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多家出版社将加印诺奖得主莫迪亚诺作品

11.10.2014  13:07

  瑞典当地时间10月9日13时(北京时间10月9日19时),2014年诺贝尔文学奖正式揭晓,法国作家帕特里克·莫迪亚诺获得这一荣誉。不久,包括上海译文出版社在内的多家出版社都表示要加印莫迪亚诺的中文译本作品,文化公司“上海99读书人”还计划出版该作家其他几部作品。新科诺奖得主作品迅速受捧的现象并不陌生,早在2013年的门罗、2012年的莫言获奖时便曾出现过,但没过多久又会趋于平静。出版社的做法引得各界热议:究竟是助力文学普及还是仅仅追逐商业利益?
   作品受捧:莫迪亚诺2014年作品或加印四万册 多部作品将出版
  莫迪亚诺获奖的消息刚一流传开来,似乎便触动了“嗅觉敏锐”的出版社。于2012年、2014年出版莫迪亚诺小说《地平线》、《缓刑》的上海译文出版社也有此决定,首印数各为4万册。
  考察莫迪亚诺的中国渊源便可发现,他的多部作品都曾被译介至国内,著名杂志《世界文学》曾刊登其五六部作品。2004年,莫迪亚诺的小说《夜半撞车》更是获得人民文学出版社当年度的“21世纪最佳外国小说”,遗憾的是未能亲至中国。
  而据《京华时报》报道,人文社外文室主任欧阳韬透露,社里将尽快开会讨论再版《夜半撞车》,“具体印多少册不好说,他的作品还是偏严肃文学一些。
  2010年,人民文学出版社与上海99读书人合作出版了《青春咖啡馆》。就在莫迪亚诺获奖之后,“99读书人”将一条微博置顶,其董事长黄育海介绍,除《青春咖啡馆》外,《暗店街》将由99读书人携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其他莫迪亚诺的作品包括《夜的草》《八月的星期天》《凄凉别墅》《夜巡》《星形广场》《环城大道》《一度青春》等,也将陆续出版。
   众议纷纷:诺奖逐渐成消费品牌?
  国内出版业对莫迪亚诺作品的热衷不禁令人想起前两年莫言、门罗获诺奖后催生的加印热潮。早在2012年,出版社的举动便引发一些质疑之声,被认为纯属逐利而动,论据便是此前莫言的书曾经每月仅卖一本,但得奖后却昼夜赶工加印,反差之大令人嗟叹。
  从莫言、门罗等诺奖得主作家的作品流传情况似乎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正逐渐成为一个消费品牌。但上海译文出版社宣传负责人杨铭宇对此持有不同意见。他认为,出版社选择加印诺奖得主作品并非只是逐利,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满足市场需求,“不然总有读者问到哪里去买,该怎么应对呢?
  杨铭宇的观点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评论家白烨的支持。他认为,出版社有利益需求可以理解,并且,多数出版社引进作品是在该作家获奖之前,还是有贡献的,客观上也起到介绍文学、介绍作家的作用,所以,“加印”举动无可厚非。
   诺奖价值探讨:应关注作家作品本身魅力
  相对于莫迪亚诺获诺奖后出版界一片忙碌的情形,但国内读者对莫迪亚诺其人却似乎知之甚少,著名文学评论家雷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便表示对这个作家并不熟悉,也几乎没读过他的作品。从这个角度讲,关于“加印”之举到底是助力文学还是追逐利益引发的讨论一直没有消歇。
  对此,曾不止一次有学者撰文指出,作家及文学作品的根本价值,更多的应该是对社会的隐性影响,比如激发人们对文学创作的思考、对全民阅读习惯的形成产生积极影响等等。白烨则认为,诺奖的真正意义是对作家文学价值的发现,比如有些作家可能在获奖之前只在“圈子里”为人熟知,但经过诺奖的“推荐”作用,引发大家关注,作品也会受到重视并被重新解读,“等于进入‘世界名人堂’,知名度得到提高。
  “从另一个方面说,诺奖一般关注严肃文学,并未选择流行作家和通俗作家,我们更应该充分挖掘认知获奖作家的文学性,关注其作品本身的魅力。”白烨分析,有些文学爱好者是对诺奖发自内心的关注,但有些只是看热闹,“对读者就不能强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