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日子“细水长流”
“作为省内最大的一家医疗服务机构,就诊人群覆盖面广、数量多,往往是一人就诊、全家住院,病区水耗浪费严重。 ”10月17日,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周典告诉记者,面对持续上涨的能耗支出,医院累计投入400多万元,实施节水技改工程,大幅度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 “现在住院病人每年大约以15%的速度递增,用水量却以约15%的幅度在减少。 ”
蒸汽的回收利用,是这家医院建设节水型社会的一大亮点。记者了解到,安医大一附院每年蒸汽使用量近10万吨,产生约9万吨70℃左右的蒸汽凝结水。 “经检测,这些凝结水的水质都达到了饮用水的标准,但是过去都是直接排放掉,造成了很大浪费。 ”周典说,为有效节约水资源和热力能源,他们投入200多万元研发回收利用设备,将凝结水收集起来用于生活热水与管网补水。“这样一来,我们一年可节约水费25万元、蒸汽费130万元左右,人均水耗也由2011年的113.77吨下降到2013年的77.75吨。 ”
“合肥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有523立方米,属于严重缺水地区,过去我们一年只需两次从外面调水,随着城市的扩张,现在变成两个月一次。 ”合肥市水务局副局长单开进介绍,节水减排、配置保护好水资源、建设节水型社会,是合肥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紧迫任务。
为此,合肥市在投入112.32亿元加快节水载体建设的同时,严格控制高耗水工业发展,用科技进步推动传统产业加快升级改造;不断促进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实现向现代高效节水农业转型,降低经济社会发展对水资源的过度消耗和对水环境与水生态的破坏。如今,合肥每天节水能力在10万立方米以上,基本建成与区域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的经济结构体系。
在合肥三十岗乡,安徽东华农业科技开发股份有限公司引进的先进微灌技术,在种植草莓、西红柿和黄瓜等作物时,将每一滴水都“吃干榨尽”,亩用水量比大棚少一半,产量却比大棚高出2倍至3倍。
作为省节水型示范小区,合肥华地紫园小区将雨水排放管道与生活污水排放管道分开,并专门设有雨水下水道接入专门雨水蓄水池,再利用雨水处理泵装置把存储的雨水处理后进行绿化灌溉,解决了绿化灌溉用水,年节水量近4000立方米。
近年来,我省高度重视水资源开发利用和节约保护,促进全社会形成节约用水的生产方式、消费模式和生活习惯。记者从省水利厅了解到,截至2013年底,全省万元GDP用水量155.5立方米,比2010年降低83立方米;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110.2立方米,比2010年降低56.1立方米;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0.508,比2010年提高1.8个百分点,节水灌溉面积1324万亩,比2010年增加100万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