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发改委回应档案费:2016年前全面取消

13.08.2014  10:31
      据新华社报道,全国每年人事档案收费高达数十亿元。其中,北京每年收取的档案费超过了1亿,这些费用“摊”在个人身上,每人存一份档案的年费则是120元。按照规定,除了国家机关公务员、部分退役军人、失业者等人,其余所有人都需要缴纳档案保管费。这也意味着,大多数公民那薄薄的几页档案,都需要缴一笔安“家”费。
  对此,市发改委回应称,本市将进一步研究人事关系及档案保管的减免费政策,最晚将于2016年取消。
  档案费每年收1亿多 被指过高
  日前,新华社报道称,全国档案安家费每年数十亿元,北京就有1亿元,支出细则和去向成谜。
  按照我国档案法、干部档案工作条例、流动人员档案管理暂行规定等法规,毕业生的人事档案有“必须存档”的规定,所以单位若没有保管档案的权限,则个人必须将档案交给管理机构,即由人才市场代为保管。
  据悉,从上世纪90年代起各地人才市场就开始收取档案保管费,一些地方最初年收费曾达七八百元,在社会各界的呼吁下,近年来财政部、发改委等部门对收费标准进行了限制,收费有所下调。
  目前本市执行的就是去年下调过的档案费标准,单位及个人委托保管人事关系及档案每份每月10元,单位或个人委托单纯存档每份每月3元,对城镇个体就业残疾人、毕业之日起到初次就业前的离校后未就业本市生源大中专毕业生等九类人员免费存档。
  据人才市场工作人员介绍,在没有户籍档案和人事档案信息的情况下,要报考公务员、购买住房、子女上学等,都会受到影响。存档后,若对档案费“无视”又会如何?海淀区人才市场一位工作人员表示,只要档案有更新或移出的那一天,存档费就要一次性补齐,否则档案会被扣留。就算不动档案,存档费最迟也会在退休时追缴,否则“将使社保与退休金受到影响”。
  档案费收入大于保管成本
  根据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提供的数据,截至2014年6月底,北京市、区县存档机构共管理档案170万份。按照现行120元的收费标准,每年产生的存档费逾亿元。而这笔档案保管费的具体使用、支出细目,目前均无公布。
  这笔钱到底去哪儿了?北京市人社局表示,收费标准是北京市发改委制定,采取收支两条线管理,收费统一上缴市财政,人社局没有截留,所需档案管理经费由财政局每年下拨。而档案管理相关费用的具体支出方向,主要是由安保费和人工费两部分构成。
  对于存放薄薄几页纸的人事档案,到底需要多少成本?据一位区县职介中心的相关负责人介绍,除了按档案数的一定配比配备相应的管理人员的人工成本之外,档案管理的最大的成本在于档案库。档案的存放要购买专业的档案密集柜以及档案盒,同时档案库还要做到六防:防潮、防湿、防火、防虫、防盗和防尘。要做到六防,则需要种种设备的保障,如门窗必须加防尘橡胶条密封,并加防火防盗门;灯要加装防爆灯,防止用电时间过长发生失火;同时,档案室的温度、湿度都有限定,温度要控制在14℃至24℃之间,相对湿度的日变化幅度不得超过±5%等,还要配备吸尘器等等。
  不过,这名负责人也坦言,存档费属于财政收入,必须一分钱不留地上交,而每年所需的人工成本、档案管理的维护费用,则每年都要进行申请,列入预算,之后再由上级财政进行拨付,“总体来讲,拔付的费用应该比上缴的费用要少。”
  本市2016年前取消档案费
  但是在各种档案托管群体中,公务员则享受免费,国企职工则由单位付费。这意味着,收入稳定的人群享受免费档案托管服务,而流动人员则要为自己的档案向管理机构付费,不免让人觉得有失公平。
  对于公务员存档不收费问题,市人力社保局解释说,目前人事档案的管理方式为分散管理,有人事档案管理权的单位由单位自行管理人事档案,而没有相应权限的单位则需委托公共存档机构存档。其中,国家事业单位、国家行政机关、国企具有人事档案管理权,可以自行接收、管理、存放档案,自然不会向自己单位的人员收取存档费,但像流动就业人员的档案存放在各区县人才或职介中心,而失业人员和社会化管理的退休人员档案则存放在各街道社保所。
  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则表示,人事关系及档案保管费是国家设立的收费项目,本市可以根据本地区的情况做出减免的规定。下一步本市将在对9类人员免费存档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人事关系及档案保管的减免费政策。2016年1月1日起,本市将全面取消档案收费。(记者 林艳 解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