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代会系列报道之辉煌五年】人才队伍篇:引进与培养并重 制度与环境齐抓
本网讯 (宗禾)省属高校唯一的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落户我校,3人入选安徽省“百人计划”,2人入选安徽省“外专百人计划”,6人成为安徽省“皖江学者”特聘教授,4人入选安徽省引进高校领军人才,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实现省属高校“长江学者”零的突破……
五年来,学校始终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以灵活的引进政策为带动,以良好的科研平台为依托,以优良的工作环境为吸引,积聚了大批海内外优秀人才,为学校教学、科研及社会服务工作做出了突出贡献。
学校2012年人才工作会议提出推进“人才强校”战略
顶层设计强校战略 科学谋划人才资源
2011年12月5日下午,校党委七届十五次全委扩大会通过 《学校“十二五”人才队伍建设规划》。 《规划》明确提出要按照“教学科研、党政管理和服务支撑”三支队伍整体谋划的总体建设思路,坚持以 “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以用为本,改革创新,高层引领,统筹推进” 为指导方针,通过实施一批重点项目,努力为实现学校发展战略目标奠定更加坚实的人才基础。
近年来,学校始终把人才工作放在突出重要的位置,加大人才队伍建设力度。学校主要校领导担任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组长,把人才工作列入党政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学校每年召开1次全校范围的人才工作会议,每学期召开1次人才工作推进会,总结人才工作成效,研究和解决人才队伍建设中的重大问题,注重顶层设计,科学制定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合理配置人力资源。
学校各院系党政班子将人才工作作为首要工作,坚持“一把手”抓“第一资源”,营造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风气;各职能部门努力增强服务意识,提高工作效率,改变传统的思想工作方法,探索新路子,把计划经济下的人事管理机制调整到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上来。
学校制定了《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拔尖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的暂行办法》,对职能部门及相关院系因工作疏忽、懈怠导致人才投诉、流失或未完成人才引进指标任务的,予以问责。结合对二级单位的目标考核,出台了《安徽大学高层次人才培养与引进工作激励办法(试行)》,对引进自“院士”到教授等各类高层次人才的单位及个人实行奖励。通过奖励与问责的方式,充分发挥院系、学科、个人在高层次人才培养、联系与引进方面的优势, 形成以院系为主体、学科为纽带、相关职能部门为支撑的人才培养与引进模式, 促进高层次人才培养与引进工作。
2011年5月10日,陈效双教授(右)从校党委书记黄德宽手中接过聘书,成为我校首任外聘院长。
不拘一格为我所用 大力推进政策创新
2010年5月19日上午,学校举行聘任仪式,校长程桦代表学校向美籍华人丁宏强博士颁发聘任证书,标志着国家“千人计划”特聘教授丁宏强博士正式“落户”我校。这是我校也是安徽省属高校首个申报入选的国家“千人计划”,突破我省高端海外人才引进空白。
学校作为一个中部省份的省属高校,在地域上不占优势,在学科发展水平、资金实力、学校知名度等方面比不过“985”高校,只有依靠创新才能在激烈的人才市场上和“985”高校竞争,引进高水平的优秀人才。
在选拔优秀人才充实学校人才队伍方面,学校在原有选拔规程的基础上,采取新举措:一是对要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增加了院系教授委员会评议、校外专家评审两个必须环节,以保障引进人员符合学校学科发展要求并确实具有真才实学;二是学校人才选进必须由纪委全程现场参与,阳光操作;三是对通过考核拟选进人员必须进行上网公示。将人才引进工作做到实处,切实保证引进真正符合学科发展和学校事业进步需要的的高层次人才。对引进学科发展急需紧缺的学科专业,学校开设“绿色通道”,简化引进程序,保证人才以最短的时间进入工作岗位,缩短人才引进周期。
为了紧跟人才市场的发展与变化,尊重各学科人才的差异,对于学校引进的特殊人才,按照特殊人才、特殊政策的原则,不局限于学校已有的文件政策,采取“一人一议”“一事一议”制,通过专项研究讨论决定高层次人才引进的相关待遇。
