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宣讲”讲明大道理
“微时代”悄然到来、“微版图”不断扩张、“微表达”日益多样……阜阳市以宣讲为突破口,全面开展“微宣讲”活动,社会各界1000多名“微宣讲”员宣讲近万场,受众达200多万人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深植根于广大干群的心坎上
变“独角戏”为“大合唱”,“众筹”化解“谁来宣讲”难题
“三人成众,三火成焱。我们打破传统的宣讲队伍由宣传工作者组成的模式,在全社会公开招募宣讲志愿者。”阜阳市委常委、宣传部长胡明莹说。去年12月,阜阳在全市范围内,从各行各业招募了130余名“微宣讲”员,并于今年5月7日在全省率先成立“微宣讲”团,由学校教师、选派干部、大学生村官、退休干部、工人农民、志愿者等组成阜阳市“微宣讲”团。
宣讲是我们党宣传、动员、组织群众的政治优势和优良传统。“微时代”如何充分发挥宣讲“凝心聚力”作用?针对“倒漏斗型”宣传体制下的“无人宣讲”难题,阜阳拓宽理论宣讲覆盖面,推进理论“末梢宣讲”,打通理论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微宣讲”员中有“全国理论宣讲先进个人”、78岁高龄的农民义务宣讲员李坤池;有中国“优秀中青年曲艺家”、牡丹奖获得者、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淮河琴书传承人、艺术化宣讲员孟颍;有党的十八大代表、全国劳模、种粮大户、义务宣讲员葛浩新等。他们不仅能化讲为演、变说为唱,更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将党的创新理论精准地、创造性地传达给大众。
刘斌是一名“微宣讲”员,只要往台前一站,一开腔,就能把听众的注意力牢牢吸引住。 “我们之所以叫消防支队,不叫灭火支队,是因为我们不仅要在火烧起来的时候把火灭掉,还要通过立法、执法、宣传教育让火烧不起来,其实‘消防’二字已帮我们诠释了什么是‘全面从严治党’中的‘全面’。”在走进消防支队的“微宣讲”现场,刘斌在解释“全面从严治党与反腐败之间的关系”时,用通俗的语言打了这样一个有趣的比方,却让台下的消防官兵豁然开朗。
阜阳从创建“微宣讲”队伍入手,通过招募鼓动、上下联动、制度推动,变宣传部门唱“独角戏”为全社会的“大合唱”,初步形成了“宣讲众筹”局面。不仅如此,“微宣讲”团通过在工作中拉练、在实践中摔打,不断提高“微宣讲”员的宣讲水平,组织“微宣讲”走进“颍淮大讲堂”分讲堂和各单位,使“微宣讲”的血液在全社会的各个经脉畅通,无“微”不至。
变“固定平台”为“流动讲台”,“上微”破解“在哪宣讲”困境
相对于传统宣讲模式而言,“微宣讲”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不受时空限制,可以做到随时随地宣讲,这也是“微宣讲”的生命力所在。阜阳市在开展“微宣讲”时,积极探索传统方式与新兴载体互动,努力做到扎根基层看阜阳、立身实际说阜阳、跳出阜阳讲阜阳,让理论宣讲在颍淮大地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4名成员轮流上台、每人只讲15分钟的精短形式,从小切口入手大主题,说阜阳故事,听众们不仅不会产生审美疲劳,反而更舍不得移开眼睛了。 ”阜阳市委讲师团团长燕少红说。
记者走访发现,“微宣讲”之所以能广受听众欢迎,与“语言精炼、内容新颖、重点突出、讲解透彻”的宣讲特点有很大关系,“再加上声图并茂的灵活方式,给观众带来视觉和听觉的双重冲击,起到了良好的宣传效果。 ”界首市东城街道党工委副书记陈征说。
去年12月2日,阜阳市微宣讲团走进阜南县鹿城镇,走进“颍淮大讲堂”,新颖活泼的宣讲形式深受大家喜爱,会场秩序良好,既没有人接听手机,也没有人随意走动。在太和、颍州、颍东……类似的场景不断出现,台上激情宣讲,台下仔细聆听,有的听众还利用手机等设备把视频、音频录下来,“回去后慢慢消化”。
“互联网已经成为舆论斗争的主战场,微宣讲走进新兴媒体,实现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 ”燕少红说。党的十八大召开后,阜阳市讲师团组织4名“微宣讲”员走进阜阳新闻网解读党的十八大精神,与网民互动,点击率超过10万人次。
“用活泼生动话语,来解读政策方针、宏大理论等,深入浅出,能学到一些知识。而且内容说的都是阜阳故事,我们也喜欢听。”阜阳师范学院学生卢欢欢说。“微宣讲”员编写的理论政策解读顺口溜、打油诗、图文解说等“上微”,走进微博、微信,利用微博微信公众平台、群组、朋友圈等广泛传播,很受“微民”欢迎。
变“踩高跷”为“接地气”,“合力”解决“怎样宣讲”难题
“我们来看一个网上流传的段子《一个普通中国人的一天生活》,早晨喝一杯三聚氰胺牛奶,吃两根地沟油油条……这个段子有些夸张,但也反映出我们社会上存在一些不诚信问题。 ”在中国移动阜阳分公司宣讲时,宣讲员一上台就用生动的案例、幽默的语言吸引了听众的注意力,言辞生动的宣讲在现场听众中引起强烈共鸣。
理论给人的感觉往往是“高大上”,讲起来容易“踩高跷”,不接地气,存在着聚人难的问题。 “微宣讲”更加注重创新,不断探索分众化、系列化、多样化的“合力”宣讲,初步解决了“怎样宣讲”问题。
“把党的创新理论转化成自己的语言,变成群众听得懂的话。 ”阜阳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社科联主席李涛说。 “微宣讲”团利用小品、顺口溜、渔鼓、快板、琴书等十多种具有地方特色的艺术表现形式,使理论宣讲寓教于乐、春风化雨,正是这样通俗易懂、鲜活有趣的语言,让台下的听众把党的理论知识记得更牢了。
宣讲不是一场生硬尴尬的理论灌输,而是一场互动的思想交流。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是不掉队、不分区域、人人都实现的小康生活……”当宣讲员秦翠翠宣讲一结束,台下立刻响起了掌声,纷纷评价“十分接地气”。一位太和基层宣传委员更是用7个字表达敬佩:“心服口服加佩服。 ”
宣讲员李俊,从时下疯传的“十大微信谣言”说起,用一个个小故事,阐明“微信不是法外之地”。“依法治国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秸秆禁烧、家庭暴力都是我们身边的故事。”李俊说。宣讲员薛沛,用一天为线索,串起身边的故事,带领听众从微观层面理解“依法治国”。
两年来,社会各界1000多名“微宣讲”员宣讲近万场,受众达200多万人次,“微宣讲”触角延伸至社会的每个“末梢神经”。上接天线、下接地气的宣讲,撬动了宣传工作大格局,让理论之光普照颍淮大地,凝聚了阜阳“争、赶、达”的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