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团不“抱权” 便利出红利
编者的话:
京津冀协同发展,宛如一座路标巨钟,所有的齿轮、发条相互咬合在一起运转。能不能让人才、技术、资本、产权等要素充分流动,高效配置,衡量着市场一体化的水平。我们期待三地在市场一体化进程中,有序“抱团”而不是紧紧“抱权”,互联互通而不各行其是,为要素市场流动发出准确信息。
强有力的政府合作与推动,代替不了丰富多样的市场主体活动;无孔不入的市场力量,也有赖政府的自觉自律、“把门守夜”。像上海自贸区那样,“一份清单管边界”,不缺位、不越界,把该管的管好,最大程度地激发内生动力和市场活力,既体现政府放权让利的力度,也考验政府改革创新的智慧。
拆除藩篱 共享共赢
人才 能不能“动”起来
乘坐京津城际高铁上下班,黄曦然对这样的双城生活已习以为常。
开放式办公平台弥漫着淡淡的咖啡香,“我们总部在北京,天津成立了分公司,创业中心帮助从天津高校招了26名大学生。”天津佰邦达科技公司研发部经理黄曦然笑着说,“年轻人喜欢这里咖啡馆加创业的工作环境。”
“分公司入驻天津开发区津京互联创业中心,一是引才政策好、商务成本低,二是看中了这里的创业氛围。”黄曦然的同事余烨庆告诉记者,进入创业中心的科技型企业,来自北京的占七成。看好京津联动发展,她已在天津买房安家。
京津冀区域人才单向流动的局面正悄然发生变化。
“大数据监测显示,京津冀区域呈现出人才从北京向天津、河北流动的趋向,这与产业转移的趋势重合。”猎聘网全球职业发展中心总经理邢子培说。看到其中的机遇,也为了降低运营成本,猎聘网把第二总部落户天津。
人才随着产业走,市场用脚投票。不过,三地人社部门的负责人也坦言,市场的分割、相关政策的地区阻隔等,使得人才要真正流动起来,面临的难题还不少。
“工作在天津,职称考试却必须到河北。”英利集团天津新能源公司的一名工程师抱怨。
河北燕郊民营燕达医院与北京朝阳医院合作,北京医生的到来,盘活了闲置的医疗资源,满足了当地居民的需求,缓解了北京的就医压力,这样一举多得的好事,却遭遇医生不能异地执业的尴尬……
难点正是改革的着力点。“京津冀三地正在研究专业技术人员就近参加职称考试政策。”北京市人社局副局长李淑萍透露,京冀两地卫计委共同就跨区域医师多点执业向国家卫计委报送请示,争取政策支持。
令人欣喜的变化比比皆是:三地人才资质互认逐步实现,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医疗定点机构互认,异地就医即时结算平台等不断推进……
三地人才市场交流互动频繁。今年4月,京津冀三地联合举办区域人才交流招聘会,270余家单位提供了7021个就业岗位。5月,“第三届环首都绿色经济圈招才引智大会”在河北廊坊举办,进场求职人数近万人。
“三地正在构建京津冀区域人才信息统一发布及共享平台,海量的招聘、求职信息将通过该网络平台发布。”河北省人社厅厅长张义珍告诉记者。
跨越鸿沟,京津冀人才柔性流动成为趋势。北京启动院士信息库建设,助力高端人才信息共享。河北省各类企事业单位设立院士工作站60家,与院士及其团队建立合作关系的企业达96家。天津与中科院等对接,达成项目合作和人才引进意向300多项。
李淑萍说,为鼓励北京的劳动力向津冀两地流动,北京同意,津冀企业聘用北京人,社保关系可以不转移,并按照北京标准缴纳社保费用。
“用好政策把本地人才留在河北的同时,‘柔性’引智借力京津人才高地,对河北来说是比较现实高效的吸引人才方式。”张义珍说。
期待松绑 错位发展
资金 能不能“流”起来
5月下旬,不只一家媒体称,京津冀计划在北京大兴、河北廊坊和天津武清三地交界地区设立小范围的金融创新试验区,更有学者建言设立国家级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
调研确实搞了,在三地;会议确实开了,在廊坊;建议确实提了,在媒体上;呼吁也还有,仍然停留在纸上。
从北京驱车40分钟就可到达廊坊,那个让人充满期待的会议就在廊坊一个叫做廊和坊·金融街的地方召开。眼下这条街道有些冷清。廊和坊·金融街董事长张亚娟介绍,包括新开融资租赁公司、九次方大数据公司等即将入驻这里。
这个美好的设想,再清楚不过地表达了三地的“渴望”。
这种渴望,缘于三地金融业发展长期以来的严重不平衡。一边是嗷嗷待哺,一边是撑破肚子;一边是缺钱“贫血”,融资难、融资贵,一边是收益率高,财源滚滚,有钱没处花。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血液”。相比于长三角金融市场,京津冀金融发展“醒得早、起得迟”,定位模糊、竞争无序。有业内人士指出,地区分治的银行业管理模式严重阻碍了金融资本的快速流动,削弱了金融资金对经济发展的“输血”功能。
“商业银行目前不能跨区域经营,我们在河北的分行,无法与北京和天津的分行进行联动。”平安银行副行长张金顺说,“能不能给商业银行跨区域经营松绑,至少在区域内实现跨区域的审核与放贷?”
