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首个女子驾驶班40年后再聚首 每月拿18块高工资
上世纪70年代拍的老照片。
“三八”妇女节即将来临, 2月28日庐阳区杏林街道的巾帼大讲堂迎来了一群特殊的主讲人,她们就是我省首个女子汽车驾驶班的八朵“金花”。上个世纪70年代她们凭借自身努力和顽强的毅力成为了别人眼中的“传奇”,光荣与压力共存。据悉这次也是全部8人阔别40年后首次重聚。
容颜虽老光荣和自豪感仍在
上世纪70年代,女司机可是很少见的,尤其是开大货车的女司机更是稀罕。作为安徽首个女子汽车驾驶班,那时候只要胡长景和姐妹们一起开车经过,总是会吸引路人的关注。
昨天,庐阳区杏林街道以“三八节”为主题的巾帼大讲堂里,记者见到了原安徽省机械局施工公司“三八女子汽车驾驶班”的胡长景、翁燕、程英惠、黄秀玲、魏明霞、王振婷、韩德英、戴群全部8名成员。
“去年我们集齐了5位,今年8人全部到齐。”魏明霞说,这是全部8人阔别40年后首次重聚。有些人40年没见了,第一眼都有些对不上人,以前大家都只有20岁出头,现在都已60多岁,容颜已显苍老。
在班长胡长景精心保留的老照片上,记者看到这些阿姨当年都还是扎着两个长辫子的年轻姑娘。当年她们开的车子是5吨重的东德依发柴油翻斗车,这些弱小的姑娘坐进去映衬得方向盘特别的大,但她们的表情很光荣、坚定……
开车很光荣但压力也很大
那这个女子驾驶班是怎么来的呢?班长胡长景介绍说,上个世纪70年代初社会上掀起工业学大庆的热潮,大庆有个“铁姑娘班”,姑娘们坚强勇敢的精神感染着许多合肥女孩。公司就想按照这个原型,组建起一个女子驾驶班。后来经过选拔,20岁出头的胡长景和其他7名年龄相仿的姑娘一起组成了安徽第一个女子驾驶班。
为了拿到驾驶证,胡长景和同伴们用了整整一年的时间。半年的集中学习,半年的实习期,考核通过后,1973年年底全部拿到了驾驶证,不久后就被派往施工前线。
“第一年每个月拿了18块钱的工资,很高了,别人看来很羡慕,只有自己知道压力大。”车队里年龄最大的戴群说,这种翻斗车方向盘、刹车和离合器都很重,每次转动方向盘、踩刹车、踩离合器都要费很大力气,一趟下来满头大汗;每天早晚还得提着3桶滚开的防冻水,更换发动机里的防冻水;那时候时间紧任务重压力大,道路坑坑洼洼,她们的腰都颠坏了,有人为此还开过刀。
安徽第一个女子驾驶班再聚首。
骆岗机场、中科大曾留下青春烙印
穿厚重的工作服、钻车肚、打机油……40年过去,她们早已退休在家,每每提起当年的工作情景,仿佛又回到了那个光荣的年代。“你们知道吗?骆岗机场原来就是一片草地……”胡长景说,合肥骆岗机场、中国科技大学、科学岛以及安庆炼油厂等大型工程建设中都留下了她们的身影和汗水。
1973年,骆岗机场开建,胡长景和姐妹们白天驾驶翻斗车,将搅拌好的混凝土倒上跑道。根据要求车子不能往前开要往后倒,开起来不容易。后两年,她们还被集体派往安庆,为安庆的石油化工公司建设做好通电、通水、通路、平地的“三通一平”项目。
据她们透露,当时的工作环境很艰苦,场地同样是一片没有路的荒地,“三八驾驶班”的成员每天开车就像坐蹦床。白天女队员们和男人一样吃苦耐劳。晚上也没条件好好休息,只能住在用芦苇编织的芦席棚里,睡在凹凸不平的临江土地上,第二天起来,工棚里全是湿气。
8位阿姨的励志故事赢得了现场女同胞的阵阵掌声。“她们那辈人真的能吃苦,我们是该好好学习,干一行就要爱一行。”居民邵佩佩说,听了8位阿姨的故事感触很多,不仅是以前还是现在妇女都能顶半边天,除了家庭女人照样可以干好事业。
晨报记者李玲芳/文李玲芳/摄
通讯员康蕾何丽萍
原标题:安徽首个女子驾驶班40年后再聚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