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书育人到为扶贫事业献身 ——走进朱世群同志背后的故事(四)
为乡村振兴,他奋斗到生命的终点
产业是脱贫致富的根本出路,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朱世群始终把发展产业作为增强村级“造血”功能、激发群众内生动力的重要举措。
为了保障村里农产品销售,确保产业可持续发展,朱世群把“主意”打到了合肥学院的食堂上。他提出“依托学校与泗县的‘农校对接’平台,大力实施消费扶贫”的帮扶模式,由供应1.8万名师生就餐的食堂,拿出40%的采购量优先采购陡张村及周边镇村农产品,实现农户增收和学校食品安全保障的双赢。
与此同时,朱世群每年春季都会主持召开特色种养动员会,在对接学院消费需求的基础上,为群众制定“订单式”种养殖计划,让贫困户“种什么心中有数、收多少心中有底、卖哪里心中无忧”。今年2月,朱世群还在积极对接学校,规划黑塔镇“界牌”大米的销路。“脱贫致富的路子,工作队都给俺们铺好了。俺按照订单,种了2亩黑花生,养了6只小羊羔,估摸着能收2万元哩!”贫困户张步华乐呵呵地说。
“不爱说话,埋头干事!”“他就是拼命三郎!”这是同事们对朱世群的评价。为不给农民添麻烦,第一时间把农产品交到老师们的手上,每次来学校送货的都是他一个人,往往不到早晨8点,他已经在食堂门口卸货了。2018年秋,朱世群带着1196只逐户收购、新鲜宰杀的扶贫鸡踏上了来学校的路,没想到这一路却险象环生。原来,动身的前一天晚上,天空飘起了薄雾,是延迟发放还是选择与时间赛跑?鸡肉保鲜期短暂,朱世群思索片刻便决定连夜出发。前往合肥的途中,大雾渐浓,高速封闭,最后冷链车只能转走省道。整个夜晚,冷链车走走停停,世群始终不敢休息。有一次,车子突然冲向路边,世群赶紧叫醒了因疲劳而恍惚的司机,这才没有酿成事故。赶到学校发放完扶贫鸡后,他来不及看望家人,又马不停蹄地回到了陡张村。
三年来,朱世群通过“农校对接”及“订单式”消费扶贫模式,帮助农户销售蔬菜、畜禽等农产品107万元,促进陡张村近百户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户均年增收6000元以上,实现了从“扶上马送一程”到“甩开膀子加油干”的有效转变,农户自主发展的信心和干劲更足了,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也更加坚定了。陡张村现已建成现代种植农场400亩,引进培育了山羊、菊花、杨梅、金丝绞瓜、薄壳山核桃和梅花鹿等村级特色产业,扶持市级龙头企业2家,带动300多名群众就地就业,村集体经济收入超过30万元。
对于家庭和亲人,朱世群始终抱有亏欠。2019年,朱世群读小学的儿子在日记中写道:“爸爸平时很忙,因为他在农村当扶贫英雄,一个月只能回来一两次,有时候一次也回不来,他要去那里三年,我上初中他才能回来见我。”最终,他用生命书写了扶贫成绩单,却再也无法兑现与儿子的三年之约。今年2月28日,朱世群曾抽出一天空到合肥看望生病住院的妻子,不曾想这一见竟成了永别。
如今,在全国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朱世群即将完成驻村扶贫任务返校之际,他的生命却从此定格在了这个春天。简陋的宿舍、小小的桌面、一叠工作笔记、一摞扶贫台账,见证了朱世群在工作岗位上的最后一刻。案头摊开的是他精心编制的陡张村“十四五”发展规划,他将带着未尽的事业、未完成的心愿永远长眠。
他的人生没有波澜壮阔,只有平凡中的坚守、实干中的奉献。他与无数的有志青年一样,生于斯长于斯,与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在脱贫攻坚战场上,以顾全大局、不计得失的赤子之心,以舍我其谁、决战贫困的责任担当,在奋斗中牺牲自我、利及大家,以实际行动和有限人生践行了一个共产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