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州新汴河景区“鞭打芦花”雕塑落成 取材于“二十四孝”

24.06.2015  13:51

6月23日,宿州市新汴河景区“鞭打芦花”雕塑落成。该雕塑位于新汴河南岸,拂晓大道东侧,长2米,宽0.75米,高2米,芝麻白石材。雕塑通过二十四孝之一的闵子骞鞭打芦花典故,展示宿州悠久的孝文化。(宿州市高新区计生委  丁辉 摄影报道)

宿州市新汴河景区“鞭打芦花”雕塑落成。

延续阅读

闵子(公元前536年—公元前487年),名损,字子骞:春秋时鲁国人,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 教育 家、政治家: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之—。

闵子的先祖是鲁国的第四代国君鲁闵公,其父闵马夫为八世祖。按着周朝制度,八世祖别于公族,降为庶民。在家庭失去鲁公族依托的情况下,闵马夫开馆启蒙教书为生,后逢鲁国“三桓弄权”:国政日非。遂举家迁居寒国相邑之东(今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闵祠村)受聘于王室大户做塾师。

世传闵子八岁丧母,父续娶后妻姚氏,生闵革、闵蒙二子;继母疼爱自己亲生的儿子,对幼小的子骞倍加虐待,但小子骞诚实敦厚,毫无怨言。有一年临近年关,其父驱牛车外出访友,命三子随从,闵子骞赶车,行至萧县城南一村庄, 天气 骤变,朔风怒号,寒风刺骨。

闵子骞颤栗不已,手指冻僵将牛缰绳和鞭皆滑落于地,牛车也翻倒在雪地里。其父见状,以为闵子骞真像继母常说的那样懒惰,非常生气,拾起牛鞭,怒抽子骞,不料鞭落衣绽,露出芦花,芦英纷飞。饥寒交迫的闵子骞也晕倒在雪地里,其父见此惊奇不已,待撕开闵革、闵蒙的衣服,见尽是丝絮后恍然大悟(春秋时尚无棉花,棉衣以丝絮套做而成),始知是后妻所为,虐待前子,忙脱下自己的衣服裹住子骞,急勒车返回家中,举鞭抽打后妻,并当场写下休书,要立即将后妻赶出家门。

苏醒过来的小子骞却长跪在父亲面前,苦苦哀求父亲不要赶走后母,他诚恳地对父亲说:“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父亲听了子骞讲出的一番道理,遂罢休妻之事,继母听了子骞的话深受感动,她痛改前非,待三子如一,成为慈母,家庭和睦。

孔子得知此事后,大加赞扬日:“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 《沦语·先进》,这就是数千年来民间流传甚广的“鞭打芦花”的故事。

后人为纪念闵子的孝行,将“鞭打芦花”处改为“鞭打芦花车牛返村”,村名沿用至今,成为目前全国最长的村名(《中国地名》)。也就从那时起,在安徽宿州子骞后母采集芦花的苇塘中,所有芦苇年年只长穗而不开花,成为千古奇观。据民间传说,此乃闵子孝行感天所至。

历代王朝都称闵子为纯孝,元代将此故事配以“闵氏有贤郎,何曾怨后娘。尊前贤母在,三子免风霜”的诗句列为《二十四孝》之首。

以后闵子骞重返曲阜,从学孔子,他聪明异常,刻苦好学,深得孔子器重,被纳为衣钵弟子,成为孔子七十二贤之一。

原标题:宿州市新汴河景区“鞭打芦花”雕塑落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