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公布基础设施建设五年规划 10市有机场6市通城轨

24.05.2017  18:26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现将《安徽省现代基础设施体系建设总体规划(2017—2021年)》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安徽省人民政府

2017年5月10日

(此件公开发布)

安徽省现代基础设施体系建设总体规划

(2017—2021年)

现代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对于提升发展优势、促进经济增长、推动民生改善意义重大。为大力推进现代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力争通过几年努力跨上一个新台阶,为建设五大发展美好安徽提供坚实支撑,制定本规划。

一、建设基础

(一)发展现状。

“十二五”以来,全省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力度,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取得显著成绩,一大批交通、能源、水利、信息、商务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基础设施承载能力显著提升,为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1.综合交通网络能力显著提升,综合交通枢纽体系初步建立。以 合肥 为中心的快速铁路网主骨架初步形成,至2016年底,全省铁路营业里程达到4223公里,其中快速客运铁路1403公里。“四纵八横”高速公路主骨架加快形成,国省干线公路建设取得历史性进步,农村公路通行条件明显改善,全省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97588公里,其中高速公路4543公里,一级公路3833公里。干线航道通航能力显著提升,支流航道建设持续推进,主要港口建设进一步加快,芜湖、马鞍山、铜陵港吞吐量均突破亿吨,全省高等级航道里程达1428公里,港口吞吐能力达5.1亿吨,其中集装箱吞吐能力119万标箱。机场布局进一步完善,全省通航民用机场达到5个。

2.电网结构日趋合理,油气管道覆盖大部分市县。建成淮南—南京—上海特高压输电工程,电网进入特高压时代,进一步保障了“皖电东送”和省内电力配置需求。加强骨干电网建设,推进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各级电网协调发展。全网供电能力超过3500万千瓦,省际电力交换能力达到1400万千瓦,均为2010年的1.75倍,有力支撑了全省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建成天然气管道900公里,成品油管道520公里,天然气干支线管道总里程达到2300公里,城镇居民气化率提高到45%,成品油管道总里程760公里,管道输送率达到40%。

3.防洪减灾能力进一步增强,水资源保障体系日益完善。全面实施“水利安徽”战略,有效应对各类洪涝干旱灾害。六年来,全省各类水利工程累计提供抗旱水源273亿立方米,累计浇灌农作物面积1.77亿亩。进一步治淮工程稳步推进,长江干支流治理加快实施,淮水北调干线工程基本建成并试通水成功,引江济淮试验工程启动建设,大中型水库建设有序推进。农村水利持续发展,以农村饮水安全、小型水库加固、中小河流治理、农田水利建设等为重点,全面实施惠及民生的农村水利建设,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405.8万亩。

4.“宽带安徽”启动建设,网络提速降费和电信普遍服务试点加快推进。全省光缆纤芯长度达到2778.1万芯公里,互联网宽带接入端口达到2427万个;固定宽带接入用户总数达到1106.4万户,固定宽带家庭普及率为44.6%;94%以上的行政村已通光纤。电话总数达到5040.4万户,其中移动电话数达到4426.5万户。移动电话基站总数达到19.7万个,其中3/4G基站总数14.6万个,占比达74.1%,移动宽带网络基本覆盖全部行政村;移动互联网用户数达到3160万户,移动宽带用户普及率超过51.4%。

5.电子商务快速发展,现代口岸和物流体系加快形成。电子商务市场主体迅速扩大,交易规模高速增长。以三只松鼠为代表的一批电子商务企业快速成长,全省各类电子商务经营主体达到30万家,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5462亿元,其中网络零售额达到659亿元。口岸体系日趋优化,全省已拥有各类口岸10个,其中一类口岸7个。物流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建成公路枢纽81个,铁路货运枢纽29个。园区建设初见成效,合肥成功申建国家一级物流园区布局城市,安庆、阜阳、马鞍山、芜湖列入国家二级物流园区布局城市,全省建成具有一定规模的各类物流园区80个。规模效益不断提升,全省物流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10年的5.4%提高到2015年的5.8%,全社会物流总费用与生产总值比重比“十二五”初降低1.3个百分点。

(二)存在问题。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全省基础设施体系建设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亟待解决,构建现代基础设施体系,还存在很多短板需加快补齐。

1.路网布局不够完善,区域和城乡之间发展不够平衡。高速铁路、高等级公路覆盖广度和通达深度不足,至长三角、长江中游等周边地区的部分高速公路通道能力饱和。不同交通运输方式衔接不够顺畅,综合交通枢纽建设相对滞后,多式联运有待进一步发展。技术装备水平存在差距,智能交通发展需进一步加快。交通运输体制机制改革仍需深化。

2.输电网结构仍需进一步优化,配电网薄弱问题仍然存在,网源协调发展难度增大,电网智能化水平需进一步提高。天然气省级干线管网尚未形成,已建成管道里程短、密度低、覆盖面小,管道保护工作亟待加强。

3.全省水利防洪减灾体系仍不完善,中小型水利设施存在短板,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问题依然突出,部分城市防洪排涝能力不足,水环境恶化趋势仍未根本扭转,水利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仍未形成,水利改革发展任重道远。

4.城乡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和应用水平尚存较大差距,现有通信网络设施保护力度不够。宽带网络主要应用指标同发达省份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全社会互联网应用的范围和深度还不够,通信和网络使用价格仍然偏高。

5.电子商务面临新的挑战,区域发展严重不平衡,电商总体规模相对较小,本土龙头企业缺乏,市县电商聚集效应差,专业人才严重不足。口岸经济发展不足,临港、临空经济发展较为薄弱,制约了口岸物流发展,口岸建设缺乏强有力的产业支撑。物流基础设施相对滞后,信息、技术、装备等现代化水平偏低,能够有效连接不同运输方式的大型交通物流枢纽和物流园区比较缺乏。

二、发展思路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围绕“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国家区域战略布局和全省生产力布局,按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总体要求,以全面推进铁路、公路、航道、航空、电网、油气管线、水利、信息网络、商务平台建设为重点,按照一体化、网络化思路,在谋“网”、谋“细”、谋“实”、谋“效”上下功夫,强化项目支撑,扩大有效投资,创新体制机制,促进提质增效,着力打造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能源体系、水资源保障体系、网络信息体系和物流体系,为坚定不移闯出新路、决战决胜全面小康、建设五大发展美好安徽提供有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1.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合理整合、优化配置基础设施资源,统筹区域、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向农村和贫困地区延伸,推进基础设施融合发展,同步提升技术装备、服务和运行管理水平,实现基础设施协调发展。

2.规划引领,项目支撑。统筹规划全省基础设施网络布局,坚持一体化协同发展,加强基础设施廊道管控和空间预留,合理配置资源,强化有机衔接。发挥投资的关键作用,将各项任务落实到具体项目上,谋划推进、滚动实施一批重大项目。

3.突出重点,消除瓶颈。针对综合交通运输网络不完善、城乡基础设施较薄弱、管线管网建设不配套等突出问题,强化基础设施“补缺、提效、升级”,加强连接线建设,打通断头路,消除瓶颈制约,发挥基础设施应有效益。

4.适度超前,有序推进。统筹建设能力和发展需求,因地制宜,有序推进,着力完善网络、扩大能力、提高水平,使基础设施能力适度超前,充分发挥基础设施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5.立体发展,互联互通。按照立体化布局、一体化运营的要求,加强各种基础设施网络之间的有机衔接,提升基础设施运行效率,形成无缝衔接、互联互通、高效运转的路网体系。

6.改革创新,激发活力。全面深化基础设施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加强建设体制、管理方式、运营模式、政策机制创新,努力破解深层次矛盾,进一步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增强现代基础设施体系发展活力。

