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六安:农家小环保维护“大水缸”

19.10.2014  11:29

      10月中旬,霍山县落儿岭镇古桥畈村农墩石中心村,依山而建的村落紧凑而有致,溪流顺山而下,中午时分别有一番恬静。刚刚喝喜酒回来的村民徐仁霖,得知记者想要看看他家的微动力生活污水处理装置后,便打开大门,带记者看个究竟。从厨房内管道的接入,到户外污水收集池,他给记者详细介绍了一遍。

      农家环保俩“法宝

      “生活污水直接排放到门前的池塘内,时间久了,池塘里连鱼都不能养了。”徐仁霖对微动力生活污水处理带来的改变深有体会,他说,污水排到池塘,鱼都没办法生存,要是排到下游“大水缸”,想想还怎么饮用。佛子岭等水库作为六安、合肥等地的水源地,被形象地喻作“大水缸”。2012年,徐仁霖家和同村其他家一样,出水管道接入微动力处理设施,排水水质问题得到了解决。不仅如此,记者还在他家的厨房内看到了沼气气压表。原来,徐仁霖在家从事小规模畜禽养殖,为解决养殖排污问题,2009年他在户外建了沼气池,经过发酵,实现畜禽排污二次利用和无害化。

      在徐仁霖家外的分散式生活污水处理站点,该县霍环保局副局长、县生态办主任程先杨告诉记者,微动力生活污水处理系统,不受地域限制,少到一户,多到几十户均可采用,适用于农村以及缺乏专业管理的场所,从系统上解决了污水处理在运行、管理和机制上存在的问题,为农村污水处理工程的运行和长效管理,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在现场,记者看到,经过处理后的生活污水,水质清澈透明,肉眼看不到任何杂质和浑浊。“通过处理的生活污水,可以达到国家地表水二类水质标准。”程先杨说,自实施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项目及美好乡村建设以来,该县因地制宜,先后建成微动力生活污水处理设施200多处,投入专项资金4000多万元,为当地水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作出重大贡献。

      “设备占地小,出水质量稳定,全自动运行,还易维护。”古桥畈村党支部书记徐兆建接过话说,农村已普遍使用的沼气池,虽然解决了粪便排污的问题,但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的有效解决仍然是个难题。他说,以前在生活污水处理上都是无动力的,也建了不少小型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不过都是通过植物净化的方式,效果远没有现在微动力的好。据其介绍,目前,农墩石中心村共有微动力分散式生活污水处理站7处9组,惠及当地近百户村民。经过处理后的生活污水和地表水相当,对当地水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生态立县”的早期实践

      “早在上世纪90年代,霍山县就把生态建设确定为四大发展战略之一。‘十二五’规划更是把‘生态立县’作为首要战略目标列入全县发展规划,积极推进绿色发展。通过多年的实践和发展,霍山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实现了山青水绿天蓝,先后荣获全国“绿色小康县”、国家级生态县等荣誉称号,并进入国家第一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范围。”该县绿色发展办公室负责人潘声荣说,作为全国中西部地区第一个国家级生态县,良好的生态是霍山最大的优势,佛子岭、磨子潭等水库,每年都源源不断地向下游城市提供优质的水源,这也对水环境提出更高的要求。

      “2013年,我们在对佛子岭水库水质检验时发现,水质较以前有所下降,根据分析,发现是水库网箱养殖带来的污染。”程先杨说,霍山对水质的要求,事无巨细,发现问题后,县拿出1.2亿元财政专项资金,拆除佛子岭和磨子潭两大水库内20000多只网箱,对500余只客班渡船、农户自用船进行升级改造,并对居住在坝上渔场的居民实行整体搬迁。经过一个多月的集中整治,水体环境得到了明显提升。佛子岭等水库及上游河流水质,均达到地表水二类水质标准,部分指标还优于二类。

      在水环境保护上,霍山县还结合美好乡村建设、三线三边集中整治等活动,大力开展水源地保护等生态建设工作,积极推进绿色发展。“通过美好乡村建设示范带动和新型环保技术运用等方式,让群众切实体验到环境保护带来的好处,把环保理念植入千家万户。”该县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汪九斌说,霍山县立足资源禀赋,较早地树立绿色发展理念,达到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也希望通过基层的这种实践和探索,为大范围内实现绿色发展贡献力量,提供实践范式,共同推进绿色发展。

( 来源:新华网安徽频道  作者:张传豪 臧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