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安徽首条专业心理健康咨询热线
我国每年约有25万人死于自杀,自杀未遂的人数约为200万。自杀已经成为我国人群第五大死因,是15岁到34岁的青壮年人群的首位死因。
“来电人拿起话筒的那一刹那,就意味着他即将与死亡脱节。”安徽省精神卫生中心副院长王克永告诉市场星报、安徽财经网记者说,“如果这时候,能有一名心理医生给予他正确的心理治疗和心理安慰,来电人就很可能第一时间离死亡更远,离现实更近,一个生命就会得救。”
1997年,我省首条专业心理健康咨询热线0551-63666903在安徽省精神卫生中心开通,每晚6点半至9点半,这条热线倾听着来电人的苦闷、抑郁、狂躁和绝望,并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然而在王克永看来,每天3个小时的热线咨询时间远远不够。
被别人当做“没事找事” 是怎样一种感受?
“所有人都说我是‘没事找事’,我也不想这样,但是我不知道自己到底怎么了。”咨询热线时常接到这样的电话,来电者的困境不被人理解,还常常被亲友、同事误解为“没病装病”,但他们所感到的痛苦却是真真实实的。
A.老人觉得孤独,感觉浑身都痛
61岁的胡大妈早年丧夫,养育了4个儿女,儿女们都陆续长大成人组建家庭。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胡大妈先觉得心慌、胸闷,后来又添了胃痛,慢慢地觉得浑身都痛,最后甚至已经站不起来了。
儿女带她去内科专家那里看,专家一通查没查出所以然,后来子女拨通这条心理健康咨询热线,胡大妈才和心理医生袒露心结:原来是因为儿女都离开她后,她备感孤独,开心不起来,又不愿与人沟通,便开始有了上述各种各样的不舒服。
无独有偶。老张最近总是觉得胸闷、胸痛、心慌,特别容易疲劳,睡眠质量又不好。但是心电图、24小时动态心电图、冠状动脉造影等检查都完全正常。后来他打热线进行咨询,才了解到他也是患了抑郁症。
原来老张就一个儿子,开车跑运输。有一次儿子在出车中发生了一起小的车祸后,从此他就总是担心儿子会出事,但儿子又没有别的职业可干,因此他也不好和儿子说别干了,整日担心、紧张、心慌,慢慢地便有了类似心脏病的症状。
B.提笔忘字,她凌晨打电话骚扰儿女
王婆婆最近跟“字”较上了劲。在电视里、广播中听到一句话或是某个名字,她一定要在脑海中把这些字写出来;要是记不起其中的字,她就会想尽办法,查字典、打电话,一定要把这些字想起来为止。
儿女们便跟着王婆婆遭了殃。哪怕是凌晨一两点,他们也会经常接到母亲的电话,询问某个字怎么写或是某个电视台主持人叫什么名字。“她说不弄清楚就睡不着觉,可是这样我们就都睡不了了。”儿女拨打咨询热线后才知道,母亲是患上了强迫症,而并不是他们之前认为的“老糊涂”。
吴先生是咨询热线的常客。他第一次打热线时,说自己每晚睡前要花5分钟来检查煤气、水龙头、大门关好没有。慢慢地,这个时间变成10分钟、20分钟……如今,他每晚要花至少半小时来检查这些。
“我一定要打电话和你们说说,家里人都说我有毛病。”吴先生并不认为自己有病,但他需要一个倾诉的出口,咨询热线就是这个出口。终于,医生说服他来门诊看看自己的强迫症;而在这之前,他始终认为精神科门诊是“疯子才去的地方”。
一个电话,一根稻草,一条命
“我觉得日子过得没意思,不想活了……”王克永已经不记得有多少人在听筒那头说过这样的话。
陈凡(化名)还在念大学时,曾在 论坛 上匿名发表一篇自己有同性恋倾向的文章,不料被同学对号入座。陈凡无法接受这样的隐私被识破,他觉得不能再面对同学和老师,决定以死来逃避。当他准备割腕的那一刻,脑际闪过之前看到的心理咨询热线的电话号码,内心深处的求生欲望促使他拨通了电话。
