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自主创新:顶天立地下好先手棋
2016年以来,安徽省坚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和合芜蚌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为载体,瞄准世界前沿加强原始创新,同时依托成果转化推进产业创新,从整体上提升创新的层级和水平,为经济持续稳健发展输送新动能。
位于合肥科学岛的EAST超导托卡马克装置控制中心的这套装置也是目前全球最先进的核聚变实验装置,借助它能够为未来人类和平利用聚变能提供科学和技术支撑。
春节前夕,来自中美两国的科学家正在利用这一科学装置对未来反应堆的粒子和能量控制问题进行科学实验。在这之前,中科院等离子所的科研人员通过实验创新,已经在核聚变的放电长度和持续时间上遥遥领先于国外同行。目前,这里已经成为国际上开展核聚变研究最为重要的平台,累计有近400名国外科学家前来做过科学研究。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科研人员卡洛斯·帕索丹介绍:“我们对这里的技术装置和工作人员都很满意,我们有共同的项目,我们已经在美国做了一些类似的实验,但是有些问题在这里能够解决得更好。”
超导托卡马克装置控制中心总监龚先祖表示:“在我们这装置上,我们主要通过科学家的一些努力,通过广泛的国际合作,利用国外的一些资源的优势,帮助我们这个团队提升我们的研究水平,加快我们的研究步伐。”
利用丰富的高校科研院所创新资源,安徽已在核聚变、量子通信、强磁场实验等诸多科技领域走在了世界前沿。2016年4月份,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徽期间,对安徽的创新成就和做法给予了充分肯定。为鼓励更多的原始创新和推动成果转化,安徽持续加大创新平台建设力度,仅在2016年就获得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合芜蚌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两大国家战略平台。尤其是在今年1月份,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获得国家批准后,安徽再次成为全国科技创新战略布局的重大平台,让安徽的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企业创新、产品创新、市场创新有了更加具体的抓手。
中科院合肥物质研究院院长匡光力表示:“把我们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的这个创新链条给他接通,从基础研究的原创到技术研发的这进一步的集成,接到后面带动产业发展,整个这个链条给它贯通起来。”
在省第十次党代会和省两会上,创新发展被省委省政府列为五大发展行动计划之首,安徽围绕着“三重一创”,正在系统推进技术和产业、平台和企业、金融和资本、制度和政策创新体系建设,着力打造活力迸发的创新生态圈,培育经济发展的新动能。这一决策和措施让开发出全球首款自助云打印平台、集智能制造和现代服务业于一身的安徽天斯努信息技术公司看到了希望,借助于省政府搭建的金融对接平台,这家企业刚刚获得了2500万元的战略投资,在2016年年底前顺利完成了全国的市场布局。
安徽天斯努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戴启龙:“我们所做的事情正好符合这五大发展理念,有了这样的政策,我们感到很振奋,我们企业会趁着这股东风把企业做得更好。”
借助于创新型省份“1+6+2”政策的落实,“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各项措施的推进,以及科技重大专项的实施。2016年,安徽科技创新综合实力显著提升,区域创新能力连续五年居全国第9位,发明专利授权量居全国第7位,高新技术企业数居全国第8位,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例居全国第9位。一批未来型产业正在由“种子期”步入“成长期”,有望在新一轮产业创新中抢占更多制高点、赢得更大主动权。
安徽省科技厅副厅长刘明平介绍:“围绕科技的供给侧改革,我们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的步伐,使更多的科技成果转化成高新技术产品。其次呢,就是我们降低一些科技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的成本,三是我们开展高新技术企业的培育行动,我们围绕初创期成长期和成熟期,三期梯次推进。”
在创新支撑下,安徽经济实现了发展方式加快转变、产业结构加快调整、发展动力加快转换、质量效益稳步提升的良好发展格局。2016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4011.7亿元,同比16.7%,对规模以上工业的贡献率提高到了69.5%,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产值10161.3亿元,同比增长16.4%。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石磊介绍:“可以看安徽产业结构升级的这个效果还是比较显著的,科技型的企业正在由小到大由弱到强,智能化制造,比重也在进一步的扩大尤其是强化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进一步壮大了安徽的经济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