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国理政新实践·安徽篇】马鞍山:在转型发展中闯出新路
中安在线讯 五十多年前,来自全国各地的建设大军集结长江岸边的马鞍山,一座钢城由此诞生。半个世纪以来,马钢人以筚路蓝缕的艰苦创业精神,为中国钢铁工业发展作出了独特贡献:中国第一只火车车轮轮箍、第一套高速线材轧机、第一条热轧大H型钢生产线、甚至钢铁行业第一只面向全球发行的股票都在这里诞生。
流年似水、时代转换,当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轧机一响,黄金万两”的盛景不再,钢铁成为产能过剩最突出的行业之一。2015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结构性改革的五大任务。站在转型发展的新起点,马鞍山又以当年的创业精神,奋力突围,开创出多元产业百花齐放的勃勃生机。
从一块铁矿石开始崛起的马鞍山,将开启怎样的浴火重生之路?日前,中安在线记者奔赴马鞍山,探寻钢城转型足迹。
钢企打响生存保卫战
轮轴产品是马钢的“拳头”, 公司研发的40吨轴重的重载车轮、机车轮、地铁用低噪音车轮等高新产品,在国内市场保持90%左右的市场占有率。
“马钢曾是这个城市的骄傲,现在仍将是这个城市转型的重要动力源。”正如马钢集团董事长高海建所阐述——马鞍山的转型离不开马钢的转型。
2015年7月24日,马钢召开全员动员大会。高海建开门见山,“公司生产经营极为艰难已到了历史最困难的关头。”也是在这次大会上,马钢宣布提前实施“十三五”规划,打响生存保卫战。
“马钢提前实施“十三五”规划,就是要做两件事,第一,采取一系列果断措施遏制住当期亏损,使马钢生存下去;第二,集中精力,做好我们下一步的改革发展工作。”高海建认为,马钢现在虽然困难,但有良好的区位优势、有较大的产品增值空间、长期形成的技术积淀、一批生产技术精英,以及国内外大量的客户基础,“这使我们看到,困难中的马钢仍然有很大的成长空间和希望。”
的确,马钢拥有全国第一条线材轧机,第一条大H型钢生产线,世界闻名的车轮轮毂,硅钢和汽车板产品,并且最近几年都取得了长足进步,这不仅是马钢的辉煌历史,更是马钢赖以生存的转型发展根基。
深入分析企业面临的形势后,马钢确定了“做强钢铁主业、发展非钢产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三大战略任务,出台降本增效一揽子计划。
钢铁主业,是马钢脱困转型的核心。直面企业存在的产能利用率不高,效益低下问题,马钢对产线进行优化重组,通过业务归并、流程再造,增添企业活力。在产品转型升级上,集中优势兵力聚焦优势产品,提高产品档次,完成产品结构的重新布局。向深加工领域进军,延伸产业链条,推进国际化经营,通过整合公司海外业务资源,加快“走出去”步伐。在一系列措施推动下,成效逐步显现,伴随着年初钢材价格上涨的利好,从今年3月份开始,马钢全面扭亏为盈。
马钢发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做强钢铁主业,推进产品的转型升级。其中汽车板产品跻身国内第一梯队,马钢成为国内汽车板主流供应商。
在企业转型发展的战斗中,涌现出一大批先进典型和突击队。被马钢寄予厚望的汽车板团队,用短短的8个月时间,开发出8个先进高强钢品种,使马钢汽车板跻身国内第一梯队。与此同时,团队南下北上,完成840多个零件级认证和十多个整车级认证,上汽、奇瑞、江淮、北汽……众多知名汽车品牌穿上“马钢”外衣,镀锌汽车板更是通过通用汽车全球一级工程认证。马钢也凭借突破150万吨的汽车板销量,闯入行业前五,成为名副其实的国内汽车板主流供应商。
轮轴产品是马钢的“拳头”,上世纪60年代,中国第一只碾钢车轮就诞生在马钢,结束了中国铁路只能使用洋轮洋箍的历史,与大庆油田、万吨水压机、原子弹并称为当时我国工业战线的四大成就。目前,公司研发的40吨轴重的重载车轮、机车轮、地铁用低噪音车轮等高新产品,在国内市场保持90%左右的市场占有率。
如今的马钢正寻求另一个突破——让高铁用上中国自己研发制造的“国产轮”。今年4月底,马钢首条高速车轴生产线正式开建,该项目建成后,将使马钢成为国内唯一一家具备从炼钢到高速车轴制造全流程一体化的生产企业。据马钢轮轴事业部副总经理刘爱兵透露,目前,马钢研发的时速250公里动车组车轮和时速350公里动车组车轮正在参加铁路总公司的装车试运行和试验,未来我们乘坐的高铁车轮很有可能就来自马钢。
去年,全省唯一一个先进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集聚基地花落马鞍山经济技术开发区,该基地离宁安高铁铁轨只有百米距离,每天呼啸而过的高速列车催促着马钢人加速实现“高铁梦”。
从一业独大到多元协同
