重点领域改革进入攻坚期 开年首月改革提速信号频现

28.01.2015  11:19
      2015年开年,改革提速显露端倪。截至1月27日,中央层面的改革已经在六个方面呈现出加速的态势。养老保险、股票期权交易试点、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电价改革等领域均已取得突破。
      “改革已经箭在弦上,如果不提速,现有的成果恐难维系,甚至会出现倒退。” G20与新兴国家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主任、经济学家张其佐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他认为,改革提速将是新常态下的新态势。
      1月9日,证监会新闻发言人邓舸表示,证监会批准上交所开展股票期权交易所试点,试点范围为上证50ETF期权,正式上市时间为2015年2月9日。1月12日,国家卫生计生委表示,要进一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制订和落实《关于全面推开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的实施意见》,改革范围扩大到全国所有的县(市)。落实《关于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扩大试点城市。1月14日,国务院发布《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1月15日,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深圳市输配电价改革试点首个监管周期电网输配电准许收入和输配电价,新电价机制正式实施。
      以上仅是1月部分已经在中央层面得到确认的改革措施,更多的诸如农村集体产权改革、投融资改革等也在各地试验和推进中。
      从2014年年底到2015年1月下旬,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国家主席习近平和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多次在不同场合表达出对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心,改革提速的苗头持续显露。
      按计划,今年将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主体任务,这意味着2015年将啃下“十二五”规划中所有难啃的改革“硬骨头”,并为“十三五”打好基础。
      2014年12月3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组长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八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气可鼓而不可泄,要巩固改革良好势头,再接再厉、趁热打铁、乘势而上,推动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取得新成效。
      2015年当地时间1月21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瑞士达沃斯出席与世界经济论坛国际工商理事会代表对话会时表示,2015年中国将继续推动重点领域改革。首先,要继续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在政府改革方面迈出更坚实的步伐。第二,要推进财税和金融等重点领域的改革。第三,继续构建开放型体制。
      1月26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座谈会,听取专家学者和企业界人士对《政府工作报告》的意见建议。改革提速再次得到明确。李克强在座谈会上说,当前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必须按下全面深化改革的“快进键”,用好政府和市场这“两只手”,打造“双引擎”,让传统产业加快升级、新兴生产力加快成长,实现新常态下稳增长与调结构的平衡,使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主旋律。
      据《经济参考报》记者了解,在2015年,投融资体制改革、价格改革、国企改革、国有产权交易改革以及金融改革等领域均将取得突破性进展。国资委研究中心研究员胡迟认为,2015年,政府将对前期已出台的各类政策加快实施步伐,促其尽快发挥效力。在推动简政放权、加大薄弱环节支持力度、鼓励社会资本投资、支持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稳步扩大对外开放等方面坚持不懈地加以推进。“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有一个新提法叫‘以政府自身革命带动重要领域改革’,这意味着行政体制改革、财税体制改革等将积极推进,通过打破利益格局来化解地方债、低效投资等风险。”
      实际上,改革提速已经是业界共识。张其佐分析说,从三中全会召开至今,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第一年,实际上,中央留给体制机制层面改革的时间一共才六年多,最晚在“十三五”结束之际,要完成基本的体制机制框架搭建。“时间已经非常紧迫了,不提速根本来不及。”张其佐表示。
      而且,稳增长、调结构需要通过改革提速来推进。张其佐认为,来自既得利益集团的力量在改革提速中往往不够积极,甚至会阻碍改革的进展,必须要有破除改革“顶门杠”的决心和毅力,才能让改革提速。
      中国宏观经济信息网研究部研究员金爱伟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中国经济增速下滑,根本原因在于改革滞后。投资、消费增速下滑,均与体制机制障碍密切相关。造成企业融资成本高的根本原因并不是货币政策造成的,而是由制度造成的。如果不对银行体系进行改革,不对货币市场进行改革,不全面推进金融体系改革,融资贵、融资难解决不了。中央和地方的财权事权不匹配,地方政府向企业乱伸手屡禁不止,加重企业的负担,因此财税体制须重点改革。当前居民收入水平较低,贫富差距、城乡差距巨大,造成了经济结构的扭曲,与收入分配体制不合理有关,启动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刻不容缓。围绕“人的城镇化”改革也需加快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