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输煤”、“输电”到“输信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张北正在谋求蜕变。
截至10月初,这个县吸引阿里北方云、中国教育云数据基地等7个大数据、云计算项目入驻,将投资800亿元、建设150万台服务器的云计算产业园,五年后云计算产业规模将达千亿元。
一无雄厚的数据产业基础,二无信息和人才优势,张北却盯上了“高大上”的云计算、大数据,立志打造引领京津冀、辐射全国的云计算产业基地,人们不禁要问,这个坝上小县能靠什么?
看清市场需求
——认清自身,谋求互补,抢抓机遇发展大数据产业
张北发展大数据、云计算产业的念头,跟一年前北京发布的两个重要文件密切相关。
它们分别是《北京市进一步促进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若干政策》和《北京市新增产业的禁止和限制目录(2014年版)》。两个文件不约而同地提出:“北京市全部禁止新建和扩建PUE值1.5以上的数据中心。”
耗电多、占地大,云计算这样的新兴产业被提上了首都非核心功能疏解的日程,却让张北看到了一个大市场。
“瞄准北京需求,我们想引导北京、河北的政务、企业云计算业务落户张北,这不仅能为绿色能源利用探索新思路,还能带动张北产业转型升级。”张北县委书记郝富国说。
当然,张北承接云计算产业转移也不是毫无准备,他们的精准定位和规划,凸显了自身优势。
张北是国际公认发展云计算的“黄金纬度”地区,这里年平均气温2.6℃,可为IDC运营节约1/3降温成本。全年好于二级天数344天,可极大延长服务器寿命。张北风电光伏年发电量达50亿千瓦时,绿色电力富集。此外,县域内有“京呼银兰”、“京呼太西武”、“京呼太西”三条国家骨干网络经过……
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产业转移,要从实际出发,搞清楚自己适合承接哪些非首都功能和产业。“张北结合自身优势,认真分析北京需求,确定功能定位,为我们承接首都云计算产业转移迈出重要一步。”郝富国说。
精准打造平台
——以产业园区模式,聚合资源要素,打造适合云计算产业平台
10月10日,张北县小二台镇,已近零摄氏度的气温并没有影响阿里数据港张北数据中心的建设进度。
在工地上巡视的阿里巴巴集团技术保障事业部研究员曲海峰,脸上绽露笑容。因为从今年6月8日开工以来,这里已完成投资2000多万元,目前铺设管道、钢结构安装等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
从全国范围来看,各地谋划建设的大数据中心众多,云计算产业争夺战异常激烈,张北发展这一产业起步并不算早。但张北云计算产业园一年多来吸引了阿里云等7个项目入驻,总投资800亿元。不到一年的时间里,3105亩的一期用地实现“五通一平”,机房等配套设施同时开工、进展迅速。这得益于张北用产业园聚合模式开启云计算产业发展的加速度。5年后,这里将形成全功能的云计算产业基地,建设集研发、制造维护、信息服务等功能为一体的云产业发展集聚中心,同时配套建设科技示范、教育培训等为主的智慧产业示范基地。
精心打造承接产业转移平台,聚合资源、政策条件等各种要素。一年多时间,张北县云计算产业园被列为省重点项目,被北京市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列入“京津冀大数据走廊”建设项目。在产业园模式框架下,张北还开工建设2座110千伏专用变电站。同时打破部门界限和工作分工,建立云计算项目建设服务绿色通道,实施“保姆式”服务。此外,还考虑在未来三到五年内,根据投资额度、进度,为云计算数据中心建设提供融资服务。
正是因为这些优厚条件及高效服务,阿里巴巴集团决定投资180亿元,在张北建设北方云基地的基础上,再投资建立三个相互备份的数据中心。“未来5年内,阿里巴巴集团计划将北方区域约80%的云计算、大数据业务量放到张北,把张北打造成阿里北方区域结算中心。”曲海峰说。
延长产业链条
——吸引更多应用型企业入驻,变“数据流”为“现金流”,塑造大数据生态圈
用尽心思、想尽办法,终于在北京市经信委、中关村管委会和省市相关部门的支持下,才让赛尔落户张北云计算产业园。赛尔与张北签订合作协议的那一刻,张北县云计算办公室主任贾军终于松了一口气。
你或许不了解这个名不见经传的“赛尔”,但是它身后的高等院校如雷贯耳,赛尔网络有限公司是由清华、北大、西安交大等10所高校共同出资组建的。
建设存储服务器,引进数据中心,并不是张北云计算产业园的全部内容。他们更看重的是依托这些高校科技人才和数据资源,让赛尔在这里开展网络集成、运维等技术服务及延伸的教育资讯、在线培训等网络信息服务。这些增值业务,远比单纯应用存储数据的效益更高。
当前,虽然大数据、云计算产业火爆,但我国这一产业仍处于起步阶段,产业链也不完善。“要把各行各业的数据流变为现金流、业务流,必须依靠政府、产业、消费等各领域应用,带动云计算技术创新、业态创新和模式创新,最重要的是吸引更多应用型企业进驻。”贾军说。
不仅要多建服务器,还要用好大数据,张北与赛尔的合作,只是一个开始。目前张北县与富士康、惠普、中国银联等企业和机构也进行了对接,达成了初步合作意向。未来产业园将重点聚集和培育智慧城市、软件和服务外包等产业实体,形成对北京的数据存储和灾备服务聚群,并吸引物联网、大数据等领域的高科技企业入驻,打通产业链,构建完整大数据生态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