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审计局以大数据技术开启数字化审计新模式 助力争先进位
“十二五”期间,合肥市审计局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积极探索大数据审计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总体分析、系统研究、发现疑点、分散核实”审计组织模式,构建起财政资金数字化审计系统、审计管理系统等六大审计管理平台,以原始数据为基础,以数据分析为核心,通过对数据的采集、整理、处理、验证和模型化分析,作业方式与计算机技术实现深度融合。
一、规划引领,打造数字化审计管理平台
一是确定传统审计向现代审计的转型升级的路径。 该局制定的合肥市审计机关“十二五”审计信息化发展规划,将财政资金数字化审计系统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和实现“预算跟踪+联网核查”审计模式转变的重要抓手。2014年制定的加强审计信息化建设的意见,明确了大数据环境下审计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具体措施等,以数据融合为目标,依托金审三期工程建设,按照“夯实基础、提升应用、创新举措、突出亮点”方针探索实践。
二是明确审计数据管理的技术规范和操作流程。 制定数据中心审计业务数据管理办法,对从被审计单位和相关单位获得的财务电子数据、业务电子数据和其他相关电子数据,以及审计过程中形成的电子数据进行统一管理和整理,建立元数据和数据资源目录,提升审计业务数据综合利用效能。
三是构建六大互融互通的审计管理平台。 该局充分利用金审工程一期、二期的建设成果,审计管理系统、审计现场实施系统、财政资金数字化审计系统、经济责任审计管理系统、投资审计管理系统,审计数据分析中心等6个审计管理平台以及数据冗灾备份中心。各系统在数字化审计中担当功能不同的重要角色,有机结合且贯穿于审计工作的全过程,并实现审计项目的在线审理。
二、夯实基础,探索大数据审计组织模式
一是提升数字化审计应用能力。 加强审计信息化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建立计算机审计能力档案,以审计现场基础维护、数据获取、数据处理和信息系统审计能力作为标准,定期分析审计人员信息技术应用情况。鼓励审计人员参加计算机审计培训,举办审计数据中心应用讲座,用审计实例讲解数据中心的操作方法、大数据在审计中的应用等,增强全员主动运用大数据思维开展审计监督的意识。
二是建立财务数据定期报送制度。 实现合肥市直部门、单位定期报送财务电子数据工作常态化,归集大数据审计所需的相关数据资源,规范数据报送内容、范围和格式,并对数据库的类型和版本进行备案,目前已归集90余家预算单位三年财务数据,为及时掌握审计对象的财务信息,加强日常财务监督奠定了基础。
三是成立专门的数据分析团队。 由计算机专业人员和审计业务骨干组成的数据分析团队,负责归集整理数据、开展总体分析、组织数据挖掘、提出审计疑点,以数据分析报告报告的形式,协助审计组确定审计重点,锁定疑点和重点事项,高效实现收集证据、把握总体、突出重点、精确延伸的目标。
三、强化应用,拓展审计监督的广度和深度
一是利用审计模型深度分析挖掘财务数据。 财政资金数字化审计系统与审计数据分析中心相互衔接、互为补充,财政资金数字化审计系统联网对接年度预算、指标、总预算会计、国库集中支付、非税征管等数据,系统内部构建财政收支趋势结构、专项资金执行率、年初预算构成、指标分配情况、非税收入构成分析等50多个审计模型,便于总体把握结构和趋势。数据中心集成所有市直部门、单位2012年以来财务数据和业务数据,可从横向、纵向、行业、年度多维度进行深度分析和挖掘,实现对海量数据的快速定位和精准计算。针对审计发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以及审计工作新需求,丰富和完善财政资金数字化审计系统和数据分析中心的功能。
二是利用关联分析手段扩大审计成效。 充分利用财政资金数字化审计系统、数据中心资源、现场审计实施软件、计算机数据库技术的交互应用,侧重海量数据关联分析,从宏观层面把握某类数据的演变趋势、构成型态,进一步辨识异常,从宏观上关注财政收入的分布结构,财政支出的合规性使用效益,促进财政资金盘活存量,优化增量,提高资金使用绩效,并通过联网监督预警方式,从部分审计向全覆盖审计过渡。对部门预算审计中发现的问题,通过财政资金数字化审计系统扩大审计覆盖面,揭示共性问题,努力实现大数据环境下从微观审计向宏观审计过渡。
三是利用数据分析技术确定年度审计重点。 以应用为导向,利用查询型和验证型等数据分析技术,对市直部门、单位历史数据多维度分析挖掘,结合财政资金数字化审计系统对年度预算执行情况总体分析结果,以及对部门管理的专项资金分类分析结果,调查分析后确定审计重点,增强审计项目或审计调查项目立项的针对性和审计效果,基本实现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的有深度、有重点、有步骤、有成效的审计全覆盖。同时对取得的数据经处理和入库后,由数据分析团队进行总体分析和系统研究,提取审计疑点,审计组分散核实,提高了审计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