(三)发展目标。

——快速客运铁路网基本建成。建成以合肥为中心,连接所有设区市、通达全国主要城市的快速客运铁路网,形成较为完善的普通铁路网,加快建设皖江、皖北城际铁路网。到2021年,全省铁路运营里程达到6300公里,其中快速客运铁路3140公里,快速铁路覆盖所有设区市和全省半数以上的县。

——高等级公路网更加完善。实现县县通高速,到2021年,全省高速公路达到5700公里,其中六车道及以上高速公路达到800公里。普通国省干线公路通行能力和综合服务保障水平显著提高,基本实现省会到市、市行政中心到辖区县一级公路短直连接,所有县城通二级及以上普通公路,到2021年,全省一级公路达到5300公里,普通国道二级及以上公路比例达到92%以上,普通省道二级及以上公路比例达到65%以上。农村地区交通条件明显改善,实现每个乡镇具备1条连接国省干线或县城的路况良好的三级及以上公路、1条与相邻乡镇最短捷的路况良好、安全设施齐全的四级及以上公路。

——水运条件显著改善。基本建成以“一纵两横”高等级航道为主骨架,支流航道为基础,干支衔接、江淮联通的内河高等级航道网。港口功能布局进一步优化,吞吐能力进一步提高,集疏运体系基本形成。到2021年,全省四级及以上高等级航道里程达到1900公里,港口吞吐能力达到7.2亿吨,其中集装箱吞吐能力达到290万标箱。

——民航服务范围进一步扩大。形成以合肥新桥国际机场为中心,支线机场为节点,通用机场为补充,覆盖全省、辐射周边、通达全国及部分国家的民用航空网络。合肥成为区域性航空枢纽。到2021年,开通民航运输机场10个,建成若干通用机场。

——坚强智能电网基本建成。建设“两交一直”特高压输变电工程,完善500千伏“五纵四横”骨干网架,优化220千伏地区主干网结构,完成与小康社会相适应的现代配电网升级改造任务。到2021年,实现市域500千伏站点全覆盖,县域220千伏站点全覆盖,乡镇35千伏及以上站点全覆盖。

——石油天然气管道覆盖所有市县。基本建成“三纵四横一环”天然气省级主干管网,加强支线管道、储气设施建设,完善天然气接收、调度、输配体系。成品油管道和油库加快建设,油品储运能力显著提升。到2021年,天然气干线管道达到2796公里、支线2184公里,实现管道天然气“县县通”,启动“镇镇通”工程建设;成品油管道达到1010公里。

——水资源保障和防洪减灾能力全面提升。基本建成较为完善的“点、线、面”相结合的水利基础设施网络,防洪减灾、水资源有效供给和水环境、水生态保护能力全面提升,初步实现水利现代化。到2021年,长江、淮河干流主要堤防防洪标准基本达到100年一遇,市级城市防洪标准基本达到50—100年一遇,县级城市及工业园区防洪标准基本达到30—50年一遇,重要支流防洪标准总体达到20年一遇以上,中小河流防洪标准总体达到20年一遇。城镇(园区)排涝标准达到20—30年一遇,农田排涝标准达到5—10年一遇。基本缓解沿淮及皖北等城市和重要工业园区水源不足问题。农村自来水普及率80%以上,农村集中式供水人口比例不低于85%。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35,城镇供水和工业用水计量率达到90%。

——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基本建成。信息网络基础设施持续改善,服务水平不断提升,技术进步取得突破,行业管理不断规范,基本建成高速、移动、安全、泛在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到2021年,全省光缆纤芯长度达到6000万芯公里,互联网宽带接入端口达3300万个,互联网出省带宽达到26000Gbps以上,互联网固定宽带接入用户达到1400万户。实现城镇光网全面覆盖,提供1000Mbps以上接入服务能力,城市家庭用户带宽实现100Mbps以上灵活选择;全面实现行政村光纤通达,半数以上农村家庭用户带宽实现50Mbps以上灵活选择。全省移动基站规模达到24万个,实现乡镇及人口密集的行政村4G网络全面深度覆盖,移动电话达到4700万户,普及率达到76.5部/百人。

——高效畅通的商路体系基本形成。基本建成产业体系较为完整的电子商务大省,逐步建成现代物流体系和口岸发展体系。到2021年,全省电子商务年交易额超过1.4万亿元,网络零售额超过2600亿元,农产品电子商务年交易额超过1000亿元,跨境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120亿美元;建成综合保税区4个,保税物流中心(B型)6个,公共海外仓30个;口岸年进出口货运量突破5500万吨;物流业增加值超过2800亿元,社会物流总费用与生产总值比重下降到14.5%左右。

三、重点任务

(一)构建快速客运铁路网。

以完善快速客运铁路网和构筑综合交通枢纽为重点,着力推进客运专线建设,提升改造既有普通铁路,加快城际、市郊(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发展,完善路网布局和结构,强化多种交通方式一体化客货运枢纽建设,构筑现代铁路交通体系。

1.全力推进高速铁路建设。完善至全国主要城市的高速铁路通道,建设商丘至合肥至杭州、黄山至杭州、合肥至安庆、安庆至九江、郑州至阜阳、合肥至新沂(青岛)、宣城至绩溪、南昌至景德镇至黄山、池州至黄山、合肥至南京等高速铁路,进一步扩大快速铁路网覆盖面。2017—2021年,续建快速铁路1037公里,开工建设830公里,建成1400公里。

2.不断完善普通铁路网。围绕区域发展战略,拓展皖北、皖西地区普通铁路网,加密皖江、皖南地区普通铁路网,进一步完善普通铁路网布局。加快既有铁路扩能改造,提高铁路网质量和技术装备水平。2017—2021年,续建并建成普通铁路135公里,开工建设210公里,复线改造126公里,电气化改造1368公里。

3.加快建设城际铁路网。建设皖江、皖北城际铁路网,提供快速度、 公交 化、大容量的城际运输服务,实现中心城市之间、中心城市至周边主要城镇、重点 旅游 景区之间的快速客运铁路联通,研究建设齐云山、黄山、九华山、天柱山“四山联动快速通道”。支持具备条件的城市通过有序新建、利用既有资源等方式发展市郊、市域铁路。2017—2021年,开工建设城际铁路618公里,建成200公里。

4.推动城市轨道交通加快发展。建成合肥、芜湖市城市轨道交通骨干线路,启动淮南、马鞍山、蚌埠、安庆等市城市轨道交通主要线路建设。2017—2021年,续建城市轨道交通67公里,开工建设320公里,建成200公里。

5.加强铁路综合交通枢纽建设。依托铁路重点站场,基本建成不同交通方式有机衔接的全省综合交通枢纽体系。建设合肥南、芜湖、蚌埠南、黄山北、安庆西、阜阳西、合肥西、芜湖北、宣城、亳州南等高铁站综合交通客运枢纽和阜阳北、宿州北、淮北青龙山、宣城巷口桥货运枢纽,马鞍山郑蒲港、安庆皖河新港、长风港铁水联运系统。

(二)完善高等级公路网。

以完善路网布局、扩大覆盖范围、提升通行能力、强化枢纽衔接为重点,统筹兼顾公路建设的“大动脉”和“毛细血管”,着力构建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安全便捷、内通外联的高等级公路网和农村公路网。

1.实施高速公路网化扩容工程。加快高速公路网络化建设,尽快打通省际“断头路”,大力推进“县县通”、国家和省重点扶贫地区高速公路建设,有序推进繁忙路段扩容改造,实施服务区和互通增扩建工程,提高通达通畅水平和服务能力。2017—2021年,续建高速公路598公里(含改扩建高速公路201公里),开工建设高速公路1747公里(含改扩建高速公路409公里),建成高速公路约1100公里。

