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以来全市打击侵权假冒工作推进情况
今年以来,我市认真落实国家和省打击侵权假冒工作部署,从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协同发力,全面加强打击侵权假冒各项工作,依法严厉惩处影响创新驱动发展、妨碍公平竞争和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侵权假冒违法犯罪行为,为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经济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至10月底,全市行政执法机关出动执法人员2万多人次,检查各类经营场所4万余家次,共立侵权假冒案件1765件,涉案金额784.5万元;公安机关破获侵权假冒犯罪案件13件,抓获犯罪嫌疑人17人;检察机关起诉侵权假冒案件11件15人;人民法院受理侵权假冒案件13件20人。
一、主要工作开展情况
(一)持续增强工作推进力度。市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加强统筹谋划,及时转发省领导小组及办公室文件,明确全年打击侵权假冒工作目标和重点工作。强化组织协调,推动各地各部门各司其责,通力协作,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凝聚工作力量,调整充实市领导小组成员,增补市畜牧兽医局为成员单位。市、县、区两级政府及市直相关部门结合自身实际,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方案、强化工作责任,从人力、财力、物力等各方面给予大力保障。
(二)全面加强重点领域治理。一是强化农村和城乡结合部市场监管。着力从生产源头、流通渠道和消费终端三个方面大力整治,加强市场监督检查,严厉打击违法犯罪活动,保障农村市场安全。工商部门深入开展“红盾护农”专项行动,依法严肃查处无照经营、超范围经营农资、掺假制假售假、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等违法行为,共检查各类农资经营户3122户次,抽检各类农资340组,查处案件91件,罚款52.7万元,挽回经济损失15.8万元。食药监部门积极开展农村药品市场专项整治,重点检查药品购进渠道、产品供货方资质、产品进货验收和登记、往来票据等,严肃处理违法违规行为。农业部门加大对送货上门销售农资行为的监管力度,重点整治群众举报投诉多、违法次数多的企业和产品,共出动执法人员1.3万人次,检查企业、经营户2.46万家次,整顿市场2150个次,立案22件。畜牧部门严厉打击侵犯品种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兽药、饲料和饲料添加剂以及生产、经营、使用禁用畜牧业投入品等违法行为;开展规模养殖场投入品使用专项整治活动,共出动执法人员5602人次,检查整顿农资市场874个次,检查生产经营企业(户)4253家次,办结案件16起。
二是深入推进成品油市场整治。商务部门联合安监、工商、环保、质监等部门开展加油站点安全管理专项检查“回头看”工作,在全市范围内进行为期四个月的“全覆盖”检查,进一步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健全各项规章制度,维护成品油市场的安全和稳定;全市共检查油库、加油站点389座,发现问题加油站点117座,对证照不齐或存在安全隐患的加油站点,要求停业整顿或限期整改,对无证无照的非法加油站则予以关停或取缔。工商部门进一步强化成品油市场的事中事后监管,健全完善随机抽查、重点检查、信息公示、信用监管、协同监管等日常监督管理制度,建立健全企业诚信经营档案,加强源头管控,做到进销量一致,完善全过程监督;同时建立企业约谈制度,召开成品油经营企业集体约谈会。今年以来,工商部门共抽检成品油22组,其中不合格4组,立案2件,结案2件。
三是集中开展互联网领域打假。工商部门开展“红盾网剑”专项行动,成立网络市场监管工作领导小组,出台《关于加强全市网络市场监管的实施意见》;成立首家12315网络交易消费维权联络站,快速调解处理与消费者发生的消费纠纷;探索新兴媒体监管模式,重点监管巡查通过第三方交易平台销售服装鞋帽、箱包、家用电器、电子产品、日化用品等节令重点商品的店铺和其他网络经营主体发布的网络广告。今年以来,共检查各类网络经营主体558户次,立案12起,结案 5起;抽检服装、床上用品、家用电器等商品26组,其中17组不合格。食药监部门实施2016年食品药品“网剑”3号行动,对互联网和省内食品药品生产、批发企业自设网站发布的广告信息及产品进行监测和排查,共排查各类网站220个,发现问题网站12个。文化广电部门开展“净网”行动,加强网站从事网上文化活动的监管,重点检查网站取得相关证照情况、文化产品网上传播有无违规经营行为,共巡查网站259家次,约谈违规网站3次。农业部门组织开展农资企业利用互联网经营农资摸底调查和统计工作,对淘宝网、京东商城、中国农资网等网站进行农资经营搜索,查找我市农资企业互联网领域农资经营情况;结合农资市场“双打”巡查,对全市农资企业利用互联网销售农资进行摸底。
