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文化对话】两岸学者漫谈中文学科的发展与大学文化的关系

27.09.2015  17:18
 

本网讯 (新闻中心学生记者 董娴雅 陈玥君 徐鹤)9月25日下午,“大学文化对话”系列之六访谈节目在校电视台虚拟演播厅举行。本次节目邀请台南大学人文与社会学院院长林登顺、华中科技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主任王毅、西北大学文学院教授李浩作为访谈嘉宾。安徽大学文学院院长吴怀东担任主持。3位嘉宾围绕“中文学科的发展与大学文化”这一主题进行了探讨交流。


中文学科的发展与大学文化》节目在校电视台录制

 

对话首先从中文学科近年发展的趋势展开。谈及经济过热的时代大背景对中文学科招生的影响、传统人文学科遇冷等现实问题,三位嘉宾都感觉到,高校入学时开设公共基础课较多,优秀专业核心课较少,有些学生感觉到在中文系学习了一年却搞不清专业是什么,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生源流失,因此课程改革十分必要。如果把优秀的专业课和师资安排到大一,让学生一开始就明白中文学科的价值和意义,有助于坚定其学习的信心。

中文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一直备受关注。林登顺介绍了台南大学针对目前形势变化进行的课程设置改革。目前台南大学中文系设立了图书编辑、文化创意、新闻采写等多种应用类学科,以提高学生的就业应用能力。他说:“我鼓励学生不要只做专业,不要限定自己的发展方向。重要的是锻炼好表达能力和驾驭语言的能力,这是一个人最基本的素质。”

关于中文学科的人才培养,王毅说,高校应充分认识中文作为基础学科的作用。在经济和科技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社会将更加重视国学、文学等传统文化。对内,这些文化元素组成了国家的软实力,形成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国梦”伟大目标而努力奋斗的硬实力。对外,国家越来越重视传统文化的输出,孔子学院就是典型例子。个人命运与时代命运紧紧相依,中文学子应当给自己树立信心。

李浩教授强调:“在现代社会中,人们需要通过一技之长找到立足之地,更需要超越工具范畴拥有综合的视野和能力。中文学科的学生要提高多方面的适应能力,面越宽,越能适应未来工作的需求。中文学科是构建大学校园文化和振兴中华文化的重要元素,必定是一门富有前途与生命力的学科。”

对话尾声,吴怀东作总结。他说:“一个学科能否留住人才,关键在于学生能否理解专业价值。中文学科培养的是一种基本素质,事实上拥有很广阔的需求,不能单纯地用短期就业统计来评价人才培养质量。大学强调知识生产而非仅仅是工具的生产,大学里开设中文课程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帮助大家修身养性,使大学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活动结束后,文学院的管红同学对记者说:“今天听完访谈,最大的收获就是明白了中文学科的价值,自己要在这宝贵的大学四年期间把专业课学精学深,提高综合能力,使自己在人生路上越走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