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特別報導:十年築夢 逐鹿中原

01.12.2014  18:43

香港商报11月12日A6-A7版: 

 

十年築夢    逐鹿中原

香港商報記者      龔舒斌

香港商報通訊員  張文連

 

    金秋十月的皖北大地,天朗氣清,惠風和暢,處處洋溢著豐收的喜悅。這是一片希望的田野,3700萬皖北人民正收穫著興皖富民的殷切期望。

      從2004年8月安徽省政府在蚌埠召開的皖北地區經濟發展座談會,拉開振興皖北發展大幕,至今已有十年時光。十年,在歷史的長河中不過一瞬間,但對於安徽皖北經濟發展而言,卻是奮力拼搏的十年,是跨越發展的十年,一年一變化,鑄成了現在的新皖北,以驕人的姿態馳騁在中原大地上。

                                    “沒有皖北的發展,就沒有安徽的崛起

      近年來,習近平、胡錦濤、李克強、吳邦國、溫家寶等中央領導同志在視察安徽時,都一再強調加快皖北發展問題,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在學習中央領導同志的指示精神中,安徽全省上下進一步解放思想,形成高度共識,一致認識到“沒有皖北的發展,就沒有全省的崛起;沒有皖北的小康,就沒有全省的小康。加快皖北發展既是占全省近一半人口的迫切願望,也是我省在中部地區實現率先崛起的重要支撐點,是巨大潛力所在”。

    2010年6月出任中共安徽省委書記的張寶順,履新後的首個重點調研目標就是皖北。張寶順在不同場合多次提到,安徽將在統籌安徽經濟發展的過程中,把皖北作為發展的重點,目標是把皖北地區作為安徽經濟發展一個新的增長級。張寶順指出,加快皖北地區振興,是我們統籌區域發展、加速安徽崛起的一個重大戰略支撐。安徽的發展,一方面要不失時機地抓好皖江崛起,另一方面要更加緊迫地抓好皖北振興,只有強化皖江崛起和皖北振興的互動,才能實現興皖富民的目標。

      曾經以農業和貧窮著稱的皖北地區何以得到中央及安徽省主要領導的高度關注?

      皖北地區位於安徽北部,地跨淮河流域,包括淮北、亳州、宿州、蚌埠、阜陽、淮南6個省轄市和霍邱縣、壽縣、明光市、鳳陽縣、定遠縣5個縣(市)。國土面積5.3萬平方公里,2013年年末戶籍人口3698萬人,分別占安徽省38%、53%。皖北地區煤炭等礦產資源、農業資源豐富,是華東乃至全國重要的能源基地和糧食主產區;勞動力數量多、成本低,常年外出務工600萬人左右;處在南下北上、東進西出的戰略要地,路網密集,交通便捷。

      在此情況下,2001年在9月中共安徽省委、省政府在宿州市召開加快淮北地區發展座談會,會後出臺了《關於進一步加快皖北地區經濟發展的若干意見》,第一次明確提出了皖北地區這個概念。從2010年以後,在編制各類規劃時,皖北地區範圍包括“六市五縣”,即亳州、宿州、阜陽、淮北、淮南、蚌埠等六市及沿淮定遠、鳳陽、明光、壽縣、霍邱等五縣(市)。

  顯然,皖北發展事關安徽全局,安徽崛起必須振興皖北。振興皖北,既是落實科學發展觀、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必然要求,又是增強對全省發展支撐、加速安徽崛起的內在要求,還是順應群眾期待、保障改善民生的迫切需要,對維護全省發展穩定大局、加快建設美好安徽具有十分重要意義。同時,皖北地區發展空間廣闊,資源、環境、市場、勞動力具有很大優勢,是今後一段時間安徽省發展不可替代的新生力量,也是全省發展的潛力所在、希望所在。

                                    真金白銀  政策杠杆撬動皖北大發展

      2000年,皖北地區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人均財政收入、人均儲蓄額分別相當於全省的70%、69%、86%,而且與全省平均水準及合蕪馬銅等皖江地區的差距還呈逐步拉大之勢。  安徽省委、省政府審時度勢,作出了“振興皖北”的重大決策。

    在21世紀第一個十年中,中共安徽省委、省政府分別於2001年9月、2004年8月、2006年4月、2008年11月、2010年5月和11月,先後召開了6次高規格的加快皖北地區發展座談會,根據不同時期的發展實際,制定相應扶持政策,有力地確保了皖北“十一五”規劃目標的順利實現和“十二五”的良好開局。