尽管受市场影响,马钢钢铁主业面临困境,但非钢产业潜力巨大。由钢铁产业一业独大向多元产业协同支撑,市场的残酷,让骄傲的钢铁老大学会长袖善舞。
“在钢铁行业中,盈利能力较强的企业都是非钢产业或辅业发展较好、能够对主业提供强力支撑的。”高海建介绍,在加快发展钢铁主业的同时,马钢坚持多元化发展战略,积极发展非钢产业,目前已形成钢铁主业板块加矿产资源板块、工程技术板块、产品产业化、贸易与物流板块、节能环保板块、金融与投资板块、房地产与服务业板块的“1+ 7”产业新格局,非钢产值占比首次突破30%。
安徽欣创节能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马钢发展非钢产业的一个代表。依托马钢强大的技术和品牌优势,2012年投产的欣创科技当年就实现3.5个亿的销售收入,并且始终处于盈利状态。目前,公司的业务范围已快速拓展至节能工程与服务、环保工程和产品、工业环保设施托管运营、资源综合利用等各个领域,入选全省“五个一百”推介名录。
“傻大黑粗,是钢铁产业给人的传统印象,实际上,严苛的环保要求让大型钢企积累了先进的节能环保技术,欣创就是在此基础上成长起来的。”欣创科技副总经理包自力告诉记者,欣创在立足马钢内部市场的同时,稳步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目前,已经形成节能环保两大业务板块。除了能为企业提供环境除尘、脱硫脱硝、工业污水治理、节能等设备系统的设计制造、托管运营服务,还采用ppp模式,向水系河道治理、生活污水、土壤治理业务延伸。
在加快发展钢铁主业的同时,马钢坚持多元化发展战略,非钢产值占比首次突破30%。图为欣创科技液压修复现场,技术人员通过液压修复再制造,帮助客户降本增效。
日前,欣创又涉足再制造领域,与安徽华塑集团合作,全面承揽该集团的液压修复。“一套液压设备价格高昂,贵的高达几十万,很多企业坏了就扔,十分可惜,我们通过整合马钢在液压修复上的技术,开展液压修复服务,为企业节省了大量开支。”在欣创液压修复现场,技术人员方健告诉记者,在修复的基础上,欣创还通过编制改造方案、优化点检规程及培训操作人员等多种方式,为华塑的液压设备提供“检测诊断-分析评估-方案设计-技术服务”的一站式专业化服务,帮助客户降本增效。
“公司去年实现销售收入6个亿,今年有望达到9个亿。”包自力表示,作为始终处于盈利状态的朝阳产业,欣创科技从成立之初就被集团寄予厚望,希望欣创带头发展壮大,走向外部市场、闯出一片天地,为马钢的非钢产业发展作出示范。
不管是做强主业,还是多业协同,都离不开人才、机制的支撑。而人工成本高企是马钢难以抵挡亏损的重要原因。在集团转型中,全面优化人力资源是马钢推出的重要举措。
高海建指出,马钢人力资源的最大问题就是人多,但另一方面关键技术、销售、经营岗位却呈现人才紧缺局面。为全面盘活人力资源,马钢鼓励机关人员充实生产经营一线,推行全员岗位绩效管理,进行产线重组和劳务替代,集中优势兵力补充优势产线。
“从去年开始我们全面推进考核机制重大变革,对产线和工序按效益发放奖金,不再按人头发钱,保重点产线关键岗位人员收入。大力压缩各项开支,非生产经营性支出一律暂停,经营性支出压缩30%。”高海建说,如今在马钢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岗位竞争,高级技术主管评聘也坚持问题导向,带题上岗。
同时,马钢提出聚焦“现场和市场”两个战场,在坚持不懈开展技术创新的同时,准确识别用户产品和服务需求。销售思路也从“生产什么卖什么”转变到“市场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从坐等客户上门到主动寻求市场机会。
“‘十三五’期间,马钢将坚定不移地走产品升级、产业链延伸、国际化经营的发展道路,通过全力打造‘轮轴、板带、长材’三大特色板块,持续推动产品升级,巩固马钢品牌优势。”高海建表示,马钢将通过全面导入EVI服务模式,以技术提升推动产业链延伸,实现由钢铁材料制造商向钢铁材料服务商转变。通过有序实施产业收缩调整,构建钢铁产业、钢铁上下游紧密相关性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格局,实现由钢铁产业一业独大向多元产业协同支撑转变。
重塑产业发展格局
“当前是马鞍山的艰难转型期,更是发展机遇期,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已是势在必行。”马鞍山市委书记张晓麟曾在多种场合中提到,在马鞍山转型中,既需要马钢一“马”当先,也要构建万马奔腾的产业格局。
由马钢带来的税收占到全市税收的半壁江山,由钢铁衍生出的第二产业超过全市经济总量的60%,在全球钢铁产能过剩的情况下,马钢独大的产业结构给对马鞍山工业和GDP形成持续负向拉动。
