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为百姓脱贫精准发力
15.10.2014 12:15
本文来源: 扶贫办
山区天气多变,山里人自然习惯山区天气,但安徽省岳西县扶贫办副主任王晓松例外。入秋以来连续低温阴雨天气让本来对天气变化特别敏感的他更加耿耿于怀:“山有多高水有多远,山区不怕旱就怕雨,今年雨水大,板栗产量质量都有影响;低温天气延长了茭白上市时间,高山时间差优势没有体现出来,价格只有往年1/3,有的贫困家庭,就靠这两项收入,前两年行情好才脱贫,照这样下去,担心以后会不会返贫。”
在地理版图上,安徽省岳西县是一个隶属大别山区的纯山区,全县重峦叠嶂,森林茂盛。秀美的景色之外,却是难以掩盖的大别山贫困带的贫困现实。岳西县只是其中之一。安徽省是全国扶贫开发任务较重省份之一,贫困人口数量居全国第8位、中部第3位,贫困发生率一直居高不下。其中,大别山片区贫困发生率为19.8%,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贫困发生率为19.1%。全省贫困发生率超过20%的县有11个,其中超过30%的县有4个。在贫困人口中,75%集中在大别山片区和皖北片区。
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的通知》关于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的要求,实行精准扶贫,今年全国将再减少贫困人口1000万以上。为详细了解精准扶贫政策在地方落实情况,自7月初开始,截至发稿,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走访了安徽省岳西县、宿松县、金寨县、舒城县、怀远县、全椒县、长丰县、庐江县,期间对贫困户、企业、“双包”工作组人员、镇村干部以及省市县各级主抓扶贫工作的政府官员进行了深入采访。
扶贫是一件大事、好事,但也是一件不容易做好的事。安徽省扶贫办主任刘永春说,“说起扶贫不容易做,就会让人想起‘各地争抢贫困县帽子’、‘村里抓阄确定贫困户’等怪相,现在国家提出精准扶贫,就是要解决‘年年贫困年年扶,年年扶贫年年贫’的尴尬,做好扶贫工作的第一步,就是找到真正的扶贫对象。”
谁贫困?因何贫困?他在哪里?找准扶贫对象只是第一步。其实,穷和富是相对的,贫困户经过努力会脱贫,过上不错的日子,富裕户也可能因为一些主客观原因返贫,需要救济。贫困是动态的,理应有进有出,本报记者采访中发现,这一动态监管机制安徽正在建立中。
安徽在力争将“他”确定到人的同时,还摸清了他需要什么,不同村、不同镇、不同阶段的人,他们的不同需求是什么;解决了帮什么之后,安徽建章立规,努力使帮扶方式直接、不打弯,一竿子直接到扶贫对象身上去,减少中间能量消耗。
扶谁的贫、谁去扶贫:建立扶贫工作机制,扶贫从模糊到清晰
建档立卡,将贫困人口准确识别出来。在安徽省宿松县陈汉乡大明村,本报记者见到村支书陈义芳。这位即将退休的老支书,在过去半年的时间里,和一位驻村工作队员一起,一村一户走访,了解村民的家庭经济情况,还和村委会干部一起完成贫困户的建档立卡工作。
实施精准扶贫,首先要摸清贫困人口数量和情况。建档立卡,被称为今年安徽扶贫工作的“首要战役”。
陈义芳告诉本报记者,本着公开、公平、公正原则,村里将贫困户的评选政策宣传到每家每户,通过村“两委”、村民党员代表会“两会”审议,最后选出符合条件的贫困户,公示后,为他们建档立卡,实现统一管理。
在安徽省岳西县毛尖山乡板舍村村委会,本报记者看到,完整的《贫困户登记表》包括家庭基本情况、致贫原因、帮扶责任人、贫困类型、帮扶计划、帮扶项目、帮扶成效、脱贫评估等7个板块。据板舍村村支书胡志东介绍,建档立卡不是简单地登记名字,还要分析致贫原因,是因病、因灾还是无劳动力、无技能,继而对贫困村、贫困户进行针对性扶持、动态化管理。
