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粮收购的“温吞水”何时能烧开
04.09.2014 12:05
本文来源: 粮食局
今年各地夏粮喜获丰收,新麦已集中上市,按说各收购点门前本应是售粮车队排成长龙,粮农、经纪人往来频繁,收购人员过磅、付款、归仓,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但今年的夏粮收购市场却有些冷清。7月7日至9日,记者深入粮食主产区山东和河南的部分县市,走访农民、经纪人、收购点、粮企和政府相关部门,探寻个中原因。
成本上升,麦子玉米比价倒挂,农民观望等价
在河南省开封市兰考县,记者发现,各收购点很难见到卖粮农民的身影,大部分地方国有粮食企业的高标准粮仓还空着,路边偶尔能看到老百姓摊开来晒着的麦子。
“今年粮食大丰收,麦子不但产量高,品质也好,大部分都在国标二等以上。现在市场价在每斤0.99元左右,去年这个时候是1.03元左右,老百姓认为不是价,所以大部分粮都还在农民家里存放着。”兰考县粮食局局长房国军对记者说,“另外,现在国家托市收购预案还没有启动,国有粮食企业还没有动起来,面粉厂和一些私营收购点收一些,但量不大,作为连接粮食生产和消费的桥梁和纽带,粮食流通还没有真正活起来。这两天给信阳市的固始、濮阳市的南乐等产粮大县打电话,情况都差不多。”
在百十公里以外的山东省定陶县南王店乡王庄砦村,王克海家的小麦一部分用编织袋装好堆放着,一部分就摊晾在自家的门楼过道里。他捧起一把籽粒饱满的麦子喜欢得不得了:“这麦长得这么好,俺们可是下了本儿的。化肥等生产资料价格上涨,油价涨了,浇水、耕种、收割的费用也就跟着涨,今年比去年的投入要多近20%,一亩地成本在600块钱左右。全村2700多亩小麦,单产在1100斤以上。小贩给的价都在九毛七八的样子,价太低,除了急着出去打工或家里孩子上大学等着用钱的,大家都舍不得卖。这麦子不吃草不吃料的,先搁家里放着吧。”
尽管“不吃草不吃料”,但麦子放在家里,王克海还是有些担心,“家里存储条件还是有限,下一场雨愁一次,这麦子已经收起来又拿出来晒了两次了,马上就要到雨季了,到时候就怕受潮生虫霉变。”
定陶县农业局局长张庭吉认为,现在玉米价格达到了1.15元/斤,麦子价格还赶不上玉米,小麦玉米比价倒挂,也加重了农民观望等价的心理。定陶县粮食局有关负责人说,该县今年小麦总产7亿多斤,约有4亿斤商品粮要出售。从监测的情况来看,到目前为止入库的小麦不足20%,而往年这个时候已经达到50%以上。
在素有“中原粮仓”之称的河南驻马店市,前进国家粮食储备库负责人吴国文也对记者说,由于储备库严格执行一等麦每斤0.99元、二等麦0.97元、三等麦0.95元的价格标准,虽然敞开收购轮换粮,但来送麦的农民或粮贩并不多,库容量的10%都没有达到。
收不好收,卖不好卖,价格“上挤下压”急坏了粮贩
在山东成武县的利生面粉厂外,一辆从河南商丘过来的大卡车正在门外等候,车上装着60吨麦子,货主正在厂子里面谈价钱,司机说当地卖不上价,到这里来碰碰运气。
这时九女镇李楼吴庄村的李永波开着一辆三轮小货空车从厂里出来,“每斤一块零五厘卖的,100斤还要扣半斤杂。合下来还是九毛多。从农民那收也是九毛八分五,基本上不挣啥钱。就这,两天还收不上一小车呢。”他说。
厂里的财务经理胥健向记者介绍,新麦刚下来时收购价是每斤九毛九分五,看送麦的积极性不高,就涨到一块钱,现在又涨到一块零五厘,都是五厘五厘的慢慢往上升,因为不知道后市价格走势。现在每天处理500吨原料,都是赶着收赶着用,摸不准市场情况就不敢多收。
在菏泽市的中储粮曹县储备库,做了10多年粮食购销生意的老单拉了一车品种麦来卖,“今年品种麦还能卖上价,我这车大概能合上每斤1.25元。普通麦市场疲软,麦农认为最低也得1.05元到1.1元,但到户收的价只有九毛七八,不好收,现在市场上收麦的加工企业和粮食购销企业因为把握不准行情,价给的也不高,卖也就不好卖。看中间没差价可赚,有的甚至都赔了本,一些经纪人和小贩干脆就不干这行了。”
在菏泽市路边一家个体粮食收购点,支起的大棚下堆放着粮贩们送来的小麦,总共约有50万斤。经营收购点的老韩说,看着麦堆有点儿发愁,卖不上价也不好出手,资金回不来就只好给粮贩们打欠条。
粮企遭遇资金困局,农民空盼价格却苦无市场
定陶县南王店乡南王店村的马民家,就在国有“粮所”斜对面,他家里放了1万斤小麦,怕粮贩的秤不准,他每天都到对面的“粮所”问啥时候能收麦。
可是“粮所”负责人韩祥来也不知道啥时候能收,“往年这时候每天早上6点就开始上班,一直要忙到晚上七八点钟。今年比较特殊,托市收购预案没启动,我们也很难得到贷款支持,手里没钱,想收也没办法,我们也急得要命。”
这些国有“粮所”自有资金有限,商业贷款利率又无法承受,因此根本无法收购太多粮食,有的地方国有粮食购销企业还没有开秤。而一些得到贷款的大型民营收购点毕竟数量少,库容也有限,另外因为对后市把握不准也处于“消极收购”状态。目前收购主力是一些个体民营收购点、粮贩和面粉加工厂,很难形成“气候”,整个收购处于僵持状态,农民空盼价格却苦无市场。 (摘自:中国农业新闻网 记者:李海涛)
本文来源: 粮食局
04.09.2014 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