四是巩固提升软件正版化工作。在市、县两级政府机关软件正版化工作全覆盖的基础上,着手建立正版化责任数据库,督促有关企业推进正版化工作。拟发《关于进一步落实软件正版化工作责任的通知》,开展市直单位和各县市区软件使用情况自查工作及使用正版软件数量统计,建立市、县政府机关软件正版化责任人数据库,加强长效机制建设,巩固政府机关软件正版化工作成果。同时,抓好拓展提升,积极推进国有大中型企业、新闻出版行业企业、省级诚信示范企业使用正版软件整政工作,对第二批省“诚信示范企业”正版软件安装使用情况进行复核,督促并指导第三批省“诚信示范企业”以及市广播电视台、阜阳日报社尽快安装上级文件要求推进正版化整改工作。
五是积极中国制造海外形象维护清风行动。工商、商务等有关部门以出口拉美地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商品为重点整治对象,治理重点专业市场,深化对内协调与对外合作,创新执法监管方式,加强对生产源头、流通渠道和进出口环节的日常监管,扩展正规产品销售渠道,严厉查处跨境制售侵权假冒商品违法行为,加大展会、交易会等活动中的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三)扎实开展部门专项执法。各成员单位围绕年度工作要点和任务分工,突出保护注册商标权、著作权、专利权以及农资、建材、食品药品等重点领域和商品,组织开展了一系列专项执法活动。工商部门开展2016年元旦春节期间打假专项行动以及“迪士尼”注册商标专用权专项行动等。食药监部门先后开展学校食堂、食品流动摊点、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药品零售企业和医疗器械“五整治”专项行动以及保健食品打“四非”和打击以“三无”食品为主要对象的侵权假冒专项行动等。质监部门实施“质监利剑”、农资专项执法打假、食品质量安全集中整治月、校园塑胶跑道、“双十一”消费品电商领域执法打假等专项行动,共出动执法人员近400人次,检查企业174家次,查处各类案件15起,结案13起。环保部门认真做好侵犯知识产权和假冒伪劣商品环境无害化销毁工作,前三季度全市共销毁4批次假冒侵权商品。农业及畜牧部门组织开展了农资打假“夏季百日行动”、秋冬季行动以及动物诊疗活动专项整治行动、兽用疫苗质量安全检查等。文化新闻出版部门组织开展了中小学校园及周边出版物、广播电视节目版权、教辅教材、少儿出版物等市场深入开展专项检查整治系列行动,共出动执法人员2200多人次,检查出版物经营单位4300余家次,收缴非法出版物2万余册(本),办理非法出版物案件6件;同时开展了高校及周边复印店集中整治、印刷复制业专项整治行动等专项检查,检查印刷企业30余家次,办理违规案件1件。知识产权部门集中开展打击侵犯知识产权专项行动,对商品集聚地、部分商业场所进行专利排查,共检索专利商品800余件,依法处置涉及标注专利产品8件。公安机关开展中秋、国庆两节期间打击制售假酒专项行动,共立制售假酒案件2起,破案2起,刑拘3人,捣毁制假、屯假窝点6处,查获假冒白酒2万余瓶,涉案金额110余万元;同时开展制售假酒“顽疾”地区专项整治行动,捣毁窝点1处,查获假冒白酒2.4万瓶。林业部门实施“绿盾”行动,开展林木种苗执法检查工作。
(四)严肃查处各类典型案件。公安机关以“端窝点、打团伙、摧网络、抓首恶”为重点,严厉打击各类侵权假冒犯罪案件,共提请发起集群战役3起,参与集群战役11起。成功侦破公安部挂牌督办的杨某等人网上销售假冒品牌计生用品案,涉案金额200余万元;公安部挂牌督办的胡某等人制售假酒案,涉案总金额300余万元。检察机关依法快捕快诉,强化办案督导,提高办案质量,对于上级院挂牌督办的案件,采取检查督导、调研座谈等多种方式,全面掌握办案情况,加强个案跟踪指导,切实加大对侵权假冒犯罪活动的打击力度。市中级人民法院将打击侵权假冒犯罪工作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总体规划,高度重视“双打”案件的审判阶段,着力强化案件审判取得良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工商部门查处河北创远线缆有限公司销售“银水”牌不合格电缆案,货值金额64.1万元;查处朱景灿侵犯安徽朗凯奇建材有限公司“LENCAQI朗凯奇”商标专用权防水卷材案,货值金额17.3万元。食药监部门查处非法经营疫苗案件,依法取缔关闭2家涉疫苗企业;查处销售假冒知名品牌婴幼儿伪劣奶粉案件,依法进行紧急控制。