北京市金融局副局长柯永果认为,由于相关监管政策的原因,各地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担保机构、交易场所跨区域开展业务难度很大,开设分支机构手续繁琐,阻碍了三地协同发展中金融与生产要素的融合。
“金融要素是京津冀一体化过程的核心要素。”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研究员冯奎说,“要加强三地金融基础设施对接,建设统一开放的金融市场,鼓励各类金融机构跨区域从事金融业务”。
柯永果提醒说:“一个城市的金融GDP至少占这个城市GDP的10%以上,才能称得上金融中心。目前三地只有北京占比14.5%。三地要定位清晰,错位发展。”
如何错位发展?按照一些专家的设想,京津可以“一起坐天下”,北京可以侧重金融管理,天津侧重金融运营,河北则建设中国北方金融后台服务基地和重点金融街区。
在扬长避短、发挥优势上,天津颇有心得,融资租赁在东疆保税港区风生水起,目前份额已占到全国市场的近三成。
转化为先 创新为要
技术 能不能“活”起来
绿树丛中的中科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成立短短两年,最初从北京来这里的30多个人,如今大都成了学科带头人。生物发酵是该所“独门秘器”。用发酵法生产丙氨酸,让河北秦皇岛华恒生物工程有限公司赚得盆满钵满。
技术“活”起来,人的脑筋也变活了。副所长孙际宾说:“以前科研成果主要看论文,现在主要看研发新成果和转化;以前窝在北京,高高在上,现在放下身段,与地方和企业需求结合更紧密了。”
“先头小分队”来安营扎寨,由70多家院所组成的“大部队”也在中科院院长白春礼带领下来天津考察。“京津冀一体化,是重大机遇,也是难得的平台。”
这个平台有多大?窥斑见豹,“北京中关村120多家上市企业,大概1.3万多亿元的产值,有1万多亿元是在京外实现的。”5月,在石家庄参加会议的科技部部长万钢说,“承接首都的功能疏解,不是光接收人家转移来的产业,更多的是科技成果的落地和产业化。”
一句话,点到河北的痛处。一个不争事实是,京冀两地科技落差过大,河北省科技厅副厅长郭玉明介绍,北京技术外溢,往往呈现“导弹效应”,直接越过近在咫尺的河北,流向其他地区,高效的技术梯度转移对接路径尚未在河北形成。
“创新链不协同,产业链不互补,功能链不融合”,让河北着实有些尴尬。加之区域合作机制和高层联动机制尚未建立,三地在科技资源整合与创新平台建设方面推动乏力。
“一盼政策,二盼平台。”这样的期盼,正转化为三地科技部门的宏大构想——京津冀创新共同体,“目标是通过三地的创新资源和创新政策共享,达到共赢。”北京市科委主任闫傲霜说,争取在北京建设科技自贸区,完善“区域创新网络”,实现三地优势互补和科技创新资源的高效配置。
“科技型中小企业几乎没有能力去购买大型科学仪器和设备。”天津市科委副主任贾堤介绍,天津市将680台套大型科学仪器,与北京550个重点试验室和工程中心145亿元仪器设备相互开放共享,三地成立“科学仪器技术服务平台”,为众多中小企业带来福音。
平台在多地搭建,政策各有创新。河北保定白洋淀科技城将打造高端要素聚集区、体制机制先行区。中关村在天津宝坻、河北秦皇岛等开设“园外园”和“分店”,秦皇岛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吕爱国说,他们探索建立了园区、开发区、海淀园“442”的合作共享机制,充分调动了三方积极性。
责编:李新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