2.实施国省干线公路提级工程。以加强省际、市际联通公路建设为重点,加快国省干线公路升级改造,实施一级公路“网化工程”、二级公路“提升工程”和以路面改善为主的“品质工程”,进一步优化路网结构,提高技术等级和通行能力,提升综合保障水平,促进干线公路与城市道路有效衔接。2017—2021年,建成一级公路1500公里,升级改造二级公路4000公里,实施“品质工程”3200公里。

3.实施农村公路畅通安全工程。以“四好农村路”为目标,推进农村公路延伸畅通、升级改造,提高农村公路通达通畅和安全保障水平,加快推进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进程。2017—2021年,重点实施近4万公里农村道路畅通工程,实施农村公路生命防护工程2万公里、农村公路危桥改造1000座。

(三)构筑高等级航道网。

以建设高等级航道、提升港口专业化水平为重点,整合岸线、港口和配套资源,加快整治长江、淮河干支流航道,优化沿江、沿淮等港口功能布局,加强分工合作,推进专业化、规模化和现代化建设,大力发展现代航运服务。

1.加快高等级航道网建设。推进长江干流整治,基本实现芜湖以下航道常年维护水深达到10.5米,力争提高到12.5米,芜湖至安庆段提高到8米。加快淮河干流整治,将临淮岗以下河段航道等级提高到二级、以上河段提高到三级。加快建设引江济淮航运工程,打通江淮联运通道,构建“两横一纵”航道主骨架。加快支流航道整治,打通“断水路”,提升涡河、沱浍河、新汴河、萧濉新河、水阳江、滁河、姑溪河、漳河、顺安河、青通河、秋浦河、泉河、窑河等支流航道通航能力。加快船闸建设,消除碍航瓶颈,建设沙颍河颍上、阜阳、耿楼复线船闸,淮河临淮岗复线船闸,浍河南坪、五河复线、临涣船闸,新汴河团结、灵璧、宿县船闸,涡河涡阳、蒙城船闸,扩容改造合裕线裕溪、巢湖一线船闸。2017—2021年,新增高等级航道472公里。

2.推进内河港口转型升级。以培育皖江航运枢纽、江淮航运枢纽、淮河航运枢纽为重点,优化港口布局,加强分工合作,提升港口功能。按照市场化原则,全面整合港口资源,构建统一的沿江港口营运管理平台,深化与上海港、宁波港、南京港战略合作。统筹集装箱、煤炭、建材、矿石码头发展,调整码头结构,引导大型公用码头和液货、LNG等专业码头发展。加快发展近洋运输、多式联运、江海联运、干支直达等高效集约的水路运输组织方式。2017—2021年,新增港口吞吐能力2.1亿吨,其中集装箱171万标箱。

3.加快港口集疏运体系建设。加快连接沿江、沿淮重点港口、开发区、物流园区的集疏运铁路、公路建设,打通“最后一公里”。完善集疏运设施,提高货物换装的便捷性、兼容性和安全性,降低物流成本。加强老港区集疏运通道升级改造,缓解港城矛盾。

(四)建立广覆盖民航运输网。

以完善民航机场布局、提升航空运输能力、改善通航保障条件、发展通用航空和航空物流为重点,加快民航和通用机场建设,实施既有机场改造,推进临空经济发展。

1.完善民航机场布局。继续提升干线机场能力,不断完善合肥新桥机场设施水平,适时启动新桥机场二期建设。新建芜湖宣城、蚌埠、亳州、宿州、滁州民航机场,实施阜阳、黄山、九华山、安庆机场改扩建,开展新建金寨民航机场,迁建安庆、黄山机场项目前期工作。

2.提升航空运输服务水平。扩大合肥新桥机场国内航线覆盖区域,通过与国内外大型航空公司合作,积极引入基地航空公司,加快培育本土基地航空公司,开辟和加密航线航班,基本实现与国内适航省会城市全部通航,力争航线网络延伸到欧洲、非洲、大洋洲和北美洲,把合肥新桥机场初步建成区域性航空枢纽。培育支线航空网络,结合全省旅游大开发,加大投入,培育国际国内航空快线,打造精品旅游航线,努力把黄山机场建成区域性旅游航空枢纽。

3.加强通用机场布局建设。根据市场需求和发展实际,编制全省通用机场布局规划,指导各地有序开展通用机场建设,继续推进合肥骆岗、砀山、岳西、泗县、庐江、泾县、芜湖、黄山等一批通用机场建设。

4.积极发展临空经济。以合肥新桥机场为依托,以发展航空运输保障服务和航空物流为重点,大力推进合肥空港经济示范区建设。合理发展黄山、阜阳、九华山等既有机场临空经济,对芜湖宣城等新建机场,在机场前期工作阶段同步规划临空经济区,实现临空经济区与机场统筹规划和建设。

(五)构建坚强智能电网。

以特高压和500千伏骨干网架为依托,优化配置能源资源,统筹各级电网协调发展,促进清洁能源开发利用,建成具有信息化、互动化、自动化的坚强智能电网。

1.加强骨干网架建设。建成准东—皖南特高压输电线路,开工建设金寨、沙河—阜三—石店、濉溪—淝河—孔店等500千伏输变电工程。到2021年,新增变电站15座、变电容量4640万千伏安、线路2574公里。形成500千伏“五纵四横”骨干网架以及环合肥经济圈受电环网、皖南受电与转送环网。

2.优化地区电网结构。新建马鞍山塔岗、合肥万山、亳州乐土、宣城沈村等220千伏输变电工程。到2021年,新增变电站97座、变电容量3360万千伏安、线路7337公里。推进地区网架结构升级,形成全省12片环网运行,地区电网供电可靠性显著提升。

3.升级改造城乡配电网。组织实施配电网建设改造行动计划、新一轮农网改造升级工程,重点补齐农村电网短板,尽快实现城乡电力均等化。完成小城镇(中心村)电网改造、皖北平原地区机井通电、小康电示范县、贫困村通动力电工程建设任务。新建宿州丁湖、滁州沃公等110千伏变电站247座,新增变电容量2571万千伏安。新建35千伏变电站222座,新增变电容量594万千伏安。新建10千伏配电变压器3.7万台,新增变电容量1909万千伏安。

4.提高电网智能化水平。研究推广新能源发电功率预测及调度运行控制技术,提高电网接纳和优化配置多种能源能力。新建和改造智能变电站450座、配电自动化主站16座、配电终端12000个。积极推广智能电能表,探索“多表合一”应用和居住区电动 汽车 整体智能充电管理模式。建立适应交直流混联电网、高比例清洁能源、源网荷协调互动的智能调度及安全防御体系。

(六)完善油气管道布局。

以连接国家天然气主干线和主要用气市场、承担省内天然气输送和跨区域调度功能的省级干线管网建设为重点,加快支线管道、独立供气和储气设施、原油成品油管道建设,着力提升全省天然气利用水平和原油成品油储运能力。

1.加快省级干线管网建设。建设亳州—池州(西纵线)、宿州—黄山(中纵线)、淮北—滁州(东纵线)等三条纵向干线,颍上—蚌埠、合肥—金寨、庐江—无为等三条横向联络线,改造提升阜阳—宿州联络线能力,在干线途经的县域合理设置分输设施,形成“三纵四横一环”省级主干管网。2017—2021年,新建省级干线管道1630公里。

2.加强支线管道建设。依托省级干线管网,建设覆盖沿线县城、主要园区、重点乡镇和企业的支线管道,实现天然气支线“县县通”。远离干线管道和边远地区、乡镇等,因地制宜发展独立供气设施。推进芜湖LNG接收站及外输管道项目前期工作。2017—2021年,新建支线管道1050公里。

3.完善储气调峰设施建设。建成合肥北城应急LNG储配站,并在皖北、皖南、皖中各建设一座LNG储配调峰中心,加强城市燃气企业配套储气设施建设。到2021年,各市、县形成不低于3天用气量的储备能力。