(五)不断完善部门协作机制。各地、各相关部门不断完善“双打”工作机制,加强协同配合,着手开展跨部门、跨区域执法,形成打击侵权假冒工作的合力。一是着力健全长效机制。商务部门加强商务综合执法基层队伍和执法能力建设,推动颍上县组建商务综合执法大队,力争实现县市区商务执法队伍全覆盖,进一步增强执法工作的主动性与有效性,全面提升市场监管水平。工商部门把“双打”工作作为推进市场秩序净化的主抓手,建立成品油经营企业集体约谈制度,完善“红盾护农”农资企业长效监管机制。食药监部门积极与省内外知名药品生产、经营企业进行沟通,建立联合打假机制,定期通报交流打假信息;与公安部门、检察机关沟通协调,建立联合打假工作机制。农业部门建立跨省执法协查机制,与河南省周口市农业执法部门签订《关于建立种子执法市际联合工作机制的意见》,建立信息交流、案件线索通报、案件协查、联合办案、工作保障及矛盾纠纷协调六项工作机制。知识产权部门完善知识产权联席办公会议制度,制定专利侵权案件审理流程,规范案件审理,确保案件质量。公安机关围绕造假顽疾地区形势、集群战役参战工作、打假工作中法律适用问题三个课题,深入开展工作调研;强化警企协作,与金种子酒业等权利企业建立良好协作机制,就线索通报、侵权假冒产品鉴定等环节搭建平台。人民法院树立全市法院一盘棋思想,通过专门工作会议、案件研讨、组织协调等多种方式加强对基层法院案件审理的监督与指导;与公安、检察、工商、卫生检疫等主动沟通交流,建立协商机制。
二是集中开展专项督查。8月下旬至9月中上旬,市“双打”领导小组抽调相关成员单位人员组成两个督查组,到各县市区对今年以来打击侵权假冒工作进展情况集中开展了专项督查。督查采取听取汇报、现场检查等方式,重点检查打击侵权假冒行政处罚案件信息公开情况,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情况,互联网专项整治、农村及城乡结合部专项整治情况,诚信示范认定活动开展情况以及软件正版化开展情况等,并认真填写《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工作绩效考核评分表》。
三是广泛开展业务培训。各相关部门结合部门实际,开展多种形式的双打”工作业务培训。工商部门组织了2016网络市场监管专项行动部署推进会暨网监业务培训会,对网络交易监管实务、网络交易消费维权的处理、网络交易商品抽检和网络案件的办理技巧进行详细讲解。食药监部门举办食品相关产品生产企业负责人培训班以及企业产品质量主体责任培训。农业部门开展放心农资下乡进村宣传培训活动61次,畜牧部门举办兽药法律法规知识培训。知识产权部门组织知识产权专利学者赴各地及企业为科技创新人员进行多场知识产权知识培训报告会,参训人员累计1000多人次。司法部门邀请专业法官为全市律师培训知识产权业务。
(六)大力推进信用建设。贯彻落实《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意见》和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有关文件精神,全面实施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制度,加大全市范围内公共信用信息数据归集整合力度,推进公共信用信息交换、共享和使用等。积极开展诚信企业创建活动,通过上下联动、左右互动、平行推动等方式积极组织符合条件的企业申报安徽省诚信示范企业。经省领导小组评审,安徽金源家居工艺品有限公司、安徽港源家居工艺品有限公司、安徽光正食品有限公司、安徽金瑞祥发制品有限公司、临泉县金禾面粉有限公司、颍上县三八购物广场有限责任公司、太和县太清纺织品原料有限公司等7家企业获2015年度安徽省诚信示范企业称号。
(七)有效推进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紧密衔接。市领导小组办公室统筹推进全市“两法衔接”工作和“两法”信息平台建设。市检察院扎实推进“两法衔接”机制建设,建立健全联席会议、情况通报、案件咨询、移送、备案、提前介入和联合检查等工作制度。市公安、法院持续加大“两法衔接”工作力度,完善信息共享平台建设。食药监部门会同检察院、公安局、法院联合制定食品药品“两法衔接”工作办法,进一步完善涉刑案件移送、备案、立案和信息互通工作制度,建立部门间联席会议制度、情况通报机制及协调机制。质监部门加强信息平台联接应用,落实配套制度,强化信息录入等具体环节,做到应录尽录。农业部门建立健全县市区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信息共享机制。工商部门通过门户网站、“两法衔接”平台,大力推进行政处罚案件信息公开。目前,全市“两法衔接”工作进展有序,“两法”信息平台运行顺畅,市、县、区及各成员单位实现全部通联。截至10月底,全市共上传各类政处罚案件信息3395件,其中今年1100件。
