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三下乡”社会实践系列报道之二:安徽师范大学学子深入基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今年7月,安徽师范大学以践行“八字真经”,投身“四个全面”为主题,发动8000余名师生,围绕专业能力提升和公益素养培育,组建国家级重点团队1支,校级重点团队100支,院级重点团队338支,引领师大青年在社会实践中积极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代言。
“没有谁会拒绝成长!”志愿者们用脚步丈量青春,用爱与责任载梦远航,行程遍及安徽、云南、四川、西藏等10多个省市70多个县区近千个乡村、社区、工矿企业服务群众、接受磨练、砥砺品格。
理论宣讲接地气
理论宣讲已然成为安徽师大这所具有八十多年历史积淀的地方重点高校的实践活动品牌项目。今年,学校依托相关专业和有关学科,组建了“四个全面”理论宣讲实践团队,“优化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宣讲调研团队,先后赴南陵县、芜湖县、三山区等地开展宣讲20余场,惠及基层干部群众近千人。宣讲队员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用生动活泼的语言将国家的大政方针、惠民政策转化为群众听得懂、听得进的朴实故事,赢得了基层干部群众的欢迎和认可。“这些学生口才好啊,将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与‘四个全面’联系起来讲解,连我这样没文化的‘土老冒’都能听懂,不简单啊。”高岗埠村一名老党员手拿烟斗微笑着说道。
“我们对宣讲队员的要求是将有意义的事情干的有意思,将有意思的事情干得有意义,同学们很走心,很给力,老百姓的认可对学生而言就是收获、就是成长,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学以致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写照。”政治学院团委负责人张磊老师如是说。
爱心支教筑梦想
安徽师大作为安徽省基础教育的“母体”和“母机”,凭借师范特点和学科优势培育着一批又一批富有爱心和责任心的青年学子,他们在江淮大地播撒爱的种子;在彩云之南再续彝汉同袍之情;在巴山蜀水开展“红烛行动”。寒来暑往,改变的是面孔,坚守的是梦想,传承的是师大精神与师者情怀。
“支教到底为了什么?”“为了兑现一个承诺”,“为了传递一份爱”,“为了帮山区孩子打开梦想的天窗”,“为了让青春任性得更有意义更有特点”,“为了证明我是有爱的师大青年”……这是我们随机采访支教队员获得的答案。
是的,在师大,爱心与责任心已经化为志愿者的造血干细胞,融入师大青年的骨髓。五四爱心学校、平民电脑学校、社区美术学校、红烛行动、星愿计划、全心全益心灵护航等活动品牌不仅赢得了大学生情感认同而且赢得了师大青年的文化认同和价值认同。
环保宣教播种子
“APEC蓝离我们其实并不遥远,只需每一个人都对脚下的土地心存敬意,对头顶的天空多些敬畏。”微信朋友圈中江淮环保行实践队员分享的状态引起了关注。
“我们能做的或许很少,但我们希望通过身体力行的践行绿色理念,在孩子的心间埋下绿色的种子,让更多的人参与环境保护,呵护人类的共同的生存家园。”赴池州市“博爱?江淮环保行”主题实践团队队长何苗苗如是说。
作为全国第一家开设环保教育必修课程的高校, 安徽师大在联合国人事司原副司长、我校客座教授翁盈盈女士和“博爱基金”的资助下,落实环保教育进校园项目,发动师大青年组建4支校级环保宣教实践团队分赴合肥、芜湖、宣城等地为社区居民、中小学生、工矿企业负责人宣讲环保知识,开展保护母亲河、长江水质调研、农村环境聚焦、大气污染防治、留住江豚微笑等实践活动。
基层调研察民情
“2015年是抗战胜利70周年,我们历史与社会学院以此为契机,组建了安徽省抗战遗址保护与利用调研团队,实地考察抗战遗址,倾听历史回声,立体化的感受并理性化的思考那段激情燃烧的烽火岁月,这既是历史专业学生求知的路径,也是青年学子成长的时代担当。”2013级历史学专业的赵发坦露心迹。
今年暑期,学期发动2000余名青年大学生,依托专业特点组建基础教育、文化艺术、创新创业、环保科普、抗战纪念等主题调研团队200余支,其中校级重点调研类实践团队20支,实践队员带着成长的梦想,深入企业车间、街道社区、乡村大寨、抗战遗址,凭坚韧和执著、智慧和担当植根沃土开展调查研究,助力社会发展,诠释青春担当。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安徽师范大学党委书记顾家山动情地说,“社会实践是最生动的人生课堂,青年学子要积极将自身所学回馈社会,在泥土芬芳中胸怀梦想,砥砺成长,用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