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开发区竞争力评价报告出炉 合肥经开区成双料冠军
昨日,省经济研究院发布2014全省开发区竞争力评价报告。报告显示,从2005年至2013年,全省开发区经济总量翻了12倍多。同时,在开发区综合竞争力以及转型发展能力排名中, 合肥 经开区双双夺得“冠军”。
经济总量9年翻了12倍
根据研究报告,截至2013年底,安徽省共有省级以上各类开发区175家,其中国家级开发区17家,国家核准的省级开发区73家,省政府批准的筹建省级开发区64家、新型园区21家。
统计显示,2013年,全省开发区经营(销售)收入达到29277.8亿元,财政收入达到1206.4亿元,分别比2005年年均增长37.3%和32.7%。2013年经济总量是2005年的12倍多,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7.6%。此外,开发区也成为全省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以去年数据为例,全省开发区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83.4亿美元,利用省外资金6904.1亿元,外贸进出口总额259.5亿美元,分别比2005年年均增长35.4%、50.7%和32.6%。
“2005~2013年,全省开发区工业增加值从473.5亿元提高到5632.3亿元,对全省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2.8%。”报告称,全省开发区形成了合肥家电、芜湖 汽车 、马鞍山装备制造、铜陵铜基新材料、亳州中医药、两淮矿山机械等主导产业集群。
合肥经开区成“双料冠军”
此次评选由省经济研究院担纲。最终,合肥经开区夺得综合竞争力和转型发展能力“双料冠军”。另外,合肥分别有3家开发区和4家开发区进入综合竞争力和转型发展能力前10。
除了合肥经开区外,2014年综合竞争力其他9强分别为:合肥高新区、芜湖经开区、肥西桃花工业园、马鞍山经开区、天长经开区、宁国经开区、安庆经开区、芜湖高新区、滁州经开区。
而在转型发展能力前10中,除了合肥经开区,芜湖经开区、合肥高新区、肥西桃花工业园、天长经开区、宁国经开区、马鞍山经开区、安庆经开区、滁州经开区、合肥新站综合开发试验区,占据了其余9个席位。
分地市看,纳入评价的开发区数在10家及以上的:合肥有15家、芜湖有14家、安庆有17家、马鞍山有10家、六安有13家、宣城有13家、滁州有14家、阜阳有10家。
24家开发区综合竞争力下滑
纵向来看,开发区的综合竞争力究竟呈现什么样的态势?从2010年和2013年度各开发区的综合竞争力得分情况对比分析可以得出:整体来看,本次评价口径内的175家园区,其中151家开发区竞争力得分都不同程度地有所增长,实现竞争力得分提升的开发区占比达到86.3%。
另一方面也就意味着,还有24家开发区的综合竞争力在下滑:2010~2013年期间,评价范围内的175家园区,综合竞争力下降的园区个数为24家,占比为13.7%。
对于竞争力下滑,报告分析称,普遍存在单位面积投资、单位面积产出、单位面积吸纳就业人口、劳动报酬占销售收入比重等指标停滞不前的问题,说明我省部分开发区仍停留在粗放发展的阶段,对创新发展、集约发展、和谐发展的推动能力不足。
皖江开发区竞争力参差不齐
报告显示,我省皖江、皖北、皖西皖南三大区域板块内的开发区综合竞争力,得分逐步走低,其中皖江区域的平均竞争力为16.77分,皖北平均得分为11.28分,皖西皖南平均得分为10.23分。
不过,从各区域开发区的得分标准差来看,皖江区域虽然平均竞争力最好,但其波动幅度也最大,体现出区域内部开发区参差不齐最为突出;皖西皖南开发区综合竞争力得分最低,但其波动幅度最小,反映了内部开发区之间的差距相应较小、发展基础较为一致。
但在转型发展方面,皖江区域的开发区转型得较好。从数字统计来看,皖江、皖北和皖西皖南三个区域的转型发展能力均值分别为13.23分、9.06分以及8.75分。“皖北地区与皖西皖南地区的转型发展能力较为接近,较之于皖江地区,则有较明显的差距。”报告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