安徽各地均将扶贫户分为四类,A类是五保户,B类为无劳动能力低保户,C类为有劳动能力低保户,D类为一般扶贫户。如何保证贫困户能够被精准地识别出来?胡志东说,他们通过实物工作法和民主评议等方式,按照一定程序进行:户主申请、村民小组提名、村民代表评议和票决、村委会审查、乡镇政府审核、县扶贫办复核、县人民政府审批,由群众全程参与和监督识别工作。做到户有卡、村有册、乡(镇)有簿、县有档、省市有(信息)平台。“现有五保户40户41人,低保户43户121人(其中扶贫低保户32户100人),扶贫户194户784人。建档立卡精准识别,我们不少算一个贫困户,也不多用一个指标。”
“我们制作了每个村子的村情地图,通过这一幅幅地图,可以清晰地了解到每个贫困户在村中的位置,对开展针对性帮扶很有帮助。”岳西县毛尖山乡乡长刘亚维对本报记者说,哪些村子有哪些特色产业,适合开发什么产业也在信息系统中通过不同颜色标注出来,大大提高了扶贫的精准性。
“建档立卡是实施精准扶贫的基础工作。为推进建档立卡工作的开展,我们制定了建档立卡工作实施意见和工作方案,明确在70个有扶贫任务的县全面开展建档立卡工作,对3000个贫困村和484万贫困人口进行了分解。”刘永春说。
干部驻村是“精确滴灌”的管道,管道铺设如何决定着扶贫成果。
安徽省委组织部干部处副处长马天奇向本报记者介绍,自从2001年开始,安徽省、市、县共选派了15000名年轻干部,到行政村任第一书记,结合县、乡(镇)联系村的干部、大学生村官组成工作队。目前安徽省已建立了“单位包村、干部包户”定点帮扶制度。31个重点扶贫县由省、市、县三级组织单位包村;非重点县由所在市、县(区)组织帮扶,并确定一名干部常年驻村帮扶。贫困村内的贫困户,由包村帮扶单位组织本单位干部职工进行结对帮扶,确保每个贫困户都有帮扶责任人。
像这样的驻村扶贫工作组,在安徽每一个贫困村都能看见。刘永春认为,如果说精准帮扶是“滴灌”的话,干部驻村就是“滴灌”的管道,管道铺设得好不好,能不能切实发挥效用,决定着扶贫效果。
怎么扶贫:创新扶贫方式,变“撒胡椒面”为“握指成拳”
因为无劳动能力,在安徽,对A类扶贫户是保基本,即保生活,B类扶贫对象在保基本的同时注重开发式帮扶,C类和D类是开发式扶贫对象,对他们,则是产业扶持到村到户,改进扶贫项目实施方式,重点在产业链扶贫上加快突破。
胡志东说,他们对全村45名残疾人实施生活救助,每人每年按国家标准统一实行“一卡通”发放救助金。其他三类扶贫户发展一亩高标准茶园补助1000元,发展一亩直播茶园补助600元,发展一亩高标准桑园补助800元,发展一亩有机高山蔬菜补助500元,发展一亩瓜蒌补助200元,养殖一头母猪补助150元。
结对帮扶干部到村到户、产业扶持到村到户、教育培训到村到户、农村危房改造到村到户、扶贫生态移民到村到户、基础设施到村到户,这是安徽省六安市实施精准扶贫的有力抓手。在六安市委常委、金寨县委书记潘东旭看来,对贫困户扶持必须有具体产业和增收项目。
金寨县对有土地等资源、有劳动力的贫困户,把发展特色农业作为帮扶的基本点。全县选择适合发展的茶叶等8个特色产业,大力推进“一村一品、一乡一业”连片发展,每村明确1—2个主导产业,做到县有产业扶贫规划、村有主导产业、户有脱贫项目。同时,按照扶贫资金两个70%的要求,制定补贴原则和标准,向贫困户投放产业发展补贴资金。对有一定素质、有创业愿望的贫困户,主要给予技术、资金方面的支持,并通过大户示范带动脱贫。在景区乡镇,采取“以奖代补”等方式,支持贫困户从事旅游业。
一人致富还不行,为实现产业扶持到村到户的目标,潘东旭说,他们探索扶持农业主体及贫困户参与收益分红的扶贫资金投放机制。今年在全县6个乡镇、7个村建设猕猴桃产业扶贫示范基地8处,投入扶贫资金300万元,扶持专业合作社发展基地3000亩。扶贫资金由村级持股,约定4年后按照每年不低于7.7%的利润比例参与分红,分红部分的20%作为村集体经济收入,80%在本村贫困户中分配,直接为贫困户提供稳定收入来源。
