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创新“高地”争当崛起“标杆”

26.07.2016  16:08

引智引资,协同“借梯登高

7月23日晚、24日晚,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调结构、转方式,长三角城市群调研行”专栏分别以《引智引资,“小个子”有“大智慧”》《内聚外合,五指并拢握成拳》为题,分别用时4分15秒和4分13秒,大篇幅报道合肥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及合肥都市圈区域协同发展的显著成效。

合肥的加入,能为长三角带来什么?合肥又能不能“借梯登高”壮大自己呢?与此同时,与沪宁杭这些超、特大城市比起来,合肥无疑算是个“小个子”。按照2015年国内生产总值来计算,合肥刚刚超过上海的五分之一,不足杭州、南京的六成。这匹带着中部城市基因的黑马靠什么杀入长三角?

长三角城市群在向“世界级”迈进的路上,为什么要带上这个“小弟弟”? 23日晚播出的《新闻联播》一开始就设置了这些悬念。带着这些问题,报道用典型的企业案例、详实的科技数据得出结论,“正因为有如此坚实的科技创新实力撑腰,合肥才有了跻身长三角城市群的底气。 ”“合肥虽然‘个子小’,但它有智慧的‘大脑’,有见贤思齐的胸怀,有引资引智互通有无的开放心态,有‘够不着跳起来’的进取精神,合肥的成长,理应比人们想象得要快。 ”报道引用合肥市政府负责人的话说。

在融入长三角的进程中,合肥以及安徽沿江各市,一直在合纵连横协同发展中不断提升着自己的竞争力。 ”24日晚的《新闻联播》重点关注合肥都市圈区域协同发展的成效。报道总结道,“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的 ‘齐步走’,会不会绊倒在地方利益的‘门槛’前,是规划是否最终落地的关键。安徽城市群跨越10年协同发展的探索,或许能让合肥都市圈在新一轮的合纵连横中较快拥有‘拳头上立人,胳膊上走马’的硬实力。

科技创新,舞动“振飞之翼

一项技术创新,一个龙头企业,再到一片产业基地,科技创新带动产业集聚发展,正在合肥遍地开花。 ”7月20日《人民日报》2版《合肥 舞动创新之翼》引用合肥市委负责人的话介绍道,科技创新正舞动起合肥蓬勃发展的振飞之翼。

7月20日《光明日报》1版刊登《合肥“创新高地”的攀登之路》指出,“合肥充分发挥自身科技创新优势,优化自主创新环境,做强企业,一大批原创性重大成果不断涌现。 ”“在创新领域,存在着‘死亡之谷’现象,即科技成果和产业转化之间存在着断层。只有跨越‘死亡之谷’,才能让科技成果从‘实验室’到‘大市场’,形成完整‘创新链’。”文中指出,在协同创新的征程上,合肥已走在了前列……“从高端研发,到成果孵化,再到创新服务,合肥精心培育新型协同创新平台,打造‘创新链条’,促进科技研发高端化、共享化,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市场化。

随着经济的发展、交通的进一步完善以及中国‘双创’战略的推动,安徽在继续承接产业转移的同时,开始走向转型升级和科技创新。 ”中新社21日刊发的《“拥抱”长三角 安徽将成内陆崛起“标杆”》认为。文中引用省政府负责人的话说,“安徽8个城市纳入长三角城市群规划,为安徽全面提高开放水平,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更高起点提升城镇化质量,更高层次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带来重大发展机遇。

绿色发展,守住“好山好水

构建绿色长三角,就是要形成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生态型城市群。那么如何让青山绿水变成金山银山呢?”7月20日《经济日报》8版《美丽合肥的绿色贡献》从城湖共生生态好、流域治理成效显、绿色转型前景广三个方面具体阐述了合肥的绿色发展之路,并指出答案就是“要走出一条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新路子,实现绿色转型,就要发展绿色产业。

7月19日,《中国日报》整版刊发长三角城市群“调结构转方式”专题报道。其中,《Biotech boom, pride ofAnhui》(《蓬勃发展的生物科技成为安徽骄傲》)一文报道了合肥半汤生物经济试验区打造全球最大生物制药基地的战略构想和创新举措,《3villages and a million startups 》(《三个村庄和那里遍地开花的乡创企业》)聚焦三瓜公社大力发展农村电商和乡村创业的具体做法和成功经验。这些都是合肥市打造绿色产业的典型案例。

安徽是华东的‘绿肺’和生态屏障。多年来,我们寓发展于‘绿色’,坚决守住好山好水,筑牢生态屏障,促进了生态优势与经济发展共融共生。”《美丽合肥的绿色贡献》引用省政府负责人的话说。(吴量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