4.推进成品油管道建设。加快沿江和皖北等跨市成品油管道建设,加强油库建设,提高管道对市场的覆盖率,提升油品储运能力。建成合肥—六安、阜阳—亳州成品油管道及配套六安、亳州油库,推进安庆—池州—铜陵—芜湖—马鞍山—金陵石化、芜湖—宣城—湖州、蚌埠—宿州—淮北、淮南—滁州—天长成品油管道项目前期工作。2017—2021年,新增成品油管道250公里。

(七)构建现代水利支撑体系。

加快实施一批重点水利项目,积极推进水利改革,强化河湖和水利工程管理,形成较为完善的“点、线、面”相结合的水利基础设施网络和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水利管理体制机制。

1.完善防洪保安基础设施网络。实施淮河干流行蓄洪区调整和建设、淮河干流一般堤防加固、淮河流域蓄滞洪区安全建设与管理、淮河行蓄洪区及淮干滩区居民迁建工程,怀洪新河水系洼地治理、沿淮行蓄洪区等其他洼地治理等进一步治淮重点工程;实施长江崩岸应急治理、铜陵河段和马鞍山河段二期整治、芜湖和安庆河段整治、华阳河蓄滞洪区建设工程,重点洲滩圩垸整治,以及新安江综合治理工程。补齐主要支流及中小河流治理、重点区域排涝能力建设、病险水库水闸除险加固、重点湖泊防洪综合治理等防洪短板,加快城市防洪排涝能力建设。

2.构筑供水安全保障基础设施网络。建设引江济淮骨干工程和输配水配套工程,实施驷马山引江补淮工程,完成淮水北调等引调水工程。加快下浒山、月潭、江巷等大型水库和粮长门、扬溪源等中型水库建设,开工建设牛岭、凤凰山水库工程。力争实施临淮岗枢纽综合利用工程,加大城市应急和备用水源、抗旱水源等工程建设。推进高标准农田水利建设,继续开展淠史杭、驷马山、茨淮新河等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加快港口湾灌区、江巷灌区和下浒山水库灌区前期工作,力争尽快开工建设。

3.健全江河湖库水系连通基础设施网络。围绕生态文明和生态强省建设,推进淮北平原区、皖西大别山区、长江流域与新安江流域支流水系等重点区域江河湖库水系连通。利用现有自然河湖水系、调蓄工程和引排工程,结合江河湖库互联互通工程建设,加强巢湖、菜子湖、华阳河湖泊群、陈瑶湖、白荡湖、瓦埠湖等重要湖泊与主要河流的水生态修复与保护。实施水土保持、水生态文明城市和水环境优美乡村建设,切实守护好绿水青山。

4.建设水利信息化基础设施网络。在充分利用现有信息系统基础上,重点实施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三期)、水资源监控能力建设(二期)、山洪灾害非工程措施、基层防洪预报预警体系、水土保持管理系统、农村水利管理系统、水利工程管理系统、水生态监控与监督系统等业务支撑工程,加强水利公共服务能力建设,整合共享水信息基础平台和水利大数据中心,实施水利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工程。

(八)建设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

完善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加快“宽带安徽”建设,提升信息基础设施能力,推进通信服务业发展,深化宽带网络应用。

1.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推进互联网骨干网和城域网结构优化和关键环节扩容,提升骨干网传输和交换能力。加快城市光纤到户和农村光纤到村进程。推动基础电信运营企业和铁塔公司加快基站和室内分布系统统筹建设,持续加强城镇地区移动宽带网络深度覆盖,着力开展4G网络建设、优化工作,扩大4G网络在城乡公共区域、重点场所覆盖范围,保障网络质量,提高服务水平。落实国务院关于完善农村及偏远地区宽带电信普遍服务补偿机制要求,注重与精准扶贫紧密衔接,加大政策扶持和资源倾斜力度,加快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扩大宽带网络在农村的有效覆盖。推进5G试验网的建设和试商用进程。

2.持续提升网络服务水平。有序开放电信业务市场,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电信业,继续推进移动通信转售业务开放试点。指导基础电信运营企业增强服务能力,多措并举,实现网络资费合理下降。鼓励电信企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在网费明显偏高的城市地区和业务领域开展宽带免费提速和降价活动。推动电信企业加大管理机制创新力度,促进向数字化、移动互联网化、融合创新等方向转型。以宽带网络建设、内容业务创新推广、用户普及应用为重点,持续推动三网融合。完善网络安全防范体系,加强通讯信息诈骗防范治理。加快移动互联网恶意程序监测和处置、异常流量监控、电信网诈骗电话防范系统等技术手段建设。

3.深化各行业宽带网络应用。开展宽带在各行业的应用创新与示范,大力推进农业物联网试点省建设,启动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推动社区管理与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建设。加快推进 教育 信息化,深化宽带网络在卫生、民政和社会保障等民生领域的应用,提高宽带公共服务水平。大力发展基于宽带的信息服务、电子商务、文化创意产业和旅游服务业。深入推进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积极培育网络化协同制造、个性化定制、服务型制造等生产新模式;推进工业企业在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工业大数据、工业电子商务方面的示范应用。精心打造互联网“双创”平台,建设面向中小企业的“双创”服务体系,支持制造业骨干企业、互联网企业、基础电信运营企业面向服务对象打造“双创”服务平台,构建低门槛、低成本、广覆盖、高效协同的“双创”新环境。

(九)构建高效畅通的商务平台。

大力发展电子商务,优化口岸布局,积极构建创新、高效、绿色的现代化物流体系。

1.加强电子商务发展。推进合肥、芜湖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建设,发挥示范城市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推进“电商安徽”建设,确保2017年实现全省农村电商县域全覆盖,鼓励支持交通运输、商贸流通、农业、供销、邮政等部门及电商、快递企业对农村物流服务网络和设施的共享衔接,加快完善县、乡、村农村物流体系,推进多站合一、服务同网。鼓励传统农村商贸企业建设乡镇商贸中心和配送中心,发挥好邮政普遍服务网络和快递网络的优势,发展第三方配送和共同配送,重点支持贫困地区快递物流设施建设,提高流通效率。加强农产品产地集配和冷链等设施建设。推进中国(合肥)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建设线上“单一窗口”平台、线下“综合园区”平台,构建信息共享体系、金融服务体系、智能物流体系、电商信用体系、统计监测体系和风险防控体系。

2.推动口岸和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监管场所)建设。引导全省口岸合理布局、有序发展,形成优势互补、错位发展格局。依托合肥新桥国际机场、黄山屯溪国际机场、池州九华山机场,发展国际客货运,提高航班密度,形成覆盖全省、辐射全国、通达国际的航空运输口岸群,加快建设合肥新桥机场航空快件监管中心。完善合肥国际邮件互换局功能,提高通关效率,助推跨境电商发展。加快合肥、蚌埠、阜阳等铁路枢纽口岸建设,支持符合条件的地方申建内陆铁路运输口岸。做强合肥新亚欧大陆桥国际班列货运通道,支持皖北、皖西、皖东南等有条件的地方加快建设内陆“无水港”。建立水运、铁路、航空口岸联盟,深化长三角、长江经济带和中西部区域口岸联动。拓展现有各类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功能,提升合肥、芜湖、马鞍山综合保税区、合肥出口加工区、蚌埠(皖北)和安庆(皖西南)保税物流中心(B型)等现有平台功能,统筹推进省内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和保税监管场所建设。依托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加快电子口岸改造升级,全面推广一站式作业,优化关检合作“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推动“互联网+海关”建设,尽快实现海关报关、征税、查验、放行通关一体化作业,检验检疫通报、通检、通放。

