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力推秸秆深度利用 《人民日报》

16.12.2015  09:28
      安徽省寿县格义循环经济产业园,两个果蔬温室大棚挂满了西红柿和黄瓜。“果蔬用沼液灌溉培养,完全没有污染,沼液来自于对秸秆的分离利用。”循环经济产业园生产副厂长梅虎介绍,该厂以清洁的方式分离秸秆中的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生产出清洁能源、工业原料和有机沼液。

      循环园项目今年7月投产,一年可以处理农作物秸秆18万吨,年产木化素1.5万吨、纤维素3.4万吨、沼气1100万立方米,实现利税约1.8亿元。

      “这是安徽秸秆深度利用的一个典型。”安徽省循环经济研究会会长季昆森说。系列开发,深度利用,围绕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安徽省推出系列举措,提高秸秆资源产出效率。今年午季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已达81.7%,比上年同期增长10个百分点。

      还田利用占主导

      午收结束后,庐江县同大镇马河村,种植户关明和开着插秧机在地里穿梭。“秸秆直接粉碎还田,粉碎的秸秆和着无毒腐烂剂在水里泡上一周,就会腐烂,正好接上插秧的时节。

      “目前,安徽各地秸秆回用以直接还田为主、堆沤等为辅。”省农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企业将回收的秸秆放入发酵池内,利用生物腐熟技术,这些秸秆在10到15天后就能转化为生物有机肥。

      “用化学肥料,土地越种越板。改用有机肥后,越种越软,而且每亩蔬菜的产量还能增加到四五百斤。”铜陵友思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古德兵尝到了秸秆循环利用的甜头。合作社小麦秸秆发酵成的500多吨有机肥,已经全部撒到了田间地头,为下一茬蔬菜作物的生长助力。

      为做好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安徽省制定奖补政策,出台《农作物秸秆还田实施意见》,促进秸秆机械化还田机具和作业面积快速增长。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夏季秸秆机械化直接还田面积达到3195万亩,还田量1304万吨,占秸秆可收集量的67.8%。

      利用渠道在拓宽

      “秸秆还田发展比较快,但还田费用比较高,财政补贴压力也大,必须拓展更多利用渠道。”许多参与秸秆禁烧工作的干部建议,要寻找更经济简便的利用方式,探索市场化利用机制,让秸秆能够“生钱”,形成良性循环。

      安徽省能源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秸秆发电是实现秸秆规模化利用的一个有效途径。安徽积极推进秸秆电厂建设,计划到2017年底全省装机规模达到150万千瓦左右,年利用秸秆1500万吨。安徽20座在运的秸秆电厂,今年农作物秸秆使用总量达162万吨。

      “秸秆不仅可以燃烧发电,还可以制造生物柴油。”安徽金桔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说,公司经5年多研发,实现了生物质闪速中温热解制造生物柴油、生物质炭粉的工业化生产,已建成两条生产线。

      阜南县利用农作物秸秆,生产出2万多种柳编工艺产品,出口到60多个国家和地区。各种深度利用秸秆项目正在安徽各地试验推广。

      “一烧了之”仍存在

      随着机械化收割秸秆还田、生物质发电等综合利用方式的普及,农民获得的实惠有所增加。但是,秸秆的再利用以及出路问题在一些地方仍未彻底解决,农民不烧秸秆的“收益”尚未超过“一烧了之”。

      “近些年来,安徽各级政府采取强力措施推进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工作的难度仍然很大,问题就在于秸秆利用的广度和深度不够。”季昆森说,秸秆变固粒成本较高,变木板易造成环境二次污染,发电回报周期长,气化技术成本高,目前几种主要的秸秆综合利用方式均存在不足,投资较大,获利较少,导致秸秆综合利用企业数量少、规模小,龙头型、骨干型企业很少,秸秆利用产业发展不足,带动性不强。

      目前很多秸秆深度利用项目尚处于调试验证阶段,还有不少需要攻克的难题。“我们每天产出7000多吨优质沼液,是国内最大的有机液肥生产商。但让农民选用沼液代替化肥,还需要一个过程。”安徽格义公司董事长邹海平说。

      “秸秆利用必须符合循环经济产业规律及可持续、绿色发展方向。”南京林业大学周建斌教授说,“说白了,一方面要有效益,另一方面要符合环保要求。

      季昆森强调,“加强对农作物秸秆深度利用、高效利用的科技攻关,提高秸秆资源产出率,自然会提高秸秆利用率,农民就不会一烧了之。”(人民日报  何聪 孙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