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构筑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助企分享“资本盛宴”

10.10.2015  09:38
  接轨资本市场,企业发展便如虎添翼。合肥市抢抓国家大力发展资本市场重大战略机遇,多措并举,分类施策,全力推进企业通过直接融资做大做强,资本市场“合肥板块”已初具规模。截至目前,境内外上市企业达36家,居全国省会城市第七;“新三板”挂牌企业达38家,居全国省会城市第十;省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挂牌企业173家,居全省之首。

  “企业梯队集群”对接资本市场

  一旦踏上资本市场这一新的平台,企业就等于插上腾飞的翅膀,企业扩张、技术进步所需要的资金都有了保障,必然有助于企业走上规模化发展的道路。而如果单纯靠自有资金滚动发展,企业发展速度远远没有那么快。

  安徽国祯环保节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水资源综合利用服务商,目前在全国多个省份通过BOT、TOT、DBO、PPP和托管运营等模式运营近百座不同工艺的污水处理厂,运营规模达每日300多万吨,运营数量及规模均居国内前列。上市之前,该公司借助领先的技术水平,一直主营市政污水处理业务。2014年8月,该公司在深交所挂牌上市,随即迅速借力资本市场拓展业务领域。该公司总经理王颖哲说:“进入资本市场,公司就拥有一个新的平台和舞台,可以获取更多的优势资源。”今年,该公司就借力资本市场,收购了麦王环境技术股份有限公司72.31%股权。麦王环境是一家有着多年环保经验、以工业水处理为主的高科技环保公司。通过此次收购,国祯环保实现快速切入工业废水细分领域,为公司污水治理领域发展打开新的局面。王颖哲说:“变成公众公司后,公司的品牌效应凸显。去年就签约十几个项目,新增十几亿的订单。

  除了助力企业“掘金”国内资本市场,我市还积极响应国家“走出去”战略,引导企业境外上市。10月6日,我市三和科技在澳大利亚亚太证券交易所上市。此次上市,该公司除首发融资外,还获得了澳洲私募基金的投资,并受到澳洲华人报纸高度关注,名实俱得。澳洲华人对中国企业投资兴趣浓厚。三和科技登陆澳洲资本市场可以帮助公司拓宽长期融资渠道。不仅如此,通过登陆澳洲资本市场进军澳洲建筑市场,该公司随同原先合作的绿地、万科等开发商将业务铺展到了澳洲。

  近年来,我市积极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鼓励和引导企业通过直接融资渠道扩大直接融资规模,为企业发展壮大、转型升级提供资金支持。作为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重要部分,“新三板”风头正劲。“新三板”主要服务于创新创业型中小企业,致力于改善中小企业发展的金融环境。新三板已经成为我市中小企业登陆资本市场的新贵。

  登陆“新三板”的中小企业已经获得了“资本市场的力量”。作为“新三板”扩容后首批成功挂牌的企业之一,华艺生态园林股份有限公司营业收入从2007年的不到5000万元蹿升至2014年的3.4亿元。

  该公司董事长胡优华说:“对于华艺园林来说,成为‘中国园林行业新三板第一股’是个美丽的‘意外’。‘新三板’的‘曲线道路’让公司成为了公众公司。”目前,登陆“新三板”的影响已经开始在华艺园林持续发酵,最直接的影响就是提升了企业在全国的品牌知名度。胡优华说:“尽管在正式登陆‘新三板’之前已有数家机构投资者与公司联系,但是数量远没有现在这么多,现在接洽的就有八九家,并最终确定其中数家作为公司的定增对象,完成了直接融资,融资规模超过1亿元。不仅如此,近年来,公司通过资本市场融资的同时,还拉动了间接融资。公司的负债融资也得到了金融机构的认可,最高时企业的负债规模接近1亿元。

  我市潜在的上市企业资源丰富,在有志上市的企业努力争取外加政府的极力推动下,“合肥板块”有望日渐扩容。为此,我市不断激发民营企业活力,引接资本市场,打造耀眼的“合肥板块”。近年来,合肥市为民营企业搭建了不输甚至优于地方国有企业迈入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发展通道。

  市金融办相关负责人介绍,我市通过条块结合方式,借助网络信息手段,统筹行业协会和主管部门资源,建立全市直接融资后备企业信息库,掌握民营企业参与资本市场的“大数据”,目前已入库各类企业500余家。此外,我市还针对后备企业制定标准化的“金融+资本”培育模式,提供全方位、多元化资本市场对接服务。市金融办还主动与沪深交易所、全国股转系统建立战略合作关系,畅通沟通协调机制。一系列的“联通”活动掀起合肥高成长性企业登陆主板、创业板、“新三板”的热潮。

  打开资本之“”好风凭借力

  资本市场“合肥板块”熠熠生辉的同时,我市企业通过上市融资过程中灵活的收购、兼并、重组等手段,推动了新兴产业提质提效。

  合肥三洋改制通过定向增发引入世界家电第一品牌惠而浦作为战略投资者,投资100亿元建设区域总部及生产基地项目。这一战略引入加快了我市迈向智能家电制造之都的步伐。此外,国轩高科、亿帆药业等一批战略性新兴企业,通过借壳上市登陆A股市场,充实“合肥板块”的新能源和生物医药类子板块。

  除了借力“壳资源”,兼并重组引入战略投资,我市还借力财政杠杆,采取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方式,精准撬动社会资金、产业资本参与推动新兴产业扎根合肥。总投资285亿元的京东方8.5代线项目落地之初,合肥市通过制定结构化产品方案,财政出资35亿元后,成功撬动社会资本75亿元,确保该项目当年竣工、当年达产、当年盈利,巩固了合肥作为全国主要新型平板显示产业基地的地位。而今年4月,上述结构化产品所持股票已经减持完毕,实现净收益超过120亿元,实现了产业发展与政府财政收益双赢。

  上市和挂牌企业积极开展股权融资,打开了资本之“”,不仅借到了资金新力,还打开了经营视野,企业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从市金融办了解到,截至目前,合肥企业已在资本市场实现股权融资630多亿元,引入资金主要用于投资本地产品升级和新设项目,有效提高了本土产业带动力。与此同时,我市民营企业发债日趋成熟,华泰集团、国祯集团等民营企业均连续三年发债。此外,企业应用创新工具补充运营资金氛围日益浓厚,徽商银行、国正小贷、国控小贷分别率先发行同业存单、资产支持证券和私募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