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粮食局关于印发《2016年安徽粮食流通产业“调转促”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
各市、县(区、市)粮食局:
《2016年安徽粮食流通产业“调转促”工作实施意见》已经省粮食局局长办公会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安徽省粮食局
2016年4月18日
2016年安徽粮食流通产业“调转促”工作实施意见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加快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行动计划〉的通知》(皖发〔2015〕13号)精神,做好2016年粮食流通产业“调转促”实施工作,加快粮食流通产业调结构、转方式,推动转型升级,促进粮食流通产业持续科学发展,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把转变粮食流通产业发展方式作为加快推进粮食流通科学发展的根本途径,突出政策引领,坚持市场导向,调整粮食产业结构,以实现创新驱动发展转型为目标,以提高质量效益为主攻方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先进技术为支撑,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主动适应新常态,促进区域创新一体化发展,精心打造布局合理、结构优化、运转高效、安全营养、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粮食产业经济体系,加快我省由粮油大省向粮油强省的跨越。
二、基本原则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提升市场竞争能力;坚持加快项目建设,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坚持深化体制改革,增强活力和创造力;坚持绿色生态优先,实现安全高质高效;坚持科技教育保障,强化人才技术支撑。
三、目标任务
1. 优化提升产业布局。各地要根据粮油种植区域分布情况,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在巩固和提高现有粮油加工业水平的基础上,积极促进资金、技术、设备和人才等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优化调整粮油加工业布局。依托龙头企业,推进粮油加工、仓储、物流设施和基地建设的有机结合、链式带动,发展优势、特色粮油加工产业集聚区,引导产业集聚发展,形成集聚效应和扩散效应。
2.淘汰落后加工产能。各地要采取有力措施,通过规模化、集约化和采用先进技术装备,优化产业结构,加快淘汰一批高能耗、低水平、粗放式的落后加工产能。对于严重资不抵债、长期亏损、停产的“僵尸企业”,要依法通过兼并重组等方式稳妥处置,以提高行业集中度和总体发展水平。稻谷加工重点淘汰和限制发展日处理原料75吨以下的小型企业以及设备简陋、安全性能差、产品效率低的小型碾米机组;小麦加工重点淘汰和限制发展日处理原料100吨以下、粉尘污染大、生产环境差、资源利用率低的小型制粉机组;玉米加工重点淘汰和限制发展年加工规模5万吨以下的落后产能。油料加工重点淘汰和限制发展能耗高、资源利用率低、技术落后、设施简陋、作坊式油料生产企业。
3.尽快消化库存粮食。各地要采取差异化销售、扶持加工转化、降低企业经营成本等措施积极消化库存。积极动员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等多元主体入市收购,提供信息、组织、协调等服务,努力搞活粮食流通。做好省临储小麦销售工作,组织粮油加工企业参加国家超期储存粮食定向销售工作,积极消化粮食库存。
4.促进产业园区升级。出台《关于进一步促进全省粮食产业园转型升级的意见》,按照“政府推动、市场运作、企业主体”的原则,进一步规范现有粮食产业园区,坚持园区发展与推进企业改革相结合,与“两项工程”建设、粮食产业化经营相适应,与现代粮食发展规划相统一,推动粮食生产与流通、加工与储备、供应与预警协调发展。引导粮油加工、储藏、运输、电子商务和食品企业入驻园区,推进特色成长、集约成长和集聚成长。全省重点打造10个功能作用更突出、示范效应更明显、品牌建设更有效、综合实力更强的现代粮食产业园,规范整合30个各具特色的粮食产业示范园。
5.加快企业生产转型。指导企业由传统粮油产品,向生态、绿色、有机、营养粮油产品方向转变,加强副产物的综合利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率和产品附加值,努力发展精深加工,延长加工产业链条。小麦产业主要是淀粉、蛋白质开发和麸皮、小麦胚芽的综合利用,稻谷产业主要是碎米、米糠和稻壳的综合利用,玉米产业主要是淀粉的利用,油料产业主要是皮糠、脚料的综合利用,食品加工按照安全、营养、方便、美味的方向,重点发展方便食品、休闲食品、绿色食品、风味食品、旅游食品,加快主食品工业化步伐。
