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远县创新工作举措 建立健全急难托底救助体系
安徽经济新闻网讯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困难群众生活中若突遭变故、陷入窘境该怎么办?定远县立足于“托底线”,不断创新机制,探索救助帮扶困难群众的新路径。
一、建立“救急难”快速响应机制。 县级开通了社会救助热线和政府百姓热线,畅通困难群众申请救助和报告急难情况渠道。对救急难资金需求数量过大,现有救助制度无法满足救助需求的,建立急难事件快速响应机制和工作预案,及时采取果断处置措施,协调有关部门综合进行救助,防止冲击社会道德和心理底线事件发生。
二、建立健全了“一门受理、协同办理”机制。 依托乡镇政务大厅,设立“社会救助服务窗口”统一受理救助申请,实现窗口救助与热线救助相结合,使困难群众“求助有门”。建立急难求助“首问负责制”和“转介”工作制度,明确部门职责及分办、转办流程和办理时限,为协调解决困难群众“求助有门、受助及时”打造“绿色通道”。
三、建立了“救急难”经费保障机制。 为切实帮助遭遇突发贫困的群众解决困难,加大对重点困难群体救助工作经费的保障力度,县和乡镇都设立了特困群体救助专项基金,专门用于突发事件和特殊困难群体救急救难,确保“救助及时”、“救助有方”。 一是 建立“定远县重点困难群体救助基金”,每年基数200万元,由县财政列入年度预算。 二是 全县所有乡镇都设立救助基金,每乡镇每年不低于10万元。各专项基金均实行年度滚动使用。1-10月份,全县共救助困难群众2490人次,发放专项救助资金186.2万元。救助基金的设立有效破解了特殊困难群体通过常规救助后依然不能摆脱困境的救助资金难题。
四、建立常态化综合救助机制。 各部门、各乡镇都自觉将法规政策范围内的救助工作与突发性“特救”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使突发救助工作常态化、制度化、综合化、社会化。
五、建立信息共享机制。 建立困难群众信息共享机制,及时将申请受理的困难群众信息进行部门间共享,有效防止“重复救助”和“遗漏救助”。
责编:徐米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