3.加快现代物流体系建设。强化合肥作为全国性综合交通物流枢纽核心地位,推进综合保税区、铁路国际内陆港、合肥国际水运港、新桥国际航空港等战略性节点建设。进一步发挥长江黄金水道,京九、京沪、京台等铁路干线和高速公路网等交通优势,把芜湖、马鞍山、安庆、蚌埠、阜阳等节点城市打造成为区域性物流中心。加快构筑淮(北)宿(州)合(肥)芜(湖)黄(山)和亳(州)阜(阳)六(安)安(庆)等贯通南北的纵向物流通道,建设提升沿江、沿淮和六(安)合(肥)滁(州)等连接东西的横向物流通道,串连各级物流中心和节点城市,形成内畅外通的网状物流通道体系,全面融入全国物流大循环。依托综合交通枢纽,重点在合肥、芜湖、马鞍山、安庆、蚌埠、阜阳等全国性或区域性物流节点城市,加快规划建设合肥北站、阜阳北站、马鞍山郑蒲港等一批重点交通物流枢纽工程和多式联运基地,以及货运枢纽型、商贸服务型、生产服务型、口岸服务型物流示范园区。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统筹协调。

加强协调调度。成立省政府推进现代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定期或不定期召开基础设施重点项目前期工作和建设协调调度会,及时研究解决项目前期工作和工程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各市、县相应成立由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常务和分管负责同志任副组长、相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基础设施建设组织领导机构,负责研究解决辖区内基础设施建设中的重大问题。

落实工作责任。铁路、航空由省发展改革委牵头推进,公路、航道由省交通运输厅牵头推进,电网、油气管线由省能源局牵头推进,水利由省水利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牵头推进,信息网络由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省通信管理局牵头推进,商务平台由省商务厅牵头推进。各牵头部门根据规划研究制定分年度投资和建设项目计划,并认真组织实施。省有关部门立足职能,各负其责,全力支持配合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各设区市充分发挥基础设施建设主体作用,细化落实各牵头部门安排下达的建设任务,及时抓好项目统筹推进,确保全面完成各项目标任务。

强化考核督查。各级政府每年初与相关部门、下级政府及主要项目业主签订基础设施重点工程建设责任状,并进行年度考核,考核结果纳入政府年度目标考核。同时,根据考核结果,对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予以通报;对因工作不力,造成目标任务未完成的予以通报批评。加强督办、巡查,建立常态化的督查监管工作制度,实施全过程监管。

(二)完善政策机制。

完善投融资机制。根据市场化程度和价格水平,理顺政府、企业、社会投资关系,明确界限,进一步加大政府对公益性项目的投资力度。强化投融资改革,建立合理的投资回报机制,放宽市场准入,创造公平竞争、平等进入的市场环境,广泛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外来资本依法依规参与我省铁路、高速公路、港口、支线机场、天然气管网、电信、城市配电网、物流园区等领域的投资和经营管理。支持通过规范方式向社会资本转让既有基础设施省方股权等所有者权益,转让收益全部用于基础设施发展。

创新建设管理机制。鼓励基础设施项目业主建立精干高效管理队伍,不断创新管理模式,通过示范项目积累先进经验,提升项目建设管理水平。省市各有关部门和单位按照职能分工,加强对基础设施工程招标投标、安全质量、建设进度、设计变更、竣工验收等建设全过程的指导和监督。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全面施行标准化管理,省各相关行业主管部门要牵头加快本领域相关专项标准的制定和组织实施,以标准管安全控质量。积极应用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建设一批创新工程、精品工程、示范工程。各项目建设单位要切实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健全完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确保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

改革运营管理机制。推进管理体制改革,健全与国家相对应的行业管理体制,进一步优化基础设施各行业管理职能架构。按政策规定,采取资本金注入、定向补贴、基金注资和财税扶持等,培育一批服务现代基础设施建设的骨干企业,重点引导和支持行业内骨干企业参与重大基础设施领域建设及运营。支持项目业主通过购买服务、特许经营等方式,引入先进的运营管理团队,提高基础设施运营管理水平。鼓励打破行业、区域壁垒,建立跨行业、跨区域的一体化运营管理模式。鼓励省方控股的铁路等项目积极尝试自主运营管理。进一步理顺水运船闸管理体制。

(三)强化项目支撑。

加强项目谋划。着眼长远、立足全局,研究谋划一批关键性、区域性、综合性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按照“建设一批、启动一批、储备一批”原则,建立和完善省级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库,并根据需要从各地、各单位项目中及时优选、补充、滚动调整。省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加强重大项目组织协调,加快推进项目库中重大项目实施。充分考虑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基础设施一体化衔接条件,提高项目前期工作深度和质量。

规范审批程序。认真落实政府权力清单、责任清单、涉企收费清单、公共服务清单和行政权力中介服务清单制度,规范和改进行政审批行为,发展改革、经济和信息化、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国土资源、环保、住房城乡建设、交通运输、水利、林业等相关职能部门,在依法依规前提下,优化操作流程,加快审批进度。对属于省级权限内的审批事项,进一步优化审批手续,开通绿色审批通道;对需报请国家审批的事项,及时审核转报,做好汇报沟通和跟踪促批工作,争取尽快获批。建立健全协同监管机制,加强事中事后监管。

强化要素保障。各地根据基础设施发展规划和建设计划,结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统筹安排建设用地,及时解决耕地占补平衡问题。积极争取国家对我省基础设施建设用地的支持,优先安排省级集中统筹的独立选址项目用地指标,计划单列。及时做好与环境、规划部门衔接,确保项目选址科学,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四)保障资金供应。

加大政府性资金投入。各级政府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整合相关专项资金,投向基础设施领域,充分发挥政府性投资的引导和聚集放大作用,鼓励各类资金加大对城际铁路、农村公路、农网改造、山区边远地区供气管道、水利等公益性突出的基础设施领域支持力度。支持各级政府依法依规通过增加资本金、注入优质国有资产、上市公司股权等方式,提升政府融资平台公司实力,增强融资能力。把握政策导向,重点谋划好疏港道路、综合交通枢纽、智能电网、油气管网、水利、宽带乡村、现代物流等国家重点支持领域的重大项目,积极争取国家资金支持。

拓宽资金筹措渠道。加强金融支撑作用,通过扩大信贷规模、创新金融产品、引入保险资金等,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支持力度。支持各级基础设施投融资平台,通过发行企业债券、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等方式扩大直接融资规模。鼓励符合条件的、以新建项目设立的基础设施企业为主体发行项目收益债,支持基础设施重大项目发行永续债券。推进国家专项建设基金和国际金融组织贷款项目申报和实施工作,加强项目调度和督办力度,强化项目签约、基金投放和支付使用等环节指导和管理。

(五)强化规划实施。

按照规划项目化、项目工程化要求,细化目标,分解任务,认真组织规划落实,增强规划的执行力和约束力,确保规划任务有序推进和规划目标实现。编制铁路、公路、航道、航空、电网、油气管线、水利、信息网络、商务平台等专项规划,完善规划引领体系。加强各专项规划间、各专项规划与城镇体系规划和城市(县城、镇)总体规划的协调衔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做好省内规划与国家相关专项发展规划和区域发展规划的衔接,力争更多跨区域、影响全省基础设施布局的重大项目纳入国家规划,为项目审批和争取资金等提供规划依据。强化规划动态跟踪、监测和评估,组织进行年度分析和中期评估,并根据需要按规范程序适时调整。加强宣传引导,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规划实施的良好氛围。

附件:重点任务分工

附件

重点任务分工

 

序号

工  作  任  务

负责单位

时限要求

(一)构建快速客运铁路网

1

全力推进高速铁路建设。完善至全国主要城市的高速铁路通道,建设商丘至合肥至杭州、黄山至杭州、合肥至安庆、安庆至九江、郑州至阜阳、合肥至新沂(青岛)、宣城至绩溪、南昌至景德镇至黄山、池州至黄山、合肥至南京等高速铁路,进一步扩大快速铁路网覆盖面。2017—2021年,续建快速铁路1037公里,开工建设830公里,建成1400公里。

