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输液清单入选十大医改新举措 今年将挂钩考核机制
记者昨日获悉,2014年全国最受关注的十大医改新举措近日揭晓,我省推荐的“安徽推出临床输液‘负面清单’”当选。据了解,我省自2014年8月推出控制临床输液措施,并向社会公布53种不需输液名单以来,全省县以上医疗机构输液率明显降低,2014年10月和7月相比,急诊输液率下降16.14%,门诊输液率下降9.55%。
上榜理由:我省率先推出输液“负面清单”
滥用输液是我国医疗机构的“常见病”之一,这使得中国的医疗行为在世界上都很“有名”。滥用输液不仅明显提升了患者的医药费用负担,而且大大增加了医疗风险。由于输液中大多数都使用了抗生素,由此也造成了抗生素的过度滥用,直接导致很多药物出现耐药性,以至于专家发出“明天我们还有什么药能用”的惊呼。
由于“医药养医”的体制束缚,长期以来在我国各级医疗机构输液滥用一直无法得到有效控制。直到本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大潮涌来,输液滥用终于面临被彻底清算的那一刻。
去年8月18日,安徽省卫生计生委发出“关于加强医疗机构静脉输液管理的通知”,明确提出输液的八项指征,特别是列出了门急诊常见不需输液53种病症,这被中国的卫生改革专家用一句改革新语加以描述,是推出了输液的“负面清单”。
我省规定,只有在患者出现吞咽困难、严重吸收障碍(如呕吐、严重腹泻等),以及出现病情危重、发展迅速,药物在组织中宜达到高浓度才能紧急处理这三种情况下才使用静脉输液。
输液具体使用指征包括八项内容:补充血容量,改善微循环,维持血压;补充水和电解质,以调节或维持酸碱平衡;补充营养,维持热量,促进组织修复,获得正氮平衡;输入药物,以达到解毒、脱水利尿、维持血液渗透压、抗肿瘤等治疗;中重度感染需要静脉给予抗菌药物;经口服或肌注给药治疗无效的疾病;各种原因所致不适合胃肠道给药者;因诊疗需要的特殊情况。
最新举措:目前正制定“挂钩”考核机制
从部分医疗机构反馈的情况看,这项新政开始收到良好的效果。拿实行新政后的9月份同实行新政前的7月份相比,绝大多数医院的门急诊输液率出现下降,如安徽省儿童医院从9.12%下降到8.24%;芜湖市弋江区弋江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从41.45%降到34.18%;无为县襄安镇中心卫生院从23.17%降为17.56%;蚌埠市淮上区小蚌埠镇卫生院从12.54%下降至7.74%……
据统计,我省省级医院门诊输液率下降4.34%,急诊输液率下降16.95%;市级医院门诊输液率下降13.30%,急诊输液率下降18.69%;县级医院门诊输液率下降7.87%,急诊输液率下降9.14%。
据了解,目前安徽省卫生计生委正在制定针对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监管和绩效考评机制,届时将把医疗机构门急诊静脉输液管理情况纳入监管和考核指标,考核结果将与医疗机构的评价和其负责人的收入直接挂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