6.推进两项工程建设。统筹推进“放心粮油”、“主食厨房”、军粮供应、成品粮储备、应急保障“五位一体”融合发展。培育一批“主食厨房”和“放心粮油”企业,新增认定挂牌600个放心粮油经营门店、300个主食厨房直营店,主食产品售货亭突破3000个。积极争取“主食厨房”和“放心粮油”工程财政专项支持资金,力争将“两项工程”纳入各级政府民生工程,促进产业健康发展。
7.发展产业新型业态。联合农业、农发行等部门共同做好专用品牌粮食试点,通过发展品牌粮食带动提升粮食质量效益,实现粮食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推动通用粮食生产逐步转向专用品牌粮食生产。充分发挥粮食加工转化引擎作用,要培育“产、购、储、加、销”一体化的全产业链模式,各地要争取把粮食产业发展与本地国民经济发展全局通盘谋划,促进一二三产融合。重点培育粮油产业品牌打造潜力大、产业化综合效益好、带动农户增收作用强,具有“三品一标”产品的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和省级粮油龙头企业“甲级队”。充分利用生态农业资源,大力发展绿色粮食产业,积极培育新的产业经济增长点。
8.突出产业项目带动。编制完善包括粮油加工、仓储、物流、军粮供应保障应急中心等粮食流通产业调转促项目库。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调转促的重要抓手,抓紧完成续建项目,加快实施在建项目,积极谋划储备项目,通过项目落地推动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战略落实。充分发挥各级各类财政项目资金作用,重点支持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精深加工、主食加工、现代仓储物流等起点高、规模大、功能配套、市场前景好、带动能力强的重大项目。全省投资1.24亿元实施47万吨仓储设施建设和粮库智能化升级工程;投资1亿元建设军粮保障供应和应急保障中心项目。
9.积极开拓粮油市场。积极参与办好合肥、上海农交会,不断拓展安徽粮油产品在全国市场的占有率。组织粮油企业参加中国国际粮油产品及设备技术展示交易会和福建、黑龙江、山西、广东等省粮油展示展销交易会,帮助企业开拓市场,提高安徽粮油知名度、美誉度,扩大安徽粮油品牌效应,提升市场竞争力。继续巩固长三角粮食发展与合作成果,在加快皖粮“东进南下”的同时,积极组织皖粮向西发展,年调销1000万吨以上。加强粮食资源、粮食市场、粮食产业等优势互补,联手推动区域大粮食、大市场、大流通创新融合发展。积极支持企业引进省外、国外先进技术、管理经验,促进抱团“走出去”,灵活利用国内、国际粮油生产加工、消费两个市场、两种资源,降本增效,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
10.深化企业制度改革。各地要以土地变性确权为抓手,采取资产重组、股份制改造等多种形式,推进“一县一企、一企多点”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逐步实现国有粮食企业集团化发展。要积极培育发展多元化市场购销主体,稳妥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创新企业经营方式和发展模式,激发企业发展活力。
11.推进粮食流通现代化。支持合肥、蚌埠、阜阳、六安、滁州、芜湖、安庆等主要粮食流通节点建设,推进国家级粮食物流通道建设,畅通省际粮食流通。认真做好“危仓老库”维修改造工程验收和“星级粮库”创建活动。抓好成品粮库,准低温库建设布局,推广应用“新四合一”、气调、光伏等绿色储粮和新能源技术。加大烘干能力建设,提升收储服务水平。支持民营企业建设仓储物流设施,有效合理利用社会仓容。全面推进“智慧粮食”建设,建成省、市级信息综合管理平台,基本完成我省骨干省储库点的粮食收储、综合管理信息化,构建分布式“智慧皖粮”云计算中心,逐步完善行业信息化网络体系。积极探索 “仓顶阳光工程”新能源项目试点,在粮库仓顶铺设光伏电池板发电,开发利用新能源技术。加强生物技术在绿色储粮、生态饲料和低脂蛋白资源利用等方面的集成创新和推广应用。加快“互联网+粮食”、电商平台和支付平台建设,打造“粮油网络经济”。
12.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政产学研推”相结合科技资源共享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快科研成果转化步伐,加快新产品开发和新技术、新工艺的推广应用,努力提高装备水平,建设一批科技型粮油加工企业。重点围绕科学储粮、粮油精深加工、粮食质量安全、节粮减损、粮食现代物流和信息化等领域开展科学研究工作与推广应用。鼓励和支持科研机构在企业建立研发中心,大型粮油加工企业建设自己的研发机构,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广高效、节能、安全、营养、清洁生产技术,机电一体化、数字化的智能生产技术,营养、安全和方便化的食品生产技术,推进米面清洁生产与全程质量控制技术、健康全谷物食品加工与保藏技术、特色杂粮食品加工技术等关键技术的研究,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增值效益。依托合工大、安大、安农大、安徽粮食工程职业学院、安徽粮食科技贸易学校、省粮油质检站、省粮食科技产业园和科技创新型企业等教育科研资源禀赋优势,积极为企业搭建人才培训、交流合作平台,实施行业人才培养“双百工程”。鼓励支持企业建设技能大师工作室,大力开展技能攻关、技艺创造和技术创新,充分发挥大师引领作用。深入推进职业技能鉴定工作,认真组织实施第四届全省粮食行业职业技能大赛,选拔行业领军人才,促进全省企业技能人才素质全面提高。
