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鲟放流侧记:出发!2020尾中华鲟奔向生命旅程

27.04.2016  06:15

    24日上午,湖北省宜昌市胭脂园长江珍稀鱼类放流点,2020尾中华鲟,向着1800余公里外它们的祖辈生活的大海,向着不可预料的未知世界,出发。

  它们是全人工繁殖的野生中华鲟子二代。长江三峡集团公司中华鲟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利用野生中华鲟繁殖出了子一代,再利用子一代繁殖出了子二代。这改变了过去完全依赖野生中华鲟开展中华鲟增殖保护的状况,中华鲟增殖保护由此迈进了一大步。

  这些子二代,从幼苗开始便生活在三峡集团中华鲟研究所的水池里。今天,它们终于见到了长江,见到了他们的祖辈畅游过的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志愿者们用布篓小心翼翼地把放流的中华鲟从运输车上抬到江边的临时码头上,放入准备好的玻璃池子里。

  仿佛已经嗅到了先辈的气息,玻璃池中一尾等待开闸滑入长江的大个中华鲟,迫不及待地卷起了尾鳍,直拍得水花四溅。

  三峡集团中华鲟研究所所长陈磊说,数十年前,每到秋季,成熟的中华鲟结队从大海回到长江繁殖,雄鱼和雌鱼一路嬉戏,最远能游到金沙江下游产卵,历时两年,“往返上万里”。它们的后代长成小鱼后,也会随着江流而下,回归大海。

  上世纪80年代葛洲坝水利枢纽建成后,阻断了洄游通道,野生中华鲟逐渐在长江宜昌段形成了新的产卵场。然而,2013年、2014年连续两年未在宜昌江段产卵场监测到野生中华鲟自然产卵迹象,截至目前也未发现2015年存在这样的迹象。

  三峡集团中华鲟研究所水生态修复室副主任姜伟说,中华鲟产卵对群体数量有着较高要求,未发现产卵迹象说明中华鲟的群体数量已经非常少。

  “中华鲟这一用我们民族名字命名的物种,正在走向危机。”农业部长江流域渔政监督管理办公室资源环境保护处处长赵依民在中华鲟放流仪式上说。

  受人类活动影响,中华鲟这种和恐龙同时代在地球上已经存在了1.4亿年的古老物种,正面临灭绝的危险。针对它的生命大营救,已经延续了30多年。

  神圣的一刻终于到来。随着倒计时数到零,闸门打开,那条焦躁的大个中华鲟,裹着水流,数秒间没入江中,消失得无影无踪。

  它和它的同伴们,向着从未见过的大海出发了。等待它们的,是自由,也是未知的命运。

  “它们这一路多灾多难。”中国科学院院士曹文宣说,轮船、水质、食物等,都是这些中华鲟即将面临的危险,不幸被轮船的螺旋桨击中,或者遭遇化工厂偷偷排放的污水,以及找不到可以填饱肚子的东西,都会降低它们的存活率。

  这是一场注定前途未知的旅程。2015年4月12日,它们的同伴,3005尾中华鲟,从同样的地点出发,最终只监测到约1050尾到达长江入海口水域。其余的中华鲟,谁也不知道它们是死是活。

  这也是一场挽救生命的旅程。放流增殖,是人类对濒临灭绝的中华鲟的生死大营救。近30年来,长江已放流各种规格的中华鲟数千万尾。三峡集团中华鲟研究所上世纪80年代至今已进行58次中华鲟放流,累计放流中华鲟的数量超过500万尾。

   年复一年,人类饱含希望地放流中华鲟,期待它们能够壮大中华鲟的种族,延续这种古老物种的生命。24日上午放流的中华鲟,包含2009年以来5个年份繁殖的鱼种,年龄梯队为历年之最,平均体长和体重也再次创造了长江中华鲟放流史上的新纪录。

  中华鲟是以动物性食物为主的杂食性鱼类,生活在底层水域。除了人类,它们在长江中没有任何天敌。

  带着人类的希望,中华鲟出发了。它们中的幸运儿经历20余天的长途跋涉后,将来到长江入海口,享受大海里的咸水和阳光。2015年,最快的一条中华鲟,用18天时间就完成了这一目标。

  责编:宣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