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大简”首露真容 上载《诗经》、楚史等珍贵文献
中安在线讯 据新安晚报报道,5月15日,安徽大学召开所藏战国竹简专家实物鉴定和学术座谈会,学术界翘首以盼的“安大简”首露真容。由于其重要性和巨大的学术价值,现场来自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等单位从事古文字、出土文献、古代史研究的著名专家学者均难抑激动之情。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主任刘钊教授称,“安大简”的重要性不亚于“清华简”。
神秘竹简揭开面纱
2015年1月,安徽大学从海外抢救回一批珍贵的战国竹简。中国文字学会会长、安徽省文史研究馆馆长、安徽大学教授黄德宽带领团队通过努力工作,揭开了这批“安大简”的神秘面纱。“刚拿到时就是烂竹签一团,到底里面是什么东西,心里是忐忑不安的。开始清理时,我们发现了一些有意思的文字记载,很兴奋,但是到底有些什么东西也是没有把握的。说实在话,每洗一支简,大家都是既期待又紧张的。”黄德宽说。
随着整理工作的进行,研究团队更确信这批竹简很有价值。“清洗完了以后感到非常惊喜,整简比较多。虽然当时是初步清洗,但字迹已经比较清晰,很多内容让人感到很震撼。知道是什么东西后心里终于踏实下来了。”黄德宽说。
根据初步研究,黄德宽和徐在国教授专程到北京向“清华简”的整理者、清华大学教授李学勤介绍了这批竹简的情况,与清华大学的专家召开座谈会,全面了解“清华简”的整理保护情况和经验,听取清华专家对这批简保护整理的建议。
“安大简”上发现《诗经》
“安大简”经清洗整理,共有1167个编号。整简居多,品相上乘,字迹清晰,保存状况总体良好。北京大学文物鉴定中心的碳14检测认定,竹简年代约在公元前400年至公元前350年之间,为战国时期楚国之物。
这批竹简记载的主要是各类文献,内容涉及经学、史学、哲学、文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包括《诗经》、孔子语录和儒家著作、楚史、楚辞以及相术等方面的作品。这些文献大都沉埋已久,除《诗经》外都未能流传于世,2000多年后的今天重见天日,是中国学术史上的又一次重大发现,为古代经学史、思想史、楚史、文学史和语言文字研究提供了新的宝贵资料,对中国古代文明研究具有重大的价值。
“安大简”上战国《诗经》的问世,是一个惊人的发现。据介绍,《诗经》简有100多支,保存诗作60篇,是目前所见时代最早、数量最多、保存最好的《诗经》文本。与现在流传于世的《毛诗》相比,在排序、章次上有诸多不同之处,异文大量存在;“安大简”提供的大量新的学术信息,将会给《诗经》研究带来重大影响。
揭秘“老童”名称由来
据专家介绍,经初步判读,记载楚史内容的“安大简”有440多支,不仅数量较大,而且简文内容丰富、系统。从楚先祖原初历史“颛顼生老童”一直到春秋楚惠王时代的“白公起祸”,记载了楚先祖及熊丽以下至惠王时期各王的终立更替和重大历史事件。
不过,由于这些简文记录的是楚国前期的历史,楚国后期迁都安徽寿县的历史在“安大简”里是看不到的。前段时间热播的《芈月传》讲述的是战国时期的故事,女主角芈月是楚威王最宠爱的小公主。可“安大简”中最后出场的楚惠王与芈月的父亲楚威王之间还隔了好几任皇帝呢。
楚的原始祖先是“五帝”之一颛顼的儿子老童。《山海经》中说“颛顼生老童”,这老童为什么取名叫老童呢?没有人知道。但“安大简”不仅记录了“颛顼生老童”,而且还描写说这个老童生下来是满头白发,像个小老头儿。颛顼卜知这个满头白发的婴儿将会子孙蕃衍兴旺,于是喜出望外,就给他起名叫老童。
解开楚史一大困惑
专家表示,“安大简”中有关楚史的重要史实,有些可与传世文献互证,有些可补历史记载的缺失。比如,司马迁在《史记》中一些无法厘清的楚国早期历史,还有近年来让专家们困惑难解的考古新材料,根据“安大简”的记载就可以得到合理的解释。
比如,按照司马迁《史记》的记载,季连是楚国人的直接祖先,但是过去出土的材料里无法得到验证,从来没见过季连的影子,这让专家们十分困惑。“安大简”揭示了一个惊天的秘密,原来季连就是前些年考古新材料中多次出现的一个人,叫穴熊。这个穴熊在《史记》里又称鬻熊,季连与穴熊、鬻熊竟然是同一个人的不同写法,这样,专家们所有的困惑都烟消云散了。“司马迁写楚国的这段历史,他自己也承认搞不太清楚。‘安大简’把这个学术界长期的困惑给解决了。”黄德宽说。
此外,还有多篇儒家佚文、楚辞佚篇的发现为先秦思想史、文学史的研究提供了珍贵材料。专家们认为“安大简”是继“郭店简”“上博简”和“清华简”之后,出土先秦珍稀文献的又一次重大发现。其学术价值巨大,堪称国之瑰宝。
“安大简”归来史
◎2014年底,由海关入境
◎2015年初,入藏安徽大学
◎2015年 2月,经初步整理,这批简共有1167支,整简居多
◎2015年5月,完成拍照和红外扫描
◎2015年11月,北京大学提供了样品年代测试结果
◎2016年5月15日,召开专家座谈鉴定会
来源: 中安在线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