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战微信 新浪微博商业化进程提速
(图片:于晓丽)
7月1日,新浪微博宣布开放支付,首期针对企业商户(蓝V)开放收单功能,个人认证用户(橙V)如果拥有企业资质,也可申请。申请成功后,相关用户可以发布带有商品卡片的微博,其他网友直接点击商品卡片即可完成购买。
事实上,在今年1月新浪微博就与支付宝联合推出了移动支付产品——微博支付,并将其定义为基于支付宝底层服务能力和微博社会化属性的关系型支付工具。在内测期间,微博就收到了包括海底捞、小米、魅族、迅雷、爱奇艺、格瓦拉等数千家知名企业机构接入支付的申请。
新浪微博商业平台及产品部总经理程昱对记者表示,微博支付的全站开放,将不局限于以往具有经营执照的企事业单位认证账号和普通实名认证的个人账号,所有微博注册用户都可以申请接入,届时微博上的个人和企业账号都将具备收款和交易的能力。
一直囿于盈利难的新浪微博终于在商业化进程上迈进了一步。
盈利挑战持续
无论是如日中天的过去,还是双脚着地的当下,新浪微博始终绕不开一个话题:是否盈利。
微博这个曾经的网络新宠,一度凭借其更加迅速的传播力成为最为盛行的互联网交流方式。一段时间,人们对微博的痴迷程度似乎超过了以往的任何通信工具。微博是一个巨大的磁场,也是一个战场。新浪、搜狐、腾讯、网易等国内几大互联网公司为了争夺微博资源,各出奇招,进行了一场激烈的“厮杀”。
2011年3月2日,新浪宣布,其微博用户总数突破1亿,其实早在此前的2月5日,腾讯就已经宣布,其微博注册用户突破1亿。而最先推出微博的美国推特公司,实现用户过亿花了近4年时间,新浪和腾讯均在不到一年半的时间内突破了1亿用户,这一速度远远超过了微博的鼻祖推特。
同年4月7日,新浪微博其新域名weibo.com面世,有人揣测其在为上市作准备。事实上,当时是新浪微博正“火”的时候。为了发布这条消息,新浪微博抢下国内众多主流媒体头版头条的位置,强势宣传微博,场面蔚为壮观。
当时还有更加“刻薄”的观点认为,微博是一个新兴事物,商业化还在早期探索阶段,之前的博客也是被众多投资商看好,但就是因为没有更好的商业盈利模式,在还没有盈利的时候就已经被微博取代了。微博无疑是在“旧衣服”上添“新补丁”,能多穿几天但救不了命。当然,在过去的几年时间,新浪微博一直处于亏损状态。
今年3月底,新浪微博正式更名为微博。4月17日,其正式登陆纳斯达克,成为全球范围内首家上市的中文社交媒体。
易观国际首席分析师李智在接受中国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虽然新浪微博没有在发展如日中天的时候上市,但现在绝对是有“故事”讲的时候。她所谓的“故事”正是“阿里浪”。
2013年5月,在新浪首席执行官兼总裁曹国伟的主导下,当时已经出现活跃度下降、变现困难的新浪微博接受了阿里巴巴的入股,以5.86亿美元出让了18%的股份,还附赠3年3.8亿美元的广告。阿里巴巴也不负所望,为新浪微博贡献了不菲收入。
在当年的第四季度,新浪CFO余正钧在分析师会议中表示,新浪微博来自于阿里巴巴的收入达2350万美元。换言之,新浪微博来自于阿里巴巴的收入占比达33%。与此同时,也因为阿里的广告现金“输血”,新浪微博在2013年的第四季度实现了盈利。
只是好景不长,好不容易出现了首度盈利,今年年初新浪微博又陷入了亏损的境地。今年5月,新浪微博发布了在纳斯达克上市后的首份季度财报,一季度净营收为6750万美元,归属于上市公司部分的净亏损达4740万美元,同比亏损扩大146%。截至今年一季度,微博月活跃用户为1.438亿,日活跃用户数为6660万。
即使有阿里巴巴撑腰,新浪微博在诸多层面亦面临挑战。
明修栈道暗战微信
值得一提的是,新浪微博面临微信的冲击是有目共睹的,而微信在商业化方面亦先知先行。
2012年,曹国伟曾公开表示微博受到了微信的冲击。在他看来,“微信和微博是移动端现在最热门的两大应用,这是两种根本不同的社交平台。由于我国市场上很多人都同时使用这两种社交平台,如果在一个平台上花费更多时间,就意味着在另一个平台上投入时间的减少,微信对微博冲击现象已经显现。”
据报道,在过去几年里,我国的社交媒体一直被类似于推特网站的新浪微博所“统治”,微博创造了一个可以无拘无束公开辩论的网上空间。但是最近一段时期,微博已经被微信比下去了,微信允许用户在自行挑选的朋友圈内发送即时消息。
所谓“比下去”还有更直观的数字。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报告,去年的手机即时通信用户激增了7900万,总数达到了4.3亿,增幅超过22%。其中,在去年停止使用微博的人当中,转而使用微信的占到了37%。
李智对中国商报记者表示,微博自诞生起就一直交杂着媒体和社交两种属性,直到微信和微信朋友圈出现,微博的媒体化道路才清晰起来;微博的社会化媒体定位不能说是“过气”的,只是没能成为今天互联网发展当中最诱人的社交网络的代名词。
“如今的微博与鼎盛时期相比,虽然少了无限想像的空间,但是微博的盈利模式却相对清晰起来,尤其是在‘阿里浪’之后。现在上市了,虽然不能给投资人一个充满无限可能的未来,但却能够给投资人一个相对确定的现在和方向。”李智这样分析。
据中国商报记者调查发现,2011年,曹国伟首次公开了微博可能存在的六大商业模式,分别是互动广告、社交游戏、实时搜索、无线增值服务、电子商务平台以及数字内容收费。
当然,现实与当初的构想亦有差异,孰轻孰重亦有分别。有数据显示,2013年新浪微博的收入构成主要来自三方面:广告和营销业务占比78.8%,游戏相关业务占比12.2%和会员服务营收占比5.9%,以及与阿里巴巴的战略合作。去年,微博广告收入1.484亿美元,较前年增长了191%,平均每个微博的活跃用户收入贡献为0.38美元(其中对广告收入贡献为0.31美元,占81%)。
可以看到,除了微博支付以外,新浪微博正在把商业化的触角伸向一切可能达到的区域。
6月24日,“微软小冰”正式上线,并转战新浪微博。据了解,“微软小冰”是微软亚洲研究院推出的一个试验性项目,是一个基于必应云技术的人工智能聊天机器人,旨在与用户之间产生最自然的对话。
除此之外,新浪微博还在忙另外一件事情。7月2日,由央视—索福瑞媒介研究有限公司与新浪微博打造的微博电视指数Beta版上线,该指数成为国内首个基于社交媒体评估电视节目影响力的大数据分析系统。
微博的这一系列动作和新浪CTO许良杰此前多次强调的“微博价值在于大数据”不谋而合。今年上半年,新浪在内部发起了全新的战略级项目“达尔文”。基于新浪微博海量的数据资产,“达尔文”系统通过对微博、门户等内容的结构化处理,将信息按照“人”、“物”、“关系”进行有业务价值和商业价值的重组,将在线服务于新浪微博的推荐、搜索、广告等用户产品和商业产品,实现数据资产的价值。
截至记者发稿,微博的Q2季报还未出炉,能否再现盈利值得期待。
(责编:张樱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