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州学院协办“张恨水与重庆”学术研讨会暨张恨水诞辰120周年纪念会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暨张恨水诞辰120周年,11月13至15日,由四川外国语大学中文系、安徽省政府参事室(省文史研究馆)、安徽省张恨水研究会举办,长江平民教育基金会、校通俗文学与张恨水研究中心协办的“张恨水与重庆”学术研讨会暨张恨水诞辰120周年纪念会在四川外国语大学(重庆)召开。来自北京、上海、安徽、湖北、山东、广东、河南、浙江、江苏、四川、重庆、宁夏、台湾、韩国,包括张恨水亲属在内的50余名学者参加会议。
出生重庆、远在美国的张恨水长女张明明女士向大会发来了贺信。
校科研处处长杨小红教授、图书馆馆长韩虎林教授、通俗文学与张恨水研究中心主任谢家顺教授以及文学与传媒学院汤文益、向叶平副教授参加了研讨会。
现代著名报人与作家张恨水,1937年至1945年在重庆生活、工作八年,期间不仅和重庆建立了深厚感情,而且创作了大量与抗战有关的文学作品,体现了浓郁的家国情怀,在张恨水文学生涯中占有重要地位。
14日,与会学者围绕“张恨水与重庆”主题,以座谈研讨形式进行了会议研讨。
会议展示了时代文艺出版社今年八月出版的七卷本《张恨水散文全集》以及重庆收藏家陈勇先生收藏的张恨水抗战期间赠送余程万的铜制墨盒。
台湾学者赵孝萱教授、苏州大学中文系博导汤哲声教授作主题发言。赵孝萱以《从〈巴山夜雨〉谈张恨水的文学史地位》为题,阐述了张恨水的文学史地位,使参会学者近距离聆听了台湾学界研究张恨水的声音;汤哲声通过对老舍、张恨水的比较,阐述了两者是中国抗战小说创作的双璧并分析了原因、进行了评价。
与会学者围绕“张恨水与重庆”主题,对张恨水与巴蜀文化的关系以及张恨水对重庆的文学书写、张恨水前后期创作风格转变、张恨水散文风格及其形成原因、张恨水创作的抗战主题及史学意义、张恨水小说文本的新视角解读、张恨水新史料的发掘等学术点作了深层次、多角度的研讨。通过研讨,大家就张恨水抗战作品的价值、地位,以及张恨水抗战文学先驱、抗战小说第一人等达成共识。
研讨会上,杨小红教授向与会学者分享了学校通俗文学与张恨水研究中心科研服务地方的经验;韩虎林教授畅谈了学校图书馆开辟张恨水作品及其研究的特色馆藏设想;谢家顺教授阐述了加强张恨水散文研究的必要性、散文创作的分期与特点,以及闲适冲淡中所显示的家国情怀;汤文益、向叶平副教授则分别论述了张恨水研究的思想史维度及小说《纸醉金迷》对男权意识的颠覆与超越。学校团队观点的集体亮相,受到与会专家学者的纷纷点赞与好评。
会上,谢家顺教授还代表大会作了学术总结。
15日,与会学者还就张恨水重庆工作、生活、笔下的都市书写及南温泉旧居文化进行了实地寻访与研讨,领略并体悟了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重庆文化。(特约通讯员:檀向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