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件界首彩陶来合肥展览 传动“唐宋风采”
揉泥、拉坯、修坯、刻花、剔花,随后再素烧、施釉、釉烧……它们就是古朴厚重的界首陶的“前身”。昨天上午,“界首彩陶展”在安徽博物院开展,110多件界首彩陶精品集中亮相。展览现场,更有非遗传承人现场演示制作界首彩陶。据了解,展览将持续至2015年1月5日。
非遗:110多件界首彩陶来肥展览
在界首境内,白练一般的颍河自西向东,两岸沉积的黄胶泥土层十分丰富。黄胶泥可塑性强,极适合在陶瓷制品上以原材料的形式出现。靠着这个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界首彩陶”应运而生。
界首彩陶与其他彩陶最大的不同点就是将画刻到陶坯上或进行镂空,具有较强的立体感。2006年1月,皖西北界首彩陶的烧制技艺,被国务院确定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界首彩陶始烧于唐宋,盛行于明清,流传至今。昨天来省博展览的110多件界首彩陶最早出自明代,囊括了实用器皿、动物造型、人物塑像等多种类别,一件明代绿釉开光侍女纹罐经历了六百年的时光依然展现出醉人的绿色釉面。
界首彩陶的造型多以圆形为主,据考证,这源自于当地的民间风俗。“陶”有“掏”之谐音,“圆”有“团团圆圆”之寓意,二者结合,即为“掏个团团圆圆”。
制作: 全程纯手工,年轻人多无耐心学习
曹振亚是新一代彩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昨天上午,市场星报记者看见他的时候,他正在进行拉胚和修胚。一块陶土,一个小型离心机,不过几分钟,一只小嘴大肚的梅瓶陶胚就在曹振亚手中诞生了。
曹振亚介绍,界首彩陶制作有几十道工序,过程繁琐耗时。“光是选泥就是个技术活,选好泥后还要风化3年,3年后才能用来制作陶器。”曹振亚说。
和闻名遐迩的景德镇瓷器不同,界首彩陶必须采用纯手工制作。制好泥胚后,经过近一个月的时间,才能进入刻花的工序。曹振亚说,他们的工作就是与水与泥打交道,到了冬天冰冷的黄泥刺心的凉,做完一天彩陶,手早已麻木得失去了知觉,焐了一夜,第二天还照样工作。
“因为是纯手工制作,耗时很长,制作一件界首彩陶一般需要3个月左右。”让曹振亚有些遗憾的是,现在很少有年轻人愿意学习制陶了;即使有感兴趣的,过不了多久就因为没有耐心而不愿意再继续下去。曹振亚说,他的愿望就是界首彩陶能多一些年轻的传承人,让这门手艺不要就这样慢慢消失。(市场星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