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民生没有终点
治国有常,利民为本。
顺应人民期盼,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将 “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作为“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之一,进而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民生方面的远景目标:“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民生连着民心,民生凝聚人心。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五年来,围绕人民群众关心的教育、就业、养老、社保、医疗卫生等问题,我国持续加大民生投入并取得显著成效。“十三五”时期,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城镇新增就业超过六千万人,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超过十三亿人,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近十亿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脱贫攻坚成果举世瞩目,五千五百七十五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任务仍然艰巨,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农业基础还不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生态环保任重道远,民生保障存在短板,社会治理还有弱项。人们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 “十四五”时期,必须加快补齐短板,将更多 “真金白银”投向民生建设,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深化改革,提升民生保障水平。改革力度有多大,民生红包就有多大。改革的深度和广度,决定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收入分配改革、教育制度改革、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民生领域改革是对民生公共政策的全面系统调整,只有继续深化改革,勇于打破不合理的利益格局,民生建设才能更有效率、更有质量,民生“红包”才能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改革方向要准、步子要稳,“十四五”时期改善人民生活品质、增进人民福祉,尤其要强调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民生改善非一时一事之功,有一个从低层次到高层次、从不均衡到均衡的过程,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根据经济发展和社会状况,逐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多层次民生需求,要尊重科学、尊重规律,也要展现气魄、体现担当,量力而行更要尽力而为,加紧形成保障改善民生的制度性安排,不断提升民生保障水平,扎实推动共同富裕。
科学统筹,加快民生事业发展。解决民生问题,不能就事论事,更不能“头疼医头、脚疼医脚”,而应从整体、全局、长远的角度出发,对症下药,进行全面系统有效治理。就业是民生之本,教育是民生之基,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社会保障是民生之安全网,医疗卫生及相关服务是民生重要诉求,精准扶贫政策是改善民生的重要保障。民生涉及的领域广泛,应以系统观念科学统筹,加快补齐短板,推进各项民生事业发展。针对群众最关切的问题发力,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促进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改善分配结构,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提升全民受教育程度,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卫生健康体系,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以追求民生发展综合效应最大化、最优化为出发点与归宿,着力解决地区差异大、制度碎片化问题,使制度更加公平、普惠和可持续,蹄疾步稳地实现改善人民生活品质的目标。
以人为本,检验民生工作成效。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多次提到“人民”,字里行间洋溢着浓浓的民生情怀。现实中,有的地方还存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有的干部不愿做抓基层、打基础、管长远的工作,不关心实实在在的民生问题,却喜欢空喊口号、搞花拳绣腿、做表面文章。民生工作千头万绪,事关千家万户,来不得半点虚假。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要努力在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办好各项民生事业,全面推进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坚持把群众是否满意作为检验工作成效的根本标准,始终树牢正确的政绩观,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发扬钉钉子精神,扭住突出民生难题,一件接着一件办,一年接着一年干,为民谋利、为民尽责,在发展民生中赢得民心、在凝聚民心中实现更大发展。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把民生政策落实到位,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让惠民政策更可持续,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 编辑:唐佑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