    尤其是2008年出臺的《關於加快皖北和沿淮部分市縣發展的若干政策意見》和2010年出臺的《關於進一步加快皖北地區發展的若干意見》,每份檔含10條政策,言簡意賅、含金量高,每句話都是好政策。每項政策都是硬支持,是真情實策、“真金白銀”。“檔涵蓋面廣,謀劃長遠,每項政策措施都是針對皖北地區加快發展中的突出問題和重難點問題提出的。”皖北幹部群眾普遍反映,政策非常符合皖北實際,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和可操作性。

  在13萬平方公里的江淮大地上,皖北的發展正牽動著每一位江淮兒女的目光,成為安徽發展的核心戰略之一。

    2008年,中共安徽省委、省政府正式將“堅定不移地支持皖北地區加快發展,儘快縮小區域差距”作為全省的“兩個大局”之一(另一大局:“堅定不移地推進合肥和馬蕪銅等地率先發展,做大做強區域經濟增長極”);

    2010年,加快皖北發展被確定為全省三大戰略任務之一(三大戰略任務:加快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建設、持續加快皖北振興、推進合蕪蚌自主創新綜合試驗區和國家技術創新工程試點省建設);

    2011年,中共安徽省第九次黨代會把加快皖北發展提上了更加重要的議事日程,強調要完善政策支持體系,著力改善發展條件,強化資源深度開發和綜合利用,培育壯大煤電、食品、醫藥、商貿物流等優勢產業,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加速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進程,努力成為興皖富民的新支撐;

    2012年,安徽省十一屆人大五次會議進一步提出,要加快皖北振興步伐,爭取將淮北、亳州、宿州、蚌埠、阜陽、淮南等市縣列入國家中原經濟區規劃,著力建設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協調發展示範區,打造加速崛起的重要增長極。

    2012年8月初召開的中原經濟區規劃編制啟動會上,皖北的淮北、亳州、宿州、蚌埠、阜陽5市和鳳臺縣作為中原經濟區的入圍城市,正式被寫進規劃大綱中。原本由安徽提出的振興皖北戰略,由此搭上了“中原經濟區”這一國家級戰略平臺。

      加快皖北振興,已成為安徽統籌區域發展、加速崛起的重大戰略支撐。在一系列真金白銀政策支持下,皖北地區的發展積蓄了強大的內生動力。

    2013年,雖然宏觀環境複雜多變,但皖北六市整體經濟仍保持了10%的增長速度,地區生產總值躍上5000億元新臺階,阜陽、宿州、蚌埠三市生產總值首破千億元大關,投資、消費、進出口增速均快於全省。皖北實現地區生產總值5398.8億元,增長10%;財政收入807億元,增長9.5%;工業化率由43.6%提高到43.8%,城鎮化率由40.8%提高到42.2%;人均生產總值達21018元(約合3394美元),比上年增加1875元;三次產業結構由上年的19.2:49.6:31.2調整為18.8:49.6:31.6。

      2012年以來,在安徽全省利用外資穩健增長的背景下,皖北地區投資增速明顯高於全省水準,每年在全省所占比例都擴大近1個百分點。截至2014年6月底,皖北六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淨增430戶,占全省淨增量的46.6%,比上年同期提高17.8個百分點。僅今年前7個月,皖北地區吸收外商直接投資21.9億美元,同比增長23.1%,占全省利用外資總額的28.2%,平均每個月增加5000萬美元左右。

                                                  同頻共振    敲響皖北騰飛的鼓點

      15名來自蕪湖的選派幹部,蕪湖、亳州每年各提供2億元的資金支持、兩地結對共建聯動招商……距離蕪湖400多公里、正在熱火朝天建設中的亳州蕪湖現代產業園,見證了一段“南北合作”的佳話。

    亳蕪現代產業園區是中共安徽省委、省政府加快皖北發展戰略決策的直接產物。2011年3月,亳州、蕪湖兩市在多次對接之後,正式簽訂《蕪湖市亳州市合作共建亳州蕪湖工業園協議》。2012年1月,亳蕪現代產業園經省政府批准設立,確立以高端裝備製造、節能環保、電子資訊、生物制藥和食品深加工為主導產業,屬於省級重點開發區。

    “‘南北合作’模式,體現為利用蕪湖的發展理念、產業基礎和招商資源,結合亳州在勞動力、種植養殖等方面的資源優勢,加上省裏稅收、土地等組合政策的傾斜扶持,利用3至5年時間在亳州打造一個新經濟增長極、一座產城一體的工業新城。”中共亳州市市委常委、亳蕪現代產業園管委會主任金春龍告訴記者,在水電路氣等基礎設施一片空白的情況下,亳蕪現代產業園可謂“白手起家”。省政府、亳州市和蕪湖市每年分別提供2億元扶持資金、5年共計30億元資金用於園區建設,5年裏企業所得稅地方留存部分獎勵返還企業,全部投入園區的滾動發展。