面对传统工业转型压力,马鞍山市委市政府近年来一方面做优存量,做大做强铁基新材料高技术产业链,延伸钢铁下游产品;另一方面,抓住马鞍山的区位优势,优化产业布局,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位于当涂经济开发区的国星生化曾是一家传统化工企业,作为国内第一家研发出被国外长期垄断关键原材料的企业,公司效益一直走在前列,但随着国内同类产品竞争的加剧,利润空间持续下行。去年,在马鞍山政府的引导下,该公司开拓新产业链,通过产品升级,顺利实现向生物医药方向的转型,企业各项经济数据逆势上扬。
“我们已建成吡啶碱和有机磷两条产业链,是世界唯一从基础原料到终端产品的农药制造产业链生产企业,目前我们又开建了维生素B3项目,企业发展进入转型升级的健康轨道。”常务副总宋良秀说。同时,马鞍山以国星生化为龙头培育生物医药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实现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的异军突起。
“省委省政府部署调转促行动计划以来,马鞍山坚持集群集聚和重点突破,充分发挥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基地在产业转型升级中的示范带动效应。”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马鞍山以八大基地为载体,加速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发展了轨道交通装备、高端数控机床、精细化工、绿色食品等4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培育了生物医药、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等4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去年,八大基地实现产值750亿元,实现税收17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65亿元。
在转型发展中,做好腾笼换鸟、淘汰落后产能的“减法”尤为重要。马鞍山加快推进沿江一带高污染化工企业、土小企业淘汰和棚户区改造进度,对资源利用率低、经营困难的企业坚决压缩过剩产能,为发展腾出空间。与此同时,推进企业兼并重组,鼓励和引导企业采取兼并、收购、联合、参股等多种形式开展兼并重组和投资合作。
去年,马鞍山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园区内一家以加工为主的太阳能电池片生产企业由于缺乏核心竞争力,生产难以为继。经过多方调研,园区了解到中卫市银阳新能源有限公司有意拓展产业链,进军太阳能电池片生产领域。于是,园区主动牵线搭桥,促成兼并重组。去年8月份,银阳光伏以2.2亿元资金购入中弘全部资产,并投资1.6亿元对设备产线进行全自动化改造,当年就实现10亿销售收入,实现税收2000多万,成功盘活低效产能。
“减法的阵痛无所不在,但只有把过剩和落后的产能减下去,其他产业才能获得更多的发展空间。”据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全市“调转促”企业先后实施兼并重组34户,其中,市外企业收购控股本市企业24户,本市企业收购外省企业2户,股权投资8户,涉及资产总额146亿元,兼并重组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
作为安徽及中西部地区水路联接长三角的重要门户,位于长江黄金水道中下游的马鞍山有着丰富的港口资源优势。在长江经济带建设列入国家战略后,把长江、港口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打造江海联运枢纽中心,是马鞍山的另一转型布局。
在转型发展中,马鞍山十分重视生态和人居环境建设,借助转型契机,淘汰污染产能。作为传统重工业城市的马鞍山,去年跻身年中国大陆城市“氧吧”50强。图为马鞍山夜景
“当前,马鞍山市经济转型,既要做‘钢’文章,也要做‘港’文章。”张晓麟表示,马鞍山正积极抢抓长江经济带建设机遇,加快港口建设、构建交通网络、发展临港产业,努力实现从“因钢立市”到“以港兴市”的战略转移。目前,安徽江北唯一的万吨级深水港码头——马鞍山郑蒲港一期工程开港运行,马鞍山口岸郑蒲港对外扩大开放获得国务院批准,正在申建的综合保税区也取得突破性进展,通江达海的港口经济成为马鞍山加快转型的又一马达。(记者 彭旖旎)
来源:中安在线 作者:彭旖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