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安徽经济社会发展系列研究报告出炉

09.05.2015  04:05

  经济新常态下,安徽经济发展前景如何?县域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如何实现经济稳步发展?人口增长较多,如何应对老龄化、就业难?5月8日下午,安徽省教育厅、安徽财经大学联合发布了《安徽经济社会发展系列研究报告(2015年)》。这份系列报告总共12部子报告,分析了当前安徽经济社会整体、区域、行业等现状和未来发展态势,直面问题,破解难题,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经济发展报告

  现象:经济增速回落产业结构调整稳中有进

  对策:扩大有效投资建设城市群

  经济新常态下,安徽如何应对新形势,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研究报告分析,2014年前三季度,安徽省经济增速逐渐小幅回落,但仍处于较快增长区间,产业结构调整稳中有进。与中部六省比较起来,安徽省地区生产总值排名第四,经济综合发展评价方面,排名低于河南省与湖北省,排名第三。预计2015年安徽省地区生产总值为24724.29亿元,经济增速在7%左右。

  安徽各地经济发展比较方面,合肥市“首位度”进一步提升,从区域经济发展规模、经济结构、经济效益、经济成长性四个方面综合评价,蚌埠的经济发展水平已经居于全省上游,阜阳排名位于全省第9,宿州、亳州、淮南的排名靠后。

  新常态下,建议扩大有效投资,促进消费需求,挖掘消费潜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加强城市群建设,尽快融入长三角城市群;加强小城镇建设,提高新农村建设。

  县域经济竞争力报告

  现象:县域经济下行压力大

  对策:发展城市群和中小城镇产业发展

  2013年全省县域生产总值为9220.1亿元,比2011年增加近2000亿元,总体发展水平较好的“十强”县分别为:肥西县、肥东县、巢湖市、繁昌县、当涂县、天长市、长丰县、无为县、宁国市、芜湖县。尽管“十二五”以来,安徽县域GDP总量不断增加,但是GDP增长速度呈现下降趋势,县域居民收入增收放缓,县域经济差距也在不断扩大。

  研究报告分析认为,实现县域经济稳步增长,要深度融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以合肥为重要节点,发挥皖北陆路欧亚大通道区位和综合便捷交通体系优势,综合开发长江、淮河左右岸线资源,积极参与国际国内产业分工和经贸合作。此外,以城市群为载体,重点发展皖江城市群,壮大沿淮城市群,加快皖北城市群发展,适当控制大城市规模,注重中小城镇和中心村镇的产业发展,提升中小城镇和中心村镇的人口吸纳能力。

  投资发展研究报告

  现状:房地产投资比重偏高 皖江皖北差距大

  对策:消减政府“有形的手”加快皖北发展

  2014年,安徽省完成固定投资21256.3亿元,较上年增长16.5%,固定投资总量位居全国第十位。报告分析认为,去年安徽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虽高位回落,但是仍然保持了稳健增长态势。

  固定投资方面,房地产投资的比重仍然偏高,数据显示,2014年房地产业固定资产投资达5405.7亿元,占全部投资总额的20.4%。而教育、科技、文化等方面的投足明显不足。此外,投资空间分布皖江和皖北分布不平衡。从地区看,2014年,占全省人口42%的皖江八市固定投资却占投资总额的68.1%,而皖北六市人口约全省45%,固定投资额却只有24.7%,整个皖北六市固定投资额尚不及一个合肥市。

  安徽省投资如何保持健康发展,分析报告建议,积极深化投资审批制度改革,推行“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切实解决政府“缺位”、“越位”问题;加大新兴产业和新兴业态投资,扩大现代服务业投资规模;继续加大皖北投资扶持力度,加快皖北崛起,推进区域投资协同发展。

  就业和社会保障报告

  现象:人口增长多就业压力大

  对策:提高城镇化水平扩大城镇就业容量

  报告显示,至2014年末,全省常住人口为6082.9万人,为2000年以来年度常住人口最多的年份。而这与人口流出减少与单独两孩政策有关。与此同时,安徽省人口结构呈现老龄化加重,安徽省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不断提高,

  报告分析认为解决就业难,应该实施“两建政策”,首先建设“大合肥”,将合肥市按照1000万人口的超大城市规模建设。其次建设“大镇”,改变普遍“撒胡椒面”的新农村建设模式,集中建设小城市规模和模式的镇。一方面提高城镇化水平,另一方面扩大城镇就业容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