“以才引才、以才聚才”,前期引进的高层次人才作“红娘”,积极向学校介绍和推荐新的高层次人才人选,再由学校积极工作、及时全职引进的工作过程,也是不断延伸人才引进链条,产生引进人才“滚雪球”效应的过程。通过这一方式,2012年,学校相继引进武汉大学教授吴艳兰、贵州大学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吴早生、厦门大学教授教授曾良、江南大学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唐汝培。针对海外人才,学校聘请海外高层次人才担任引智大使和引智专员。同时,建立“高层次人才联盟”,推动海归人才相互交流,形成“海归圈”, 做到“引进一名海归人才、带来一个海归团队、催生一个新兴学科”。
学校在引进高层次人才时拓宽视野,使用灵活的引进办法,做到“刚”与“柔”并济,通过聘请、兼职、咨询、讲学等灵活多样的形式,按照“不求所有、不求所在、但求所用”的思路,试行柔性用人机制。学校先后以“安徽大学讲席教授”柔性引进海内外知名教授23人,加强了与国内外的学术交流,对我校的师资队伍培养、科学研究和研究生培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2013年,学校入选安徽省引进高校领军人才4人,入选安徽省引进高校领军人才团队1个,文学院的蒋寅在2013年以安徽大学为工作单位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
2010年5月19日,国家“千人计划”引进人才丁宏强博士来我校工作。这是我校也是省属高校申报入选的国家“千人计划”。
锤炼队伍激发活力 不断优化人才环境
科学、合理地使用人才资源,既要积极“引进”,更要“用活用好”。学校积极满足引进人才提出的事业发展要求,规定引进人才进校后实验室及工作平台建设经费不局限于引进人才文件规定的标准,可以根据引进人才提出的实验室及工作平台建设需要,经专家评估后予以追加,经费数额满足要求,上不封顶;2010年至今,学校划拨的各类引进人才科研建设经费约5200万元。
多年来学校努力为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做到四个“一”:安好一个家,配好一支梯队,提供一整套实验条件,建立一条对外联系的通道。 学校投入相当部分的“校控房”和科研经费用于引进人才。对于引进人才的家属安置、子女入学等情况都动用各级力量积极安排,使引进人员安心工作,毫无后顾之忧。对于从国外引进的高层次人才申报职称,可以不受资历、工作年限等条件的限制。对于学科建设急需的高层次人才,我校给予校聘教授、校聘副教授的职称待遇,这对年轻教师的成长发挥了积极作用。2011年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以教授待遇引进的何舒平,进校两年内发表的论文被SCI收录10篇,其中二区及以上6篇。
对于刚从学校大门走出来的青年博士都要进入学院的某一个团队,在团队负责人的带领下进入科研课题组。由于团队有相当强的研究基础作支撑,很多青年博士到校一年左右时间就申请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或国家社科基金。近年来,以引才方式来校工作的教师在学校教学科研中发挥了重要的推进作用,取得的科研成果占学校总体科研成果的比重越来越高。2010年至今引进来校的人才,在2012年我校理工科类学院获得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中,引进人才占比16%,省部级科研项目占比11%,到2013年占比例分别达23.7%、31%。以我校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为例,该院2012年由引进人才发表的论文被SCI收录占该院80%、EI为52%,2013年分别为69%和40%;2013年获资助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其中由引进人才获得4项。
不管是校外引进的还是自身培养的,学校都根据实际需要给予合理的政策,制定了人性化的制度,不拘一格选择人才。近年来,学校着力优化师资队伍结构,促进师资队伍学术水平的提高。采取在岗教师带薪学习等措施,鼓励和支持教师到国内外名校攻读博士学位,师资队伍中博士与教授比例有了大幅度提高,建成了由一批正教授领衔的高水平师资队伍,造就了一批具有国际学术视野、富有创新精神、教学成果丰厚的骨干力量。
为更好地激发高层次人才来校后的教学及科研热情,学校在加强考核的过程中,合理简化岗位业绩考核评价环节,科学延长评价周期,努力将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相结合,着力实现从重视年度考核向重视聘期考核转变,从重视数量评价向重视质量评价转变,从重视总结奖惩性评价向重视规划发展性评价转变,从而极大的调动了高层次人才来校后工作的积极性。
千帆竞渡,百舸争流。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学校将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针,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人才战略为第一战略,培养和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为推动学校各项事业科学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