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就业50强系列报道之二:蚌埠医学院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实现毕业生充分就业
近年来,蚌埠医学院围绕教育部、省教育厅有关毕业生就业的工作精神,始终坚持“立德树人”的人才培养目标,积极适应经济社会和医疗卫生事业发展需求,加快教育教学改革步伐,扎实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和体制机制,完善工作制度,积极探索并形成毕业生就业工作特色,取得显著成绩。
以生为本,质量先行,毕业生就业工作成绩显著。
蚌埠医学院在57年办学历程中,为国家培养出五万余名优秀人才,他们中有以刘德培、段树民两位院士为代表的医学科学、教育界领军人物,有学术高深、技术精湛的专门人才,更有一大批扎根基层、救死扶伤、深受群众信赖的临床业务骨干和医药卫生管理干部。
近年来,学校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0%以上,受到社会广泛关注。2014年,本科毕业生中48%进入公立医院工作,20%考取研究生,硕士毕业生中92%进入公立医院工作。
据国家医学考试中心统计,近两年蚌埠医学院毕业生在全国临床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中,总通过率平均高出全国总通过率10个百分点。首届69名全日制本科留学生于2013年5月顺利毕业,并在巴基斯坦医师资格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毕业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表现出过硬的业务能力、较高的工作水平、良好的职业风貌和强健的发展潜力,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肯定。在2014年就业工作回访中,用人单位对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满意度达100%。
学校就业工作成绩得到了上级主管部门的充分肯定,多次荣获“全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领导重视,措施得力,毕业生就业工作基础厚实。
领导重视是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保证。近年来,学校落实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健全机制、强化措施,实现毕业生充分就业。
健全领导体制,就业工作全员参与。
落实“一把手”工程。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由党委书记、校长任组长,分管校领导任副组长。校领导定期通过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就业工作,听取汇报、开展调研,及时解决就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健全就业工作机构。学校于2002年成立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各系部成立相应的毕业生就业指导机构,全校上下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体系,确保了各项工作的顺利实施。
落实各项就业制度。加大就业制度建设,使毕业生就业各项工作有章可循;将毕业生就业工作纳入辅导员和管理干部工作考核,充分调动一线工作人员的积极性,进一步保证了就业工作全员化的落实。
优化投入体制,就业保障坚实可靠。
确保就业专项资金充足。学校非常重视对就业工作的经费投入。2014年,蚌埠医学院学费收入5610万元,就业经费投入75万元,占到学费总收入1.34%。
确保就业设施配置齐全。学校直接用于就业工作的场地面积达582平米,体育馆、大学生活动中心等场地也满足了就业工作的需要。学校就业工作真正做到了机构到位、人员到位、经费到位、设施到位。
确保就业信息高效畅通。学校实现了校、省、国家三级就业网联通,建立了四位一体的网络模式,开发了用人单位在线报名等系统。各毕业年级、各实习队建立了QQ群、飞信群、微信群,确保就业信息第一时间传至每位毕业生。
完善服务机制,就业水平不断提升。
提高就业指导实效。蚌埠医学院在全省率先成立就业指导教研室,现有21名专业老师,编著有《毕业生就业指南》等校本教材。学校开设了就业创业指导系列讲座,逐步构建成完善的指导体系。
搭建优质就业平台。学校与省内外数百家用人单位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并不断建立新的就业市场。学校每年通过举办“双选会”、校园专场招聘会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搭建交流平台。
彰显特色,注重实效,毕业生就业工作有效开展。
学校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立足实际,鼓励创新,打造特色,突出亮点,取得显著成效。
明确培养方向,定位精准为就业。
学校人才培养方向明确、人才培养定位精准,始终坚持医学特色,形成医、理、工、管专业协调发展的格局。通过调整招生层次,逐年提高生源质量,为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和毕业生就业奠定良好基础。
为满足基层对医学人才的需要,2010年,学校开始招收培养全科医学生,2014年,设立“全科医学系”,扩大招生规模,并建成“安徽省全科医学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为全科医学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改革培养模式,提升质量促就业。
蚌埠医学院是第一批获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国家级试点高校,建立了临床学院教学模式,探索“5+3”临床医学研究生学位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蚌埠医学院学子连续多次在全国大学生临床技能大赛中荣获一、二等奖佳绩。
学校大力弘扬校训精神,积极开展医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开设了108门选修课,成立了36个学生社团,积极弘扬传统文化,加强学生人文精神教育。学校毕业生整体培养质量高,涌现出一批以“最美列车女孩”林雪为代表的品学兼优的毕业生,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提升,就业竞争力得到增强。
扩大实习基地,联系校友带就业。
学校186家实践教学基地和实习医院都是学生重要的就业基地,并不断扩大发展。根据用人单位实际情况,有目的、有选择地选送学生实习。每年实习基地及周边用人单位吸纳毕业生就业人数占到毕业生总数的30%以上。
学校注重发挥校友会作用,有计划地举办校友联谊、毕业周年纪念活动。校友会在学校教学改革、就业基地开拓和对毕业生接收等工作中起到重要作用,促进了学校就业工作的健康发展,提升了就业质量。
指导贯穿始终,全面关注保就业。
学校重视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就业择业观。引导学生理性认识就业形势,合理调整就业期望值。宣传动员毕业生积极参加基层就业项目。根据不同专业、年级学生实际情况,通过就业指导课、专题讲座、主题班会等多种形式分段实施。
学校特别把“双困”毕业生帮扶作为重点任务来落实,实行“一对一”个性化就业指导,并向用人单位重点推荐,帮助他们解决经济上、心理上、求职技巧上的实际困难。多年来,学校没有出现过一例“双困”毕业生无法就业的情况。
加强创业教育,提升能力强就业。
学校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通过实施“五强措施”,全面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强”化创新创业工作领导,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将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纳入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强”化创新创业机制建设,通过建立校企合作等机制,改革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创新创业硬件条件,学校现已建成各类实验中心22个,创业实训和孵化平台4个,并不断加大建设投入。“强”化创新创业教学能力,加强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建设,聘请优秀人才担任创新创业项目指导教师。“强”化创新创业氛围营造,通过项目研究、创业大赛等途径,营造创新创业氛围,促进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2013年,学校20个“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获国家级立项,40个项目获省级立项;2014年,18个项目获国家级立项,36个项目获省级立项,3个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项目获国家级表彰,在安徽省创业大赛荣获各级奖项15个。学校出现很多创业有成的典型,蚌埠医学院毕业生陶林创办的“蚌埠邦妮教育有限公司”,经过5年多的稳步发展,现在省内外多地开设分校,2011年获得安徽省创业一等奖,成为蚌埠市唯一一家政府重点支持的教育培训机构。
毕业生就业工作关乎国家的经济发展、民生保障和社会稳定,任务艰巨、意义重大。随着社会发展和医疗卫生改革的不断深入,就业工作面临更多新的挑战。学校将不断创新工作理念,加强工作研究,完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推进毕业生就业工作再上新台阶。(特约通讯员:吴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