省发展改革委、省投资集团等

2021年

2

不断完善普通铁路网。围绕区域发展战略,拓展皖北、皖西地区普通铁路网,加密皖江、皖南地区普通铁路网,进一步完善普通铁路网布局。加快既有铁路扩能改造,提高铁路网质量和技术装备水平。2017—2021年,续建并建成普通铁路135公里,开工建设210公里,复线改造126公里,电气化改造1368公里。

省发展改革委、省投资集团等

2021年

3

加快建设城际铁路网。建设皖江、皖北城际铁路网,提供快速度、公交化、大容量的城际运输服务,实现中心城市之间、中心城市至周边主要城镇、重点旅游景区之间的快速客运铁路联通,研究建设齐云山、黄山、九华山、天柱山“四山联动快速通道”。支持具备条件的城市通过有序新建、利用既有资源等方式发展市郊、市域铁路。2017—2021年,开工建设城际铁路618公里,建成200公里。

省发展改革委、省投资集团等

2021年

(一)构建快速客运铁路网

4

推动城市轨道交通加快发展。建成合肥、芜湖市城市轨道交通骨干线路,启动淮南、马鞍山、蚌埠、安庆等市城市轨道交通主要线路建设。2017—2021年,续建城市轨道交通67公里,开工建设320公里,建成200公里。

省发展改革委、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交通运输厅等

2021年

5

加强铁路综合交通枢纽建设。依托铁路重点站场,基本建成不同交通方式有机衔接的全省综合交通枢纽体系。建设合肥南、芜湖、蚌埠南、黄山北、安庆西、阜阳西、合肥西、芜湖北、宣城、亳州南等高铁站综合交通客运枢纽和阜阳北、宿州北、淮北青龙山、宣城巷口桥货运枢纽,马鞍山郑蒲港、安庆皖河新港、长风港铁水联运系统。

省发展改革委、省投资集团等

2021年

(二)完善高等级公路网

6

实施高速公路网化扩容工程。加快高速公路网络化建设,尽快打通省际“断头路”,大力推进“县县通”、国家和省重点扶贫地区高速公路建设,有序推进繁忙路段扩容改造,实施服务区和互通增扩建工程,提高通达通畅水平和服务能力。2017—2021年,续建高速公路598公里(含改扩建高速公路201公里),开工建设高速公路1747公里(含改扩建高速公路409公里),建成高速公路约1100公里。

省交通运输厅、省发展改革委、省交通控股集团等

2021年

(二)完善高等级公路网

7

实施国省干线公路提级工程。以加强省际、市际联通公路建设为重点,加快国省干线公路升级改造,实施一级公路“网化工程”、二级公路“提升工程”和以路面改善为主的“品质工程”,进一步优化路网结构,提高技术等级和通行能力,提升综合保障水平,并促进干线公路与城市道路的有效衔接。2017—2021年,建成一级公路1500公里,升级改造二级公路4000公里,实施“品质工程”3200公里。

省交通运输厅、省发展改革委等

2021年

8

实施农村公路畅通安全工程。以“四好农村路”为目标,推进农村公路延伸畅通、升级改造,提高农村公路通达通畅和安全保障水平,加快推进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进程。2017—2021年,重点实施近4万公里农村道路畅通工程,实施农村公路生命防护工程2万公里、农村公路危桥改造1000座。

省交通运输厅、省发展改革委等

2021年

(三)构筑高等级航道网

9

加快高等级航道网建设。推进长江干流整治,基本实现芜湖以下航道常年维护水深达到10.5米,力争提高到12.5米,芜湖至安庆段提高到8米。加快淮河干流整治,将临淮岗以下河段航道等级提高到二级、以上河段提高到三级。加快建设引江济淮航运工程,打通江淮联运通道,构建“两横一纵”航道主骨架。加快支流航道整治,打通“断水路”,提升涡河、沱浍河、新汴河、萧濉新河、水阳江、滁河、姑溪河、漳河、顺安河、青通河、秋浦河、泉河、窑河等支流航道通航能力。加快船闸建设,消除碍航瓶颈,建设沙颍河颍上、阜阳、耿楼复线船闸,淮河临淮岗复线船闸,浍河南坪、五河复线、临涣船闸,新汴河团结、灵璧、宿县船闸,涡河涡阳、蒙城船闸,扩容改造合裕线裕溪、巢湖一线船闸。2017—2021年,新增高等级航道472公里。

省交通运输厅、省发展改革委、省港航建设投资集团等

2021年

10

推进内河港口转型升级。以培育皖江航运枢纽、江淮航运枢纽、淮河航运枢纽为重点,优化港口布局,加强分工合作,提升港口功能。按照市场化原则,全面整合港口资源,构建统一的沿江港口营运管理平台,深化与上海港、宁波港、南京港战略合作。统筹集装箱、煤炭、建材、矿石码头发展,调整码头结构,引导大型公用码头和液货、LNG等专业码头发展。加快发展近洋运输、多式联运、江海联运、干支直达等高效集约的水路运输组织方式。2017—2021年,新增港口吞吐能力2.1亿吨,其中集装箱171万标箱。

省交通运输厅、省发展改革委、省港航建设投资集团等

2021年

(三)构筑高等级航道网

11

加快港口集疏运体系建设。加快连接沿江、沿淮重点港口、开发区、物流园区的集疏运铁路、公路建设,打通“最后一公里”。完善集疏运设施,提高货物换装的便捷性、兼容性和安全性,降低物流成本。加强老港区集疏运通道升级改造,缓解港城矛盾。

省交通运输厅、省发展改革委等

2021年

(四)建立广覆盖民航运输网

12

完善民航机场布局。继续提升干线机场能力,不断完善合肥新桥机场设施水平,适时启动新桥机场二期建设。新建芜湖宣城、蚌埠、亳州、宿州、滁州民航机场,实施阜阳、黄山、九华山、安庆机场改扩建,开展新建金寨民航机场,迁建安庆、黄山机场项目前期工作。

省发展改革委、省交通运输厅、安徽民航机场集团等

2021年

13

提升航空运输服务水平。扩大合肥新桥机场国内航线覆盖区域,通过与国内外大型航空公司合作,积极引入基地航空公司,加快培育本土基地航空公司,开辟和加密航线航班,基本实现与国内适航省会城市全部通航,力争航线网络延伸到欧洲、非洲、澳洲和北美洲,把合肥新桥机场初步建成区域性航空枢纽。培育支线航空网络,结合全省旅游大开发,加大投入,培育国际国内航空快线,打造精品旅游航线,努力把黄山机场建成区域性旅游航空枢纽。

安徽民航机场集团、省交通运输厅、省发展改革委等

2021年

(四)建立广覆盖民航运输网

14

加强通用机场布局建设。根据市场需求和发展实际,编制全省通用机场布局规划,指导各地有序开展通用机场建设,继续推进合肥骆岗、砀山、岳西、泗县、庐江、泾县、芜湖、黄山等一批通用机场建设。

省发展改革委、省交通运输厅等

2021年

15

积极发展临空经济。以合肥新桥机场为依托,以发展航空运输保障服务和航空物流为重点,大力推进合肥空港经济示范区建设。合理发展黄山、阜阳、九华山等既有机场临空经济,对芜湖宣城等新建机场,在机场前期工作阶段同步规划临空经济区,实现临空经济区与机场统筹规划和建设。

省发展改革委、省交通运输厅等

2021年

(五)构建坚强智能电网

16

加强骨干网架建设。建成准东—皖南特高压输电线路,开工建设金寨、沙河—阜三—石店、濉溪—淝河—孔店等500千伏输变电工程。到2021年,新增变电站15座、变电容量4640万千伏安、线路2574公里。形成500千伏“五纵四横”骨干网架,及环合肥经济圈受电环网、皖南受电与转送环网。