实践证明,一个好的产业发展思路和规划,对于扶贫工作的推进极为重要。金寨县、岳西县等各县区均按照“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游则游”和“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要求,对产业进行精准规划,并将实施举措具体细化到每家每户。
产业扶贫是关键,教育培训是根本。安徽寿县县长从维德说,“一个大人接受技能培训,就有希望实现‘培训一人、转移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一个孩子能够成才,这个家庭就拔掉‘穷根’了。”以寿县为例,2005年至2013年底,全县共开展劳动力转移培训20524人,转移就业18635人,就业人员平均每人每年收入1.4万元,每年可创造劳务收入2.87亿元。此外,参训学员成功就业后,还可带动亲友参加培训或外出就业。
有哪些变化?完善体制机制,从“争戴帽子”到“争摘帽子”
按照规划,安徽省将在10月份全面完成建档立卡录入工作,届时,安徽省贫困户信息网络系统将建立,扶贫对象的基本资料、动态情况录入系统可以进行动态管理,实现扶贫信息真实可靠、扶贫对象有进有出。
“以前,国贫县的帽子一旦被戴上,都不愿意被摘下,对于一个县来说,如果丢掉这块稳定的利益,肯定要被人指责的,现在,摘了帽子更凉快。”安徽省长丰县杨庙镇副镇长武林对此感受颇深,摘帽以后,外出招商引资底气十足,“贫困县不仅意味着经济发展水平低,还包括企业发展软环境差,并且企业更看重后者。”
2011年,第二个“十年扶贫纲要”颁布,对重点县进行第三次调整。这次调整,把调整的权限下放到省里,各省按照高的出、低的进,“出一进一,总量不变”的原则,全国调出38个县,调进38个县,总数仍维持在592个。武林所在的长丰县,就是那次调出贫困县行列的。
“有了退出机制,还要有精准的管理。按照以往做法,基本上是根据上级下达的任务来确定脱贫人数,比如在某地上了一个项目,收入就量化到周边群众头上,很多贫困户连钱都没看到就被脱贫了。精准扶贫后,贫困户进出管理必须提高精准度。”安徽省合肥市扶贫办主任肖波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合肥市的做法是,确定谁是贫困户,离不开群众的评议和监督,确定“张三”是否已经脱贫了,“李四”是否该摘掉贫困的帽子,除了精准管理外,要依靠群众,让群众来决定谁进谁出。
“岳西县每年对村书记、村主任进行‘双十佳’评选,凡是任职三年以上,并连续三年被评为全县十大优秀村支部书记或主任,就解决事业编制,兼任乡(镇)党委委员或乡(镇)长助理,调动广大基层干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王晓松说,岳西县已经建立以扶贫成果为导向的扶贫工作考核机制,将考核结果与干部选拔任用相结合,引导贫困地区干部把工作重点放在扶贫开发上。
胡志东是岳西县新的考核绩效受益人,此前他是岳西县毛尖山乡长冲村支书,因为扶贫工作突出,2012年底,他被上派到毛尖舍乡挂任党委委员,9月18日,记者采访他时,他告诉记者,经过一年考核,不出意外,今年他的事业编制将会批下来。
“金寨、岳西等进一步创新考核机制,作为指挥棒,引领扶贫开发工作。省里也将建立贫困县考核机制、约束退出机制,按照国家‘2020年贫困县全部退出’的要求,制定分年度退出计划,杜绝一边享受贫困县支持政策、一边过着富裕县日子的现象。各地正在制定贫困村脱贫计划,把扶持和激励机制建立的基点放在贫困县‘摘帽子’,而不是‘捂帽子’的基础上。这样的考核机制,‘脱帽子’的脚步才会加快。”安徽省副省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组长梁卫国说。
本文来源: 扶贫办
15.10.2014 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