(八)持续开展多样化、常态化宣传活动。各地、各成员单位在春节、国庆和消费者权益日、世界知识产权日、国家宪法日等重要时间节点,充分发挥传统媒体、新兴媒体优势,集中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及时报道打击侵权假冒工作成效和典型案列,增强群众识假辨假意识和能力,全社会共同关注打击侵权假冒的氛围日益浓厚。今年以来,全市共开展集中宣传活动100多场,发放宣传资料60多万分,接待咨询人员6万多人次。工商部门结合“学雷锋树新风志愿服务月”活动,深入社区,发放法律法规宣传材料,为群众送法上门,进行网购知识安全宣传;通过官方微博平台发布网络消费警示,提高网民网络消费维权意识,共发布微博信息98条、微信25条。食药监部门通过“3·15”、“政风行风热线”、“执法监督热线”开展多形式宣传活动。农业部门组织全市“放心农资下乡进村宣传周”活动,出动人员1160人次,发放宣传资料20多万份,接待咨询群众5.13万人次;开展了“3·15”系列宣传活动,印发宣传资料3000多份。林业部门加大《种子法》社会宣传力度,增强群众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司法部门组织律师、公证员积极参与“3·15”消费维权法律宣传,并开展“学雷锋活动法律服务进企业”活动,举办知识产权法律知识讲座。知识产权部门在知识产权日,科技周、科普宣传日期间组织相关企业举行大规模现场咨询活动,发放宣传资料800余份,回答咨询500多余人次。公安机关充分利用“3·15”、“5·15”等宣传日,与工商、医药、质检等行政单位联合开展集中宣传活动,深入社区、企业、商场、学校等地普及打假知识,报道一批影响重大、侵害民生的侵权假冒犯罪案件。人民法院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对案件审判活动予以报道,以案说法,震慑犯罪,引导舆情,多渠道提高人民群众对“双打”工作的认识。太和县通过发放资料、专题讲解、展出画板、媒体报道和接受群众咨询等多种方式开展宣传活动。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与不足
(一)认识不够高。少数地方和部门“双打”工作认识高度和重视程度不够,没有把这项工作真正摆上位置,工作机制不健全、不顺畅,职责履行不到位,部署工作仅停留在开会、发文的层面,缺乏统筹协调和有效的跟进措施。
(二)措施不够深。部分地区、领域侵权假冒违法问题呈现出从重点市场向城乡结合部集中、重点环节向互联网领域转移的新趋势,隐蔽性、流动性更强,打击难度加大。尤其是在部分农村市场和城乡结合部,制假藏假“黑窝点”屡禁不止,假冒伪劣商品较普遍存在,一些不法经营者常常以“送货下乡”、“厂家直销”等名义大量倾销假冒伪劣和不合格商品。这些都需要创新执法方式,开展跨部门、跨区域联合执法,加大打击强度。
(三)力量不够强。有些部门执法监管队伍建设跟不上形势需要,执法力量薄弱,执法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稽查执法的科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水平不高,工作的前瞻性、主动性和针对性不强。
(四)工作不够实。涉事企业及经营户配合意识不强,宣传工作形式、方法、效果仍需进一步改进;有些部门横向联系协调不够,信息收集和报送不及时、不规范,资料整理存在散乱现象;有些部门案件信息公开不及时、不完整,没做到应录尽录。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贯彻落实省打击侵权假冒领导小组和市政府的总体工作部署,围绕事关民生安全和创新发展的突出问题,紧扣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打击侵权假冒、加快形成有序规范的市场环境谋划布局,依法开展“双打”工作,努力在“四个持续推进”上下功夫:
(一)持续推进专项整治活动。按照国家、省统一部署部署,结合阜阳实际,继续开展农村和城乡结合部市场专项整治、成品油市场专项整治、中国制造海外形象维护“清风”行动等重点专项行动,巩固互联网领域打击侵权假冒工作成果。加强打击侵权假冒领域重大案件协调督办和行政处罚案件信息公开工作,严厉查处大案要案。
(二)持续推进部门协同配合。加强跨部门、跨地区联合执法,逐步完善部门间、地区间执法信息共享和联合办案工作机制,强化打击侵权假冒工作合力;加强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力度,完善案件移送标准和程序,努力实现行政处罚和刑事处罚无缝对接。同时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强化“双打”业务培训,举办“两法衔接”信息平台建设应用培训以及部门内部业务培训。
(三)持续推进氛围营造工作。突出节庆日、宣传日等重点时段,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立体式普及识假辨假常识,宣传打击侵权假冒政策措施和工作成效,推介诚信企业和放心产品,依法曝光重点案件、侵权假冒企业及产品“黑名单”,形成强大的舆论声势,为打击侵权假冒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四)持续推进工作责任落实。落实省打击侵权假冒工作绩效考核办法,建立我市打击侵权假冒工作绩效考评指标体系,完善考核评价长效机制,发挥好考核的“指挥棒”作用。加强专项工作协调力度,定期跟踪工作进展情况。常态化开展工作督查,推动各地工作有效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