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中部省份更须引进外国“牛人”(图)

05.09.2015  01:08

  美国物理学家亚历山大·冈察洛夫是世界顶级的科学家,他非常喜欢合肥科学岛的工作环境。罗旭摄

  8月26日清晨,安徽省合肥市科学岛,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固体物理研究所副所长曾雉介绍:“近几年,研究所引进了亚历山大·冈察洛夫等一批世界顶级专家,他们在科学岛上开创了很多科研上的第一。”

  一直以来,安徽省高度重视引进外国专家工作,打造了一批有特色的引智品牌,包括“外国专家江淮行”“外专百人计划”等,其中有8人入选中央“外专千人计划”。安徽省外国专家局局长潘亚群说:“外国专家与安徽省产业发展的契合度高,在关键性技术攻关、人才梯队培养、企业和产业升级发展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助推作用,充分发挥了领军、示范、导师、智囊作用。”

   1、“中部更要海纳百川”

  “虽然地处中部,但安徽省在人才工作上一直坚持‘海纳百川’的思路。”潘亚群介绍,安徽省政府与国家外专局于2009年、2014年签署了两轮引智战略合作协议,并于2012年起,启动实施安徽省“外专百人计划”。

  安徽省人社厅、外专局与安徽后青春工业设计研究院丹麦办事处、美国GMAC国际公司、德国MG公司等共同建立9家海外引智工作站,借助安徽省高校、企业的驻外机构和国(境)外人力资源机构的资源、渠道优势,加强对外宣传,吸引高层次人才来皖创新创业。安徽省还与俄罗斯高校联合会、美洲中国工程师学会等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协助用人单位开发利用国际人才智力资源,深入推进引才、引技务实合作。

  与此同时,芜湖、蚌埠、马鞍山市建立了外国专家俱乐部,为外国专家交流联谊、建言献策搭建平台,协助解决海外高层次人才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深受好评。

   2、“安徽就是我的家”

  针对企业的关键性技术问题、高校产学研一体化项目等,安徽省邀请外国专家进行技术指导,尊重“人才出成效”“项目出成果”的周期性规律,雪中送炭扶上马,锦上添花送一程,对重点项目多年持续支持,逐步形成了以引智项目、外国专家为纽带引才、聚才、育才的良性互动的格局。

  长丰草莓、绿旱一号、奇瑞汽车、科大讯飞等都是经过“十年磨一剑”的历程,在引进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再创新,培育出一批新品种,取得了一系列的新突破,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牌。在引智的牵引下,合肥学院建立了中德中心、中韩中心,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中国科技大学等利用国家大科学工程、国家级实验室建设等融入了更多的国际化元素。

  近年来,一批外国专家把安徽当作第二故乡,为安徽的发展奉献了辛勤汗水和聪明才智。例如,以色列专家沙尼连续多年来皖指导,传授了草莓蜜蜂授粉、高架栽培和滴灌节水技术,被长丰县政府授予“草莓功臣”称号;韩国专家赵诚惠在教书育人的同时,积极为招商引资、中韩交流合作牵线搭桥,被授予“合肥市荣誉市民”;加拿大籍专家莫瑞夫妇领养了一个中国孩子,称“安徽就是我的家,我要帮中国早日实现中国梦”,等等。

   3、经济发展的有力“外援”

  持续不懈地引进外国专家,为安徽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国外才智支撑。

  提升了自主创新能力。安徽华东光电技术研究所在关键性技术攻关上取得重大突破,填补多项国内空白,为“神舟九号”提供了技术支撑。中电38所通过积聚中外专家才智,成功研发出“魂芯一号”,产品性能优于国际主流产品6至8倍,打破了国外技术壁垒。科大讯飞智能语音技术蝉联业内国际大奖,核心技术达国际领先水平。安徽省计算机软件中心“百万人口城市智能交通”项目取得丰硕成果,产品在国内20多个大中型城市推广应用。

  助推了工业企业发展。奇瑞公司引进英国籍专家詹姆斯·霍普,领衔团队设计的奇瑞TX概念车首次获得汽车设计的重量级国际大奖,标志着继“中国制造”后,“中国设计”正式登上世界的舞台并获得认可。马钢、江汽、泰尔重工、合肥巨一自动化等一批骨干企业在引智的牵引下实现新跨越,核心竞争力提升,众多产品进入国际市场。

  促进了农业增收增效。“绿旱一号”累计推广2100万亩,创效益100余亿元,成为我国推广面积最大、产量最高的旱稻第一品牌,该品种还在安哥拉、喀麦隆、老挝等亚非国家试种成功并推广,引智创新的成果走出国门。长丰草莓每年种植面积突破20万亩,总产值50亿元,带动全县农民人均增收4500元,占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四成以上。“发酵床生态养殖”“稻鸭共作”“蓝莓规模化种植和产品深加工”等成果推广效益明显。

  加强了人才队伍建设。共举办优秀中青年后备干部培训12期、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培训20期、省国有大中型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培训7期,培训项目的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人才培养的规模化效益不断显现。

  “我们将坚定‘择天下英才而用之’的人才观,加大‘走出去’‘请进来’力度,在扩面、提质、增效等方面努力发挥引智工作‘四两拨千斤’的独特作用。”潘亚群说。

   (光明日报记者罗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