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市救助管理站多措并举为长期滞留人员寻亲找家
“找到一个人,幸福一大家” ,这是安徽省蚌埠市救助管理站全体职工的共识。近年来,该站在扎实做好滞留人员临时安置工作,确保救助“出口”畅通的同时,坚持把帮助滞留安置人员寻亲找家列为常态救助工作重点,积极作为,敢于创新,勇于担当,成效明显。今年上半年,先后为19名滞留人员找到了亲人,占今年进点安置人数的54.2%。该站的创新做法得到了民政部的充分肯定和同行的关注。
用机构保障。 蚌埠市救助站专门成立了由局、站主要负责人、志愿者协会负责人、驻站公安参加的寻亲领导小组,固定专门办公场所和车辆。信息采集、协调联络、案例讨论由专人负责和牵头。场所配齐了便于人员查找和比对的常用设备设施,制定了工作规则和各类人员分工职责。
用认识引领。 对从事寻亲人员和临时安置点服务人员采取集中讲课、个别谈心、短期培训、外出取经、典型引导、成果运用等办法提高对寻亲工作的认识,用思想上的高度认同引领寻亲工作开展。今年4月27日,通过配合公安进行DNA比对,不仅帮助浙江桐芦籍张爱军找到了亲人,同时也帮助公安破获了多年积案,事件经过被腾讯网报道之后,在蚌埠市民中正面反响很大,救助站及时运用这一成果,对全站职工和帮助寻亲人员进行随机教育,更进一步聚焦了对寻亲工作的认识,增强了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用热情感化。 根据几年来对滞留安置人员安置原因分析统计,因病、因贫、因弃、因家庭不和,有家不愿讲家,查到家不愿回家的安置人员约占安置人员数的20%,查找这部分人真实居住地或亲人,主要靠感情投入,用温暖的语言感动,用真诚的服务触动,用解决问题的行动影响。六安籍滞留人员汪凳友,去年底因家庭生活困难流浪到该市被临时安置,开始装聋作哑,不愿讲出离家原因和户籍地址,经过几个月的爱心照顾,他不但说出了具体住址,还给站领导写了一封充满真情的感谢信。
用细心发现。 滞留安置人员想回家讲不清家的人,多数是因智力或精神障碍,少数是因长期流浪在外家乡拆迁搬迁、乡村重组合并、住地更名换人。对此,必须细心辨音解字,耐心反复查询,长时间观察举止和生活习惯,在细微中锁定居住范围,在坚守中找到他(她)们的亲人。
用制度激励。 为了有效安置流浪乞讨人员中的滞留人员,蚌埠市救助管理站从2011年12月,通过场地租赁的方式,在闲置的部队营区自办了临时安置点。经过几年的完善,已基本形成了自办点为主、民办点为辅,多点分类分流安置的模式。为了及时准确的帮助滞留人员找到亲人,该站对临时安置点上岗工作人员除进行岗前岗中培训,增强工作人员爱岗敬业意识和履职尽职能力之外,还从帮助滞留人员寻亲找家实际出发,根据个案寻亲的难易程度,相应制定了标准不等的经济奖励制度,用经济补助和精神鼓励并用的手段,奖干的、促看的、带动想干未干的,营造寻亲的环境氛围,增强找家的工作动力。
用技术支撑。 该站积极与属地公安建立了深度合作关系。年初以来,公安技术部门有重点的采集了6名临时安置人员血样,进行DNA比对,并已成功比对一人。随着寻亲力度加大,公安固定了与救助站工作配合的对口警队,开通了救助站公安户口信息网,指派一名警员驻站,为流浪乞讨滞留人员寻亲提供方便和技术支持。
用网络覆盖。 截止6月底,蚌埠救助站先后和《等着我》《宝贝回家》等5个国内影响大的公益寻亲网站取得了联系,与本市媒体特别是本市交通广播电台、电视台建立了稳固的寻亲合作关系。为了沟通及时,查找迅速,方便互动,该站专门选出7名有经验、有爱心、工作积极的工作人员参加《宝贝回家》栏目案例讨论小组。6月25日,通过与案例讨论小组反复分析比对,在最短时间内帮助宣城市广德县流浪11年的刘井红和淮南市上窑镇李保廷找到了亲人,其两人回家与父母亲人团聚的照片,在《宝贝回家》寻亲网上已广为传播,蚌埠电视台也跟踪进行了报道。
中国社会报 苏天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