省能源局、省电力公司等

2021年

17

优化地区电网结构。新建马鞍山塔岗、合肥万山、亳州乐土、宣城沈村等220千伏输变电工程,到2021年,新增变电站97座、变电容量3360万千伏安、线路7337公里。推进地区网架结构升级,形成全省12片环网运行,地区电网供电可靠性显著提升。

省能源局、省电力公司等

2021年

(五)构建坚强智能电网

18

升级改造城乡配电网。组织实施配电网建设改造行动计划、新一轮农网改造升级工程,重点补齐农村电网短板,尽快实现城乡电力均等化。完成小城镇(中心村)电网改造、皖北平原地区机井通电、小康电示范县、贫困村通动力电工程建设任务。新建宿州丁湖、滁州沃公等110千伏变电站247座,新增变电容量2571万千伏安。新建35千伏变电站222座,新增变电容量594万千伏安。新建10千伏配电变压器3.7万台,新增变电容量1909万千伏安。

省能源局、省电力公司等

2021年

19

提高电网智能化水平。研究推广新能源发电功率预测及调度运行控制技术,提高电网接纳和优化配置多种能源的能力。新建和改造智能变电站450座、配电自动化主站16座、配电终端12000个。积极推广智能电能表,探索“多表合一”应用和居住区电动汽车整体智能充电管理模式。建立适应交直流混联电网、高比例清洁能源、源网荷协调互动的智能调度及安全防御体系。

省能源局、省电力公司、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等

2021年

(六)完善油气管道布局

20

加快省级干线管网建设。建设亳州—池州(西纵线)、宿州—黄山(中纵线)、淮北—滁州(东纵线)等三条纵向干线,颍上—蚌埠、合肥—金寨、庐江—无为等三条横向联络线,改造提升阜阳—宿州联络线能力,在干线途经的县域合理设置分输设施,形成“三纵四横一环”省级主干管网。2017—2021年,新建省级干线管道1630公里。

省能源局等

2021年

(六)完善油气管道布局

21

加强支线管道建设。依托省级干线管网,建设覆盖沿线县城、主要园区、重点乡镇和企业的支线管道,实现天然气支线“县县通”。远离干线管道和边远地区、乡镇等,因地制宜发展独立供气设施。推进芜湖LNG接收站及外输管道项目前期工作。2017—2021年,新建支线管道1050公里。

省能源局等

2021年

22

完善储气调峰设施建设。建成合肥北城应急LNG储配站,并在皖北、皖南、皖中各建设一座LNG储配调峰中心,加强城市燃气企业配套储气设施建设。到2021年,各市、县形成不低于3天用气量的储备能力。

省能源局等

2021年

23

推进成品油管道建设。加快沿江和皖北等跨市成品油管道建设,加强油库建设,提高管道对市场的覆盖率,提升油品储运能力。建成合肥—六安、阜阳—亳州成品油管道及配套六安、亳州油库,开工建设安庆—池州—铜陵—芜湖—马鞍山—金陵石化、芜湖—宣城—湖州、蚌埠—宿州—淮北、淮南—滁州—天长成品油管道。2017—2021年,新增成品油管道550公里。

省能源局等

2021年

(七)构建现代水利支撑体系

24

完善防洪保安基础设施网络。实施淮河干流行蓄洪区调整和建设、淮河干流一般堤防加固、淮河流域蓄滞洪区安全建设与管理、淮河行蓄洪区及淮干滩区居民迁建工程,怀洪新河水系洼地治理、沿淮行蓄洪区等其他洼地治理等进一步治淮重点工程;实施长江崩岸应急治理、铜陵河段和马鞍山河段二期整治、芜湖和安庆河段整治、华阳河蓄滞洪区建设工程,重点洲滩圩垸整治,以及新安江综合治理工程。补齐主要支流及中小河流治理、重点区域排涝能力建设、病险水库水闸除险加固、重点湖泊防洪综合治理等防洪短板,加快城市防洪排涝能力建设。

省水利厅、省发展改革委、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等

2021年

25

构筑供水安全保障基础设施网络。建设引江济淮骨干工程和输配水配套工程,实施驷马山引江补淮,完成淮水北调等引调水工程。加快下浒山、月潭、江巷等大型水库和粮长门、扬溪源等中型水库建设,开工建设牛岭、凤凰山水库工程。力争实施临淮岗枢纽综合利用工程,加大城市应急和备用水源、抗旱水源等工程建设。推进高标准农田水利建设,继续开展淠史杭、驷马山、茨淮新河等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加快港口湾灌区、江巷灌区和下浒山水库灌区前期工作,力争尽快开工建设。

省水利厅、省发展改革委、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农委等

2021年

(七)构建现代水利支撑体系

26

实施江河湖库水系连通基础设施网络。围绕生态文明和生态强省建设,推进淮北平原区、皖西大别山区、长江流域与新安江流域支流水系等重点区域江河湖库水系连通。利用现有自然河湖水系、调蓄工程和引排工程,结合江河湖库互联互通工程建设,加强巢湖、菜子湖、华阳河湖泊群、陈瑶湖、白荡湖、瓦埠湖等重要湖泊与主要河流的水生态修复与保护。实施水土保持、水生态文明城市和水环境优美乡村建设,切实守护好绿水青山。

省水利厅、省发展改革委等

2021年

27

建设水利信息化基础设施网络。在充分利用现有信息系统基础上,重点实施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三期)、水资源监控能力建设(二期)、山洪灾害非工程措施、基层防洪预报预警体系、水土保持管理系统、农村水利管理系统、水利工程管理系统、水生态监控与监督系统等业务支撑工程,水利公共服务能力建设,整合共享水信息基础平台和水利大数据中心,水利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工程。

省水利厅等

2021年

(八)建设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

28

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推进互联网骨干网和城域网结构优化和关键环节扩容,提升骨干网传输和交换能力。加快城市光纤到户和农村光纤到村进程。推动基础电信运营企业和铁塔公司加快基站和室内分布系统统筹建设,持续加强城镇地区移动宽带网络深度覆盖,着力开展4G网络的建设、优化工作,扩大其在城乡公共区域、重点场所覆盖范围,保障网络质量,提高服务水平。落实国务院关于完善农村及偏远地区宽带电信普遍服务补偿机制的要求,注重与精准扶贫工作紧密衔接,加大政策扶持和资源倾斜力度,加快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扩大宽带网络在农村的有效覆盖。推进5G试验网的建设和试商用进程。

省通信管理局、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等

2021年

29

持续提升网络服务水平。有序开放电信业务市场,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电信业,继续推进移动通信转售业务开放试点。指导基础电信运营企业增强服务能力,多措并举,实现网络资费合理下降。鼓励电信企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在网费明显偏高的城市地区和业务领域开展宽带免费提速和降价活动。推动电信企业加大管理机制创新力度,促进向数字化、移动互联网化、融合创新等方向的转型。以宽带网络建设、内容业务创新推广、用户普及应用为重点,持续推动三网融合。完善网络安全防范体系,加强通讯信息诈骗防范治理。加快移动互联网恶意程序监测和处置、异常流量监控、电信网诈骗电话防范系统等技术手段建设。

省通信管理局、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等

2021年

(八)建设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

30

深化各行业宽带网络应用。开展宽带在各行业的应用创新与示范,大力推进农业物联网试点省建设,启动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推动社区管理与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建设。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深化宽带网络在卫生、民政和社会保障等民生领域的应用,提高宽带公共服务水平。大力发展基于宽带的信息服务、电子商务、文化创意产业和旅游服务业。深入推进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积极培育网络化协同制造、个性化定制、服务型制造等生产新模式;推进工业企业在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工业大数据、工业电子商务方面的示范应用。精心打造互联网“双创”平台,建设面向中小企业的“双创”服务体系,支持制造业骨干企业、互联网企业、基础电信运营企业面向服务对象打造“双创”服务平台,构建低门槛、低成本、广覆盖、高效协同的“双创”新环境。