如今在皖北大地上,像亳蕪現代產業園、阜陽合肥現代產業園、宿州馬鞍山現代產業園等,這樣的南北共建園區就有7個。

  2009年,中共安徽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印發了《關於在合肥等市縣與皖北三市六縣之間開展結對合作工作的通知》,宣告南北結對合作工作正式啟動。

      合肥市積極幫助結對市縣引進了安醫附屬阜陽醫院、壽縣瑤海鋼結構重鋼基地等一批大專案,支持建成阜陽技師學院,合作共建供肥蔬菜基地1.5萬多畝,安排獎補資金420萬元,選派對口支教教師100多名;蕪湖市組織40家企業在亳州市開展用工招聘,提供工作崗位5350個,推動奇瑞重工落戶亳蕪現代產業園區,支持安徽師範大學與亳州企業合作共建安徽省中藥日化產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馬鞍山市印發了《馬宿結對合作2013年工作要點》,組織多家企業與宿州市合作對接,協助宿州市科技孵化器建設,建立人才和教育資訊共用平臺,為宿州市務工人員提供“訂單式”、“定向式”培訓;銅陵、寧國等市縣也不斷拓寬與結對合作市縣的合作領域,豐富合作內容,加大幫扶力度。

      2013年,合肥、蕪湖、馬鞍山、銅陵和寧國等市縣大力支持皖北發展,不斷深化與皖北地區結對合作,在園區建設、經貿合作、人才交流、社會事業等方面取得了新的合作成果。“3+4”園區建設成效顯著,全年完成征地2.5萬畝,拆遷3278戶,完成道路、水電氣管網等基礎設施建設投資134億元,新簽約專案214個,開工專案106個,到位資金145億元,實現稅收4.1億元。

      安徽省發展改革委對商合杭鐵路、濟祁高速、引江濟淮、大唐虎山電廠等一批皖北重點工程建設給予了大力支持;安徽省經濟和資訊化委組織開展皖北工業發展系列調研活動,支持技術改造等各類資金2.5億元;安徽省財政廳進一步加大對皖北的均衡性轉移支付力度,安排資金15.5億元,占全省61.9%;安徽省農委制定了幫扶皖北地區現代農業發展的10條措施,支持皖北各類資金24.5億元,占全省53%;安徽省委組織部啟動了“皖北萬名農村實用人才帶頭人培訓工程”,從中直、省直單位選派34名幹部赴皖北掛職;安徽省教育廳大力支持皖北三市七縣基礎教育專案資金,在平均分配因素的基礎上提高20%或40%,安排資金總額占全省58.7%……在南北結對合作的同時,安徽省直部門也都相繼出臺了一系列配套政策。這些不同時期的政策,均契合了當時皖北的特點,敲打在了皖北發展的鼓點上。

                                四化同步    打造安徽崛起新的增長極

        提到皖北,不少人的第一印象就是金燦燦的麥田和黑乎乎的煤礦。這裏,是中國的大糧倉,也是華東的“工業糧倉”。不過近年來,隨著安徽振興皖北戰略的發力,這片土地正在悄悄發生變化:皖北的代名詞不再只有這兩張“傳統名片”,一個工業化、資訊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四輪驅動”的新興經濟版塊正在崛起。

    2013年3月、6月和10月,中共安徽省委書記張寶順3次赴皖北各市開展專題調研,強調皖北要堅持把轉型發展擺上突出位置,堅定不移轉方式調結構,統籌推進工業化、資訊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進一步加快皖北振興步伐,奮力打造安徽崛起新的增長極。2013年4月1日,安徽省長王學軍初到安徽工作,就深入鳳陽縣小崗村考察,之後又密集赴皖北六市調研,深入瞭解各市經濟社會發展情況,強調皖北要搶抓機遇、乘勢而上,堅持“四化”同步,強化專案帶動,推動經濟健康較快發展。

      2013年12月,安徽省政府印發《安徽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建設皖北“四化”協調發展先行區的意見》,要求同步加快工業化、資訊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進程,將皖北打造成安徽崛起增長極。推動資訊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工業化和城鎮化良性互動、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相互協調,促進工業化、資訊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皖北地區走出了一條四化協調同步之路。

