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手拉大手” 共同防范电信网络诈骗

28.08.2015  12:03
        今年以来,一些不法分子频繁利用手机、电话和互联网实施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电信网络诈骗案件手法不断翻新,诈骗类型五花八门,很具有迷惑性和针对性,给群众财产造成了重大损失,其中广大师生和家长也是占有相当比例的受骗群体。
  今年上半年,合肥市公安局组织全市派出所的民警深入到幼儿园和中小学,通过“小手拉大手”活动的方式,发放宣传单,让学生将材料带给家长阅读并签字,通过校讯通群发信息等途径宣传电信网络诈骗防范知识。采取这种方式开展宣传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针对广大师生和家长的诈骗案件频发;二是容易引起家长的关注,效果好;三是辐射范围广,以学生带动家长的防范电信网络诈骗意识和水平,能够实现“一个学生带动两个家长、三个家庭、四个老人”的目的。
  针对越来越多的诈骗电话、诈骗短信等现象,合肥市警方及时通过报纸、电视、网络向广大市民发出防范提醒,通过身边最真实的案例和破获的案件,提高大家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的意识和能力。近期针对学校师生和家长,警方专门总结了以下几种类型的诈骗方式,家长或老师如果接到此类电话或者收到此类内容的短信,一定要提高警惕:
  一、绑架类诈骗电话
  中小学生群体是绑架类诈骗电话的重灾区,因为孩子独自上学或在家,父母忙于上班,常常疏于与其及时联络。骗子会在电话中要求家长立即转款,就能够确保孩子平安,并在电话中加入孩子哭闹的声音,爱子心切的家长往往盲目转款,掉入陷阱。家长接到这类电话时,应该首先保持沉着冷静,及时与孩子取得联络最为关键。不要轻信陌生短信或电话,向孩子学校老师等可靠人员确认之后再行动。
  二、孩子受伤在医院抢救类
  由于孩子好玩爱闹的天性,不少调皮的孩子确实容易在玩耍中受伤,一些骗子专门利用父母焦急的心理,冒充学校老师致电家长,由于信息泄露,骗子甚至能喊出孩子的名字和班级,谎称孩子受伤在医院抢救急需转账付款才能进一步手术。在接到此类电话时,家长务必在电话中详细询问是哪所医院、哪个科室、相关负责医生或护士的名字。如果对方答不上来,由此可以判断其诈骗。还可以在手机中安装手机杀毒软件识别并标记诈骗电话,防止更多人上当受骗。
  三、网游购买装备诈骗
  不少中小学生还是游戏一族,尤其以中学生为主,虽然父母反对,老师批评,但是很多学生仍然沉迷在游戏的世界里。在这里合肥警方提醒广大学生,好好学习,切莫沉迷游戏。而骗子专门盯上这一类游戏迷,趁机骗钱。通常,这一类在购买游戏装备中实施诈骗的类型和电商交易类诈骗比较相似。
  用户在点击虚假网址进行付款后,钱就打到了骗子的账户中,而玩家不但装备没买成,连购买装备的钱也追讨不回来。需要注意的是,因为在骗子构造的钓鱼网站中输入了支付密码等重要信息,骗子还有可能把玩家银行卡里的钱全部转走。
  四、冒充QQ、微信好友诈骗
  不少中、小学生随着学业的进步,一部分学生到海外留学,由于海外同国内交流存在种种不便,QQ、微信成为主要的沟通途径,然而,不法分子往往盗用在国外读书的学子的QQ号等聊天工具与其国内的家人、亲友联系,以受伤、绑架、导师急需兑换人民币等为由,从而进行诈骗。
  收到国外的亲人特别是留学生、务工人员以发生交通等意外伤亡事故或解决经商、公关、就业、求学、培训等难题为名索要大量现金的情况,一定要保持冷静、及时与本人联系,确认真伪。
  五、兼职类诈骗
  不少学生为积累社会实践经验,对于兼职的信息会多加留心。近期打着“兼职、招聘”旗号的诈骗案件猛增,包括兼职打字、网店客服、刷钻等。此类诈骗短信中通常带有木马或钓鱼链接,学生族在点击链接之后,就有可能导致手机中的隐私、账号密码等外泄,从而造成损失。
  六、网购诈骗
  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网络购物诈骗成为电信网络诈骗案件中的高发类型,广大学生家长、老师往往都是网购一族,由于信息泄露,骗子往往精准地针对网上购物完成不久的群众,以下单不成功,需要退款,并要求受害人在其提供的链接上输入银行卡信息,导致被骗。
  七、招生诈骗
  随着学业的进步,中、小学生今后会面临中考、高考,每一年,在招生录取期间,一些不法分子都会打着种种幌子,进行以谋取钱财等为目的的招生诈骗活动。以冒充招生人员、或有“内部指标”等进行诈骗,希望广大学子踏实学习、不要想着走“捷径”!
  八、冒充老师发送含木马类诈骗短信
  现在不少老师都是通过群发短信,将孩子的学习情况反馈给家长,这也给骗子提供了可乘之机。不法分子向家长手机发送带有木马链接的短信,以“布置作业”“考试成绩”“学习报告”为由头诱骗家长点击链接。手机一旦中毒,不法分子远程即可直接操控中毒手机,从而窃取与手机绑定的银行卡账号密码等信息,并拦截快捷支付的短信验证码,盗刷与手机绑定的网银资金。
  目前诈骗电话、诈骗短信频繁发生,且精准定位到学生的家长,与信息泄露不无关联。希望广大学生家长以及学生朋友,在网上要谨慎填写有关个人手机号码、家庭住址等隐私信息,报名培训班或者参加活动时,涉及个人隐私的内容也要慎之又慎。
  警方提醒
  不盲目相信陌生短信和电话;不通过手机点击可疑的网站链接;不回复陌生电话或短信,以免遭遇钓鱼陷阱;保持良好的上网习惯。若不慎遭遇陷阱,给通讯录所有人发出预警,以免损失扩大,同时向专业人员求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