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省通信管理局等

2021年

(九)构建高效畅通的商务平台

31

加强电子商务发展。推进合肥、芜湖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建设,发挥示范城市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推进“电商安徽”建设,确保2017年实现全省农村电商县域全覆盖,鼓励支持交通运输、商贸流通、农业、供销、邮政等部门及电商、快递企业对农村物流服务网络和设施的共享衔接,加快完善县乡村农村物流体系,推进多站合一、服务同网。鼓励传统农村商贸企业建设乡镇商贸中心和配送中心,发挥好邮政普遍服务网络和快递网络的优势,发展第三方配送和共同配送,重点支持贫困地区快递物流设施建设,提高流通效率。加强农产品产地集配和冷链等设施建设。推进中国(合肥)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建设线上“单一窗口”平台、线下“综合园区”平台,构建信息共享体系、金融服务体系、智能物流体系、电商信用体系、统计监测体系和风险防控体系。

省商务厅、安徽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省邮政管理局、合肥海关等

2021年

(九)构建高效畅通的商务平台

32

推动口岸和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监管场所)建设。引导全省口岸合理布局、有序发展,形成优势互补、错位发展格局。依托合肥新桥国际机场、黄山屯溪国际机场、池州九华山机场,发展国际客货运,提高航班密度,形成覆盖全省、辐射全国、通达国际的航空运输口岸群,加快建设合肥新桥机场航空快件监管中心。完善合肥国际邮件互换局功能,提高通关效率,助推跨境电商发展。加快合肥、蚌埠、阜阳等铁路枢纽口岸建设,支持符合条件的地方申建内陆铁路运输口岸。做强合肥新亚欧大陆桥国际班列货运通道,支持皖北、皖西、皖东南等有条件的地方加快建设内陆“无水港”。建立水运、铁路、航空口岸联盟,深化长三角、长江经济带和中西部区域口岸联动。拓展现有各类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功能,提升合肥、芜湖、马鞍山综合保税区、合肥出口加工区、蚌埠(皖北)和安庆(皖西南)保税物流中心(B型)等现有平台功能,统筹推进省内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和保税监管场所建设。依托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加快电子口岸改造升级,全面推广一站式作业,优化关检合作“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推动“互联网+海关”建设,尽快实现海关报关、征税、查验、放行通关一体化作业,检验检疫通报、通检、通放。

省商务厅、安徽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合肥海关等

2021年

(九)构建高效畅通的商务平台

33

加快现代物流体系建设。强化合肥作为全国性综合交通物流枢纽核心地位,推进综合保税区、铁路国际内陆港、合肥国际水运港、新桥国际航空港等战略性节点建设。进一步发挥长江黄金水道,京九、京沪、京台等铁路干线和高速公路网等交通优势,把芜湖、马鞍山、安庆、蚌埠、阜阳等节点城市打造成为区域性物流中心。加快构筑淮(北)宿(州)合(肥)芜(湖)黄(山)和亳(州)阜(阳)六(安)安(庆)等贯通南北的纵向物流通道,建设提升沿江、沿淮和六(安)合(肥)滁(州)等连接东西的横向物流通道,串连各级物流中心和节点城市,形成内畅外通的网状物流通道体系,全面融入全国物流大循环。依托综合交通枢纽,重点在合肥、芜湖、马鞍山、安庆、蚌埠、阜阳等全国性或区域性物流节点城市,加快规划建设合肥北站、阜阳北站、马鞍山郑蒲港等一批重点交通物流枢纽工程和多式联运基地,以及货运枢纽型、商贸服务型、生产服务型、口岸服务型物流示范园区。

省发展改革委、省商务厅、省交通运输厅等

2021年

根据规划,到2021年时,我省所有省辖市和半数以上县都将通达高铁;6个城市拥有或开建城市轨道交通;10个城市拥有民航机场;我们的网速能达到以“G”为单位的级别……

高铁将覆盖所有设区市和全省半数以上的县

我省将全力推进高速铁路建设。完善至全国主要城市的高速铁路通道,建设商丘至合肥至杭州、黄山至杭州、合肥至安庆、安庆至九江、郑州至阜阳、合肥至新沂(青岛)、宣城至绩溪、南昌至景德镇至黄山、池州至黄山、合肥至南京等高速铁路,扩大快速铁路网覆盖面。2017~2021年,续建快速铁路1037公里,开工建设830公里,建成1400公里。到2021年,全省铁路运营里程达到6300公里,快速铁路覆盖所有设区市和全省半数以上的县。

拟研究建设“四山联动快速通道”

我省将建设皖江、皖北城际铁路网,提供快速度、公交化、大容量的城际运输服务,实现中心城市之间、中心城市至周边主要城镇、重点旅游景区之间的快速客运铁路联通,研究建设齐云山、黄山、九华山、天柱山“四山联动快速通道”。支持具备条件的城市通过有序新建、利用既有资源等方式发展市郊、市域铁路。同时,围绕区域发展战略,拓展皖北、皖西地区普通铁路网,加密皖江、皖南地区普通铁路网,进一步完善普通铁路网布局。加快既有铁路扩能改造,提高铁路网质量和技术装备水平。2017~2021年,续建并建成普通铁路135公里,开工建设210公里,复线改造126公里,电气化改造1368公里。

淮南、马鞍山、蚌埠、安庆等地将开建城市轨道交通

我省将建成合肥、芜湖市城市轨道交通骨干线路,启动淮南、马鞍山、蚌埠、安庆等市城市轨道交通主要线路建设。2017~2021年,续建城市轨道交通67公里,开工建设320公里,建成200公里。依托铁路重点站场,基本建成不同交通方式有机衔接的全省综合交通枢纽体系。建设合肥南、芜湖、蚌埠南、黄山北、安庆西、阜阳西、合肥西、芜湖北、宣城、亳州南等高铁站综合交通客运枢纽,以及阜阳北、宿州北、淮北青龙山、宣城巷口桥货运枢纽,马鞍山郑蒲港、安庆皖河新港、长风港铁水联运系统。

我省民航机场将达到10个

我省将继续提升干线机场能力,适时启动新桥机场二期建设。新建芜湖宣城、蚌埠、亳州、宿州、滁州民航机场,实施阜阳、黄山、九华山、安庆机场改扩建,开展新建金寨民航机场,迁建安庆、黄山机场项目前期工作。到2021年,开通民航运输机场10个,建成若干通用机场。

扩大合肥新桥机场国内航线覆盖区域,基本实现与国内适航省会城市全部通航,力争航线网络延伸到欧洲、非洲、大洋洲和北美洲,把合肥新桥机场初步建成区域性航空枢纽。培育支线航空网络,结合全省旅游大开发,加大投入,培育国际国内航空快线,打造精品旅游航线,努力把黄山机场建成区域性旅游航空枢纽。与此同时,继续推进合肥骆岗、砀山、岳西、泗县、庐江、泾县、芜湖、黄山等一批通用机场建设。

将推进5G试验网建设和试商用进程

根据规划,到2021年,互联网固定宽带接入用户达到1400万户。实现城镇光网全面覆盖,提供1000Mbps以上接入服务能力,城市家庭用户带宽实现100Mbps以上灵活选择;全面实现行政村光纤通达,半数以上农村家庭用户带宽实现50Mbps以上灵活选择。全省移动基站规模达到24万个,实现乡镇及人口密集的行政村4G网络全面深度覆盖,移动电话达到4700万户,普及率达到76.5部/百人。我省还将推进5G试验网的建设和试商用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