13.提升皖粮品牌效应。加快我省粮油类品牌建设步伐,实施品牌带动战略,引导企业增强粮油产品品牌意识。着重以质量为核心,支持企业再打造一批中国驰名商标、安徽著名商标、粮油产品地理标志、安徽名牌等全国、省内知名品牌。加强对“芜湖米市”及联河米业、光明槐祥、燕庄麻油、同福碗粥、王仁和米线、徽香昱原、燕之坊、美亚光电等品牌宣传保护,打造一批原粮及米面油等名牌产品。引导企业增加广告投入,大力宣传品牌,整合扩大品牌影响。以优势企业和名牌产品、名牌商标为核心,以品牌为纽带进行产权重组、拓展市场空间。
14.创新现代营销模式。积极开展粮油加工企业放心粮油“六进”活动,引导企业继续建设城市连锁店、农村服务社、农家店、超市、配送中心、互联网+等营销网络,创新现代营销模式,形成覆盖城乡、产销衔接、设施完善、管理先进、服务规范的放心粮油产销服务体系。支持主销区与主产区建立长期稳定的产销协作关系,开展代购、代储、代销和代加工等合作。鼓励产销区企业组成跨地区“产、购、储、加、销”一体化新型粮食合作联合体。充分发挥民营企业仓储设施、设备等优势,积极帮助粮油加工企业参与政策性粮食收储工作。
15.提高财政资金效益。为贯彻落实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精准扶持龙头企业转型发展,提升全省粮食产业化发展水平, 2016年度省级粮食产业化财政专项资金已分配到各市、直管县。各地要根据《安徽省粮食产业化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认真组织开展省级粮食产业化财政专项资金项目申报评审工作,择优扶持、注重实效、科学规范,开展绩效评价,加强监督检查,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和项目管理水平。各地也要根据财力,对粮食产业化项目给予必要的支持。
四、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切实提高对粮食流通产业调转促重要性、复杂性和长期性的认识,要按照“突出重点抓落实、突出协调抓落实、突出任务抓落实、突出问题抓落实”的要求,加强组织领导,切实统一思想,健全工作机制,落实工作责任,细化政策措施,强化监督指导,精心组织实施。各地要按照本意见要求,对照工作任务,逐级分解,逐项量化,制定具体落实方案,及时上报工作进展,确保全省粮食流通产业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取得实效。
附件:2016年安徽粮食流通“调转促”重点任务分工表
序号 | 主 要 任 务 | 牵头单位 |
1 | 淘汰和限制稻谷、小麦、玉米、油料加工落后产能。 | 行业管理处 |
2 | 重点打造10个现代粮食产业园,规范整合30个粮食产业示范园。 | 政策法规处 |
3 | 编制完善粮食流通产业调转促项目库 | 行业管理处、仓储处、政策法规处、调控处、军粮供应办公室 |
4 | 推进企业由传统粮油产品,向生态、绿色、有机、营养粮油产品方向转变发展。 | 行业管理处 |
5 | 大力发展专用品牌粮食,培育粮油产业化联合体和龙头企业“甲级队”。 | 行业管理处 |
6 | “智慧皖粮”和仓储物流设施建设。 | 仓储处 |
7 | 全省军粮供应保障应急中心项目建设。 | 军粮供应办公室 |
8 | 办好合肥、上海农交会。深化长三角粮食合作与发展,组织企业参加黑龙江、福建等省粮油展示展销会。 | 行业管理处、调控处 |
9 | 支持行业科技创新、加快人才培养。 | 行业管理处、仓储处、人事处、财务处、安徽粮食工程职业学院、安徽粮食科技贸易学校、省粮科所、省粮油质检站 |
10 | 打造中国驰名商标、安徽名牌、安徽著名商标、粮油产品地理标志等全国、省内知名品牌。 | 行业管理处 |
11 | 创新改革财政产业化专用资金使用办法。 | 行业管理处、财务处 |
12 | 探索 “仓顶阳光工程”新能源项目试点 | 仓储处 |
13 | 开展“星级粮库”创建活动,实施仓储规范化管理。 | 仓储处 |
14 | 加快“互联网+粮食”电商平台和支付平台建设。 | 仓储处、行业管理处、粮油信息中心、机关服务中心 |
15 | 深入实施“主食厨房”和“放心粮油”工程。 | 行业管理处、军粮供应办公室 |
16 | 组织粮油加工企业参加国家超期储存粮食定向销售工作,支持加工企业在去粮食库存中积极发挥作用。 | 调控处、行业管理处、财务处 |
17 | 做好省临储小麦销售工作。 | 调控处、财务处 |
18 | 提出政策措施,鼓励、引导组织粮油加工企业参与政策性粮油收储工作。 | 调控处、行业管理处 |
19 | 深化国有粮食企业产权制度改革。 | 财务处、政策法规处、行业管理处、人事处 |
信息公开选项:主动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