“我还记得在电话里,医生首先劝我把刀放下,又问了我的状态及事发原因,还跟我一起想办法,如何面对老师和同学的疑问。”在半个多小时的通话中,陈凡打消了自杀的念头,“其实现在想想,如果当时没打这个电话,可能我的命就没了”。
热线还曾接到过一个电话,电话那头的女孩始终哭而不语,只是说了一句“想死”。医生先是问她旁边有没有家人,当得知没有后,便轻声安抚她的情绪,引导她倾诉。女孩足足说了一个小时,末了告诉医生:“从来没有人听我讲这么多话。我现在心情好多了,我不死了,我要过正常的 生活 。”
王克永说,每个人本性中都有强烈的求生欲望。人在生死挣扎时,但凡有一棵稻草,还是想去抓。“没有人是不想要命的,自杀的人只是想要摆脱痛苦。如果能为那些心理陷入危机的人,提供一个呼救的平台,很可能事情的结果就不一样了。”
18年以来几十万人次求助过它
1997年4月16日,这个日子在王克永心里犹如自己孩子的生日。18年前,热线0551-63666903在他手里开通,每天3个小时,帮助那些陷入心理困境的人走出泥潭。
“因为这是全省第一条专业心理健康咨询热线嘛,很热的,最多的时候一晚上能有20个咨询电话,少的时候也有7、8个。算下来,这些年来咨询的人有几十万人次。”王克永说。
这些咨询电话的来电人很容易被归类。20%是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社交恐惧症、创伤后应激障碍等心理疾病的患者,20%咨询在工作、学业、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心理问题,17%咨询家庭关系,15%咨询人际关系,7%是咨询躯体疾病,剩下的则是咨询其他林林总总的心理问题。
电话里,很多人情绪激动,号啕大哭,这是一种情绪宣泄的表现。王克永说,大多数情况下,电话干预可以起到一定效果。“一般如果是普通的情感障碍,比如夫妻吵架、升学压力,通过电话医生就可以很好地进行心理安抚;但是心理疾病比如抑郁症严重的患者,效果则不太好,因为这已经发展为一种疾病,需要药物治疗,仅靠语言沟通较为困难。”
呼吁建立24小时心理危机干预热线
“热线其实是给来电者一个情绪宣泄的渠道,拿起电话,他们就能获得情感支持和帮助。”这是王克永的“初心”。但18年后,这条路显然需要走得更宽。
“这些年来,接听热线的医生都是医院里的‘志愿者’,他们利用下班时间提供电话咨询服务。可随着心理问题发生率的提高,仅靠每天3个小时的心理咨询,远不能解决问题。万一自杀者在深夜想要打电话却没有人接听怎么办?”王克永表示,心理危机干预热线想得到更好发展,必须依托政府的介入和帮扶做坚实后盾。
他告诉记者,国外的心理危机干预热线主办方比较多元,民间组织、教会和政府都有自己的热线,但只要是危机干预热线,就一定少不了政府的高度参与。
“东京的危机干预热线就是由东京政府开设的,每家每户的电话黄页里,都能找到该热线的号码。”王克永介绍说,在日本,热线与公安机关、救援队之间有一套反应及时的联动机制。热线督导师一旦发现有蓄意自杀倾向的高危来电,接线员会立即根据电话号码确定来电者所在方位,并立即与当地公安机关取得联系,由救援队员直接进入来电者家中进行现场干预和救援。
“平时我们只要接到‘要自杀’的高危来电,医生挂断电话后也会一直惦记着对方的情况,热线也会对其进行回访。但回访只停留在电话形式,来电者如果不接电话,热线也无能为力。”
王克永呼吁由政府牵头,建立一条24小时的心理危机干预热线,“这样可以挽救更多人的生命,也保护更多的家庭不至于支离破碎。”(朱世玲 胡田田 记者 李皖婷)
(实习编辑:张学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