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积极畅通信访渠道

03.05.2015  04:23

  5月1日,是国务院《信访条例》修订实施10周年和《安徽省信访条例》修订实施9周年。近十年来,我省积极畅通信访渠道,持续推进制度创新,着力解决信访突出问题,群众合法权益得到有力维护——

  畅通渠道,倾听群众诉求

  “我已经拿到被拖欠的全部工资,对处理结果非常满意。 ”日前,四川籍农民工程虎致电马鞍山市花山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表达谢意。程虎去年在花山区一处建筑工地做工,完工后却未拿到工资。无奈之下,他通过网络给省长信箱写信,反映自己的遭遇。省长信箱工作人员督促马鞍山市有关部门及时处理,帮程虎讨回了欠薪。

  像程虎这样敲敲键盘,诉求便得到合理解决的事例,如今十分普遍。近年来,我省逐步搭建起“信、访、网、电”四位一体格局,方便群众表达诉求。

  在合肥,“12345”市长热线成为许多市民首选求助方式。通过整合各类便民热线、投诉电话,“12345”热线实现了“一个号码找政府”。肥西县山南镇村民周某,拨通“12345”投诉村干部作风问题,经转办、答复、审核等过程,问题得到妥善解决。

  在搭建技术平台的同时,我省还出台党政领导干部信访接待日、干部下访、省级党政领导干部接访等制度,先后组织市县领导开门接访带案下访、五级书记带头大走访等活动。 2012年以来,全省县级以上党政领导干部共5万余人次开门接访,接访群众110793批371045人次,解决信访问题7.7万余件。

  省领导带头阅批办复群众来信,信访系统全天候接访,网上受理信访全面实行,办信、接访、网上投诉、督查督办等信访业务网上流转……诉求表达渠道更加畅通和多样化,极大地方便了群众依法就地反映问题。

  依法处理,推动“案结事了”

  因对集体土地转让问题有不同意见,涡阳县凡桥社区西常楼村村民常殿才等人曾长期上访。经街道、县、市多级处理后,常殿才对结果仍不满意。最后,省土地征收征用信访事项评议团召开评议会,参照法律法规条文,对常殿才等人的诉求条分缕析,信访人豁然开朗,现场同意息诉息访。

  常殿才信访事项的妥善解决,是我省健全机制、依法化解信访积案的具体体现。近年来,我省积极创新信访事项依法终结评议机制,出台信访听证暂行办法和信访事项依法终结暂行办法,对重大疑难复杂信访问题,采取公开听证、集中评议等方式,弄清事实、分清责任,找准适用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依据,严格依法处理,努力实现“案结事了”。

  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才能妥善化解矛盾。截至目前,全省共评议信访事项151件,其中,同意终结139件,终结事项息访率达95%以上。2012年以来,全省县以上共召开信访听证会400余次,经过听证的信访事项大多息诉息访。

  改变少数群众“信访不信法”倾向,是以法治方式化解矛盾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中央就依法处理涉法涉诉信访问题作出部署后,我省积极落实,严格实行诉访分离,维护司法权威。

  去年5月,我省推行引导来访人依法逐级走访机制,信访部门对不属于本级受理范围的事项,告知来访人不予或不再受理,并耐心做好解释,引导其按规定逐级反映,推动信访事项及时就地解决。此外,我省还就行政争议事项分流办理出台规定。这些举措,无疑有利于通过法定程序妥善化解矛盾,避免问题累积。

  重在治本,力促长治久安

  66岁的蚌埠市淮上区小蚌埠镇后楼村老支书吕俊法,如今每个月卡上都会收到252元生活补助,这让年事已高、收入有限的他,很是高兴。 “离职20多年了,还能领到补助,感谢政府没有忘记我们。 ”吕俊法告诉记者。

  向老村干、老民师、老公路农民代表工(养护工)、老放映员、老农技员、老兽医、老拖拉机手等7个“老字号”群体发放工龄补助,是我省以制度化手段积极改善民生、解决群体性诉求的重要举措,体现出从具体个案上升到一般现象、从治标上升到治本的信访问题解决新思路。从2014年1月执行以来,各级财政已发放补助金11亿多元,受益群众73万余人,存在多年的“老字号”问题最终得到解决。

  重在治本,意味着要建立健全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引导地方党委、政府依法妥善处理信访问题。近年来,我省着重从健全体制机制尤其是解决问题的质量和效率方面来考核信访工作。 “这有利于避免基层党委、政府简单地‘捂盖子’、降指标,引导其将精力更多地放在制度建设上,从根本上实现长治久安。 ”省信访局负责人介绍,联合接访机制、基层信访代理制等行之有效的制度,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推广、实行。

  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推动我省信访形势明显好转。2005年国务院《信访条例》修订实施以来,全省信访总量持续平稳下降,县以上党政信访部门受理群众信访总量下降一半以上,越级走访大幅减少,信访结构更趋合理,信访秩序持续好转,群众满意度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