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农村综合改革: 重点突破 促农增收
安徽广播网1月17日消息(记者:丁雨光、徐军) 安徽作为我国农村改革的“试验田”,在刚刚过去的一年里,通过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土地制度改革、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举措,不断加大农村综合改革试点投入,改革红利不断迸发,为全省“三农”发展提供强大动力,也让广大农民真正从中获益。
2014年末,全省首家村办老年公寓在宣城市花园村投入使用,这家老年公寓是安徽“股改第一村”花园村公司化运作的第一项成果。花园股份公司监事会主席鲁大庆回忆说,当初土地被征迁,一千多万的拆迁款留在了村集体账户,如何使用好这笔钱,村里决定变集体资产为股权、变村民为股民,通过公司化运作,发展村级集体经济。鲁大庆:“土地、资源都没有了,怎么办?只有走公司的模式来经营、来发展。”
由以前村里有多少“家底”都不清楚到现在成天盘算着让它们保值增值,这种变化主要源于安徽正在当地试行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结合区位条件和产业基础,花园村还在股改中确定了经营的三个方向:除了建成的老年公寓,星级酒店和服装厂都将于今年上半年完工。花园村党总支书记李开富:“这三个项目一旦投产发挥效益,一年的收入能接近一千万,既能解决村民的就业,另外我们计划在三年内让我们的股民分得第一次红。”
把农村集体资产摸清楚,让市场唤醒“沉睡”的资金、资产、资源。2014年,全省已经有4市72个村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共量化集体资产5.5亿元,近7万名社员成为股东。
种了20多年地的亳州市涡阳县陈大镇农民孙自星,在2014年年初,通过把确权的土地以入股形式流转给当地一家家庭农场,实现规模化、科学化种植,去年粮食就实现了10%左右的增产。这些天,他就收到了一份新年的礼物。孙自星:“保底金10亩地5000块钱已经给我过了,年底另外再分红,今天才领的2600块钱,在他们手里比在一家一户手里要强得多。”
去年,安徽被国家列为整省推进土地确权的试点省,目前全省已有2800多万亩耕地通过确权,正在实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既确保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农民权益,又使土地在流转中实现增产增效。
更换数千亩蔬菜大棚的塑料薄膜,对于普通大棚蔬菜种植户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然而,对于宿州埇桥区的百亩良园现代农业产业联合体的成员而言,这次确实节省了不少开支。宿州百亩良园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王艳:“如果老百姓到市场上去零买一个棚,两个棚的,和正常他们一个合作社去批发,这中间一般有10%的差价,如果我们联合体到厂里直接批发,会有3%-5%的差价,以联合体为单位,能节省到13%-15%。”
宿州市百亩良园现代农业产业联合体由百亩良园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和4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家庭农场共同组成。联合体成立仅一年多,联合体成员之一——志诚合作社理事长王民主已经尝到了甜头。王民主:“加入联合体以后,不论是销售方面,还是政策扶持方面,都得到了相应的好处。菜这一块我们不愁销路了,由百亩良园作为平台给我们销售,我们静下心来好好把菜种好,省了不少心。”
2014年,安徽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扶持力度,截至去年10月底,全省各类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达6.59万个,平均每个月就要增加1680个新型经营主体,全省耕地总面积的37.6%已经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
以农村集体产权、土地市场建设、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突破,2014年,安徽着力围绕着农村综合改革的6大版块不断发力。目前,安徽已有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4个,现代农业示范区80个,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7%。2014年,安徽全年粮食总产突破683亿斤,比上年增长4.2%,成为全国主要粮食调出省之一。2014年前11个月,全省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加工产值7519亿元,同比增长13.1%,改革的红利正不断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