      省級開發區壽縣新橋國際產業園位於壽縣的炎劉鎮南側,與新橋國際機場相伴。而在三年前,這裏還是一片貧瘠荒涼之地。城鎮化,讓這裏由鄉村變成了城市。

  背靠機場的優勢,產業園開始“起飛”。目前已經有36家企業入駐,總投資達到200多億元,隆平高科、娃哈哈飲用水、瑞博電子等骨幹專案也相繼入園。

   在宿州現代制鞋產業城的一個車間裏,工人朱峰正在緊張地忙碌著。這個鞋城的建成,結束了他和妻子常年在外漂泊打工的日子。現在,他們每半個月就可以回一次靈璧老家,和老人孩子團聚。而且夫妻倆的工資加在一起,和在江浙打工差不了多少。“準備再攢兩年錢,就在這附近買房子了,把孩子都接到城裏來。

      從貧窮落後走向繁榮富足,從窮鄉僻壤走向繁華都市,產城一體的新型城鎮化故事不停地在皖北地區上演著。

    2014年,淮北市著力推進工業強市戰略,深入實施“萬千百十”工程,推動工業企業上規模上臺階,新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95家;亳州市著力實施特色產業升級工程,現代中藥產業呈集群化迅猛發展態勢,產值同比增長21%,財政收入首超百億元;宿州市著力打造輕紡食品、煤電能源、現代通信及應用3個千億元產業基地,工業產值首超千億元,財政收入首次邁上百億元臺階、增幅居全省第二;蚌埠市把擴大投入作為重返全省第一方陣的主要抓手,固定資產投資突破千億元,在建億元以上專案達352個,民企合作專案數、開工率位居全省第一;阜陽市大力發展現代農業,糧食總產量連續6年過百億斤,土地流轉率達到42%,居全省首位;淮南市積極推動產業結構調整,著力實施規模工業“雙增”和民營經濟“雙萬”計畫,新增規模以上非煤電工業企業249家、民營企業3545家。

                                    惠及民生  皖北人民收穫希望的果實     

        一筐筐水果蘿蔔帶著泥土氣息,裝上貨車準備銷往武漢等地。“咱們的蘿蔔比水果值錢,每斤能賣10塊多錢!”亳州市譙城區十河鎮大周村黨總支書記楊華自豪地說。前些年,大周村也是以傳統農業種植為主,農民只增產難增收。村“兩委”一班人外出學習蔬菜種植經驗,組建天意蔬菜合作社,帶動310戶農民種植無公害蔬菜,現在村民人均純收入超萬元。

          淮南市毛集鎮河西社區原是一個居住環境很差、基礎設施落後的村莊,隨著新農村建設深入推進,實現了道路硬化、路燈亮化、衛生淨化、村莊綠化、環境美化、基礎設施配套化。74歲村民袁同道坐在敞亮的小院裏,與鄉親們談天說地:“這裏住著可得勁啦,現在俺們的生活和城裏人沒什麼兩樣。

      威武精緻的巴黎凱旋門、造型獨特的希臘宙斯神廟、浪漫風情的荷蘭大風車、包羅萬象的錦繡中華……在皖北潁上縣八裏河風景區,你可以一睹諸多中國和世界著名景觀。

        農村的喜人變化,在皖北遍地開花。發展的最終目的是服務民生。為改善皖北人民生活,中共安徽省委、省政府無論是財力分配、資源配置方面,還是在發展社會事業和促進居民增收等方面,均注意向皖北的傾斜。比如,皖北地區的轉移支付占全省相當大的比重,皖北地區基礎設施建設配套資金比例也是全省最低的。在一系列政策支持下,皖北居民生活水準不斷提高,群眾精神面貌煥然一新。

      目前,皖北六市五縣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制度實現全覆蓋。去年,皖北地區有1738.2萬人參保,426.5萬人領取待遇。城鎮基本醫療保險全年目標任務超額完成,皖北地區參保覆蓋率超過95%。

    “十二五”期間,皖北將實現“六個翻番,三個縮小”,即地區生產總值、財政收入、固定資產投資、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城鄉居民收入翻番;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工業化率、城鎮化率與全省平均水準差距逐步縮小。到2015年,皖北地區生產總值達到8150億元以上,財政收入突破1000億元,固定資產投資5年累計超過2萬億元。

      眼下,奮進中的安徽正邁入厚積薄發、加速崛起、加速轉型的新階段,創新、求變、轉型、發展的皖北印象令人難忘,一個魅力皖北,正向我們走來。

      如果說上一個十年皖北還在忙著還清歷史欠賬,那麼,下一個十年,將是其厚積薄發、彰顯風采的十年。下一個十年,在安徽實現中部崛起的歷史進程中,皖北將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