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东女子倾家荡产办公益学校 创办9年仍未取得办学资格

11.09.2015  11:39

○放学后,陆晓芳开始给住宿的孩子洗脸洗脚,孩子多了就忙不过来

○有了孩子后,生活压力更大

○陆晓芳对老师的管理很严格

○篮球架是爱心人士捐赠的

○孩子躺在地上午睡,孩子们说这样凉快

开学已经有10天时间了,位于安徽肥东县古城镇的大陆小学校长陆晓芳一段时间来寝食难安。她这所创办于2006年的民办公益学校,9年过去了却一直没有取得合法办学资格。如今为了这所学校,她几乎倾家荡产,尽管办学条件在不断改善,但“黑学校”犹如一块磐石压得她透不过气来,也使她陷入两难境地。

 晓芳的“黑学校”

秋风将大地扫得一片金黄,在透彻的蓝天下,显得格外美丽。沿着乡村公路从范店村穿过200米铺满砂石的村道,在绿树掩映的教学楼里,传来朗朗读书声。

大陆小学,一座普通的乡村小学,一栋两层8间教室的教学楼,一栋板房教室,两栋平瓦房分别是食堂和陆晓芳的家,此外是一个简陋的操场和一间用砖瓦垒起来的简易厕所,100名学生、10名老师,组成大陆小学的全部。课桌中的部分和篮球架都是社会爱心人士捐来的。

2006年初,刚刚从安徽农业大学毕业不久的陆晓芳得知,肥东县古城镇原范店小学由于位置偏远,条件差,师资力量薄弱,只有不到20名学生,已经难以为继。陆晓芳一直有当老师的愿望,于是她背着城里的家人来到学校,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留守儿童去创造条件。

2006年7月,她从亲友那里借到了第一笔启动资金,并与原范店小学所属的肥东县杨塘区中心小学达成协议,试办学一年。随后,在她的动员下,父母卖掉房子,加上父亲从工厂买断的钱,又通过亲戚周转凑足了40万元,兴建了一幢两层的教学楼。同时,范店村100多户村民自愿将耕地租给她办学,租期为30年。

 大陆小学就这样诞生。

2009年,陆晓芳又投资十万元兴建活动板房,为教职员工提供办公场所和师生免费住宿;一年后,她又翻盖了一座食堂,解决孩子们午餐的问题,然后又是建围墙。几年下来,学校的基本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但陆晓芳几乎倾家荡产。为了节约开支,她不得不将父母从城里动员到这里,甚至哥哥也被她“拉下水”,前来当老师。

在曲折中,陆晓芳的大陆小学一直维持了9年时间,然而到现在为止,大陆小学并没有取得合法的办学资格,这也意味着随时都有被“取缔”的可能。“黑校”犹如一块磐石压得她喘不过气来。不过,虽然压力很大,但大陆小学还是得到了学生家长的认可,这也让陆晓芳多少感到一丝欣慰。

对话陆晓芳

记者:既然压力如此大,那为何还要办学?你后悔吗?

晓芳:刚上学的那会一直梦想当老师,毕业后看到范店小学的状况,自己就决定来了。其实梦想与现实的距离还是很大的,但既然选择了,我不后悔,我就会走下去。

记者:大陆小学目前依靠什么来维持?

晓芳:你可以帮我算一笔经济账:我现在是100名学生,每个人收费是900元,一学期就不到9万元,因为其中还有一些贫困家庭是收不上来的,这900元里还包括书本费和保险费。10名老师工资一个月在1500—2000元之间,还有孩子们的接送、车辆维护等费用,一个月下来得两万,一学期4个半月,9万元根本不够。我的母亲和我根本不算工资。有时候自己老公在外打工挣的钱,还有父亲的退休工资都挪过来贴在里面了。这里还要感谢社会爱心人士的捐赠,比如图书、篮球架、课桌等。非常感谢他们。

记者:中途想过放弃吗?

晓芳:想过,想放弃不仅仅是因为入不敷出,还有来自外界的压力,比如学校办学资格的问题。虽然大陆小学办学条件与城市小学还有很大的差距,但应该看到我也在努力,条件也在不断地改善,至少现在的大陆小学比过去的范店小学有了很大的改变。其间,我们曾经想让公益组织接手大陆小学,但最终我还是心不甘,大陆小学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给别人,舍不得。

记者:初中小学阶段,在中国都是义务教育,是免费的,你收费为何还有家长愿意将孩子送来?

晓芳:存在肯定有其价值和空间,这可能与目前农村的现状有关吧。现在农村几乎都是留守儿童,父母在外打工,孩子由爷爷奶奶照顾,大陆小学在这方面可能会对留守儿童特点更有针对性,比如有寄宿,有午餐,走读生每天上学放学都是车子接送。聘请的退休教师居多,教学上家长也放心。

记者:目前你面临的最大困难是什么?

晓芳:一是身份问题,二是办学条件改善缺乏资金。也是因为办学条件不够好,所以身份问题一直未能很好地解决。为了这所学校,我几乎已经倾尽所有,甚至连父亲的养老费和老公的打工辛苦钱都贴在里面。我想给孩子们一个小一点的运动场,哪怕简易一点,孩子们可以踢球、跑步。想将厕所翻盖一下,还想给孩子们建一个图书室,其实钱也不是很多,也许10万元就够了,但对我来说,这些钱是个天文数字。

另一方面,非常感谢当地村、镇部门以及上级教育部门对学校一直很关心,我也希望能够得到更多的支持,大陆小学不是以营利为目的,我一直将它当作民间公益学校来做,至少这么多年我在办学上已经花费了近百万元,还不包括社会各界的支持,可我自己连基本生活都难以维持。本报记者吴芳摄影报道

原标题:晓芳和她的留守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