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县:“一自三合”新模式 “贷”出脱贫幸福路
9月13日上午,一份“户贷户用合伙发展”的海报张贴在和县石杨镇绰庙葡萄种植专业合作社的门墙上。“上次咱葡萄去参展,捧了几个奖?”“葡萄过后,下一轮咱们种啥?”……合作社前,围拢着赶来看“喜事”的贫困户,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讨论着合伙企业的发展。
今年以来,和县积极创新“一自三合”金融扶贫新模式,“户贷户用自我发展”“户贷户用合伙发展”“户贷社管合作发展”“户贷社管合营发展”相继在和县落地开花。
户贷户用“自我发展”——自主脱贫
户贷户用,顾名思义,就是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发放扶贫小额贷款,用于自主发展种植、养殖、乡村旅游等产业。
善厚镇凤台村养鹅户林基斌,2015年,辞掉工厂工作,回乡照顾患有精神分裂症的妻子。当年,经村委会协调,林基斌申请扶贫小额贷款3万元,用于发展养殖产业。
林基斌的养殖基地位于凤台行政村任村北山腹地,与连绵起伏的鸡笼山脉遥遥相望。穿过一条条逶迤的山道,便能看到他家的养鹅塘。自2015年至今,林基斌夫妻二人便以基地为家,细致培育,精心养殖。当年养鹅约2000只,出栏1800余只,第二年养殖3000只,出栏约2800只。经过不懈努力,2016年11月,林基斌户以年人均纯收入14368元的标准顺利脱贫,远超脱贫标准3100元/人/年。去年,林基斌归还3万元贷款后,又成功申请5万元扶贫小额贷款。今年仅第一期,他获利1.1万元。
户贷户用“合伙发展”——抱团经营
“项目选择难”“经营管理难”“市场销售难”“怕亏本折钱”……以前贫困户发展产业,常常会面临这些现实问题。今年以来,和县充分发挥村“两委”和驻村扶贫工作队、帮扶联系人的作用,积极穿针引线,引导和帮助贫困户与贫困户,贫困户与一般农户,或与能人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合伙发展。
今年,和县石杨镇绰庙社区88岁的贫困户严在春通过这种模式,与该镇绰庙葡萄种植专业合作社实现“合伙发展”。同样“入伙”的还有6户贫困户。每户以扶贫小额贷款5万元购买2亩大棚葡萄,与合作社合伙种植葡萄,年底按收益5:5分配。
入股合作社的还有64岁的贫困户武明春。为了自己的两棚子葡萄,他经常跑去请教合作社的理事长,也是“技术指导”王厚付。葡萄怎么绑枝摘心,什么时间最容易生病,他请教的一清二楚。他还向王厚付讨要种子,准备来年在自家田里种。“像这边的‘阳光玫瑰’,前阵子还在市里的葡萄展品会上得了一等奖。甜的像冰糖,还有玫瑰香,我要跟他好好学学,己经试种两亩。”
王厚付介绍,以往贫困户入股,只限于资金投入,年底分红,现在使用这种“合伙”的模式,贫困户的积极主动性都调动起来,会主动学习,关心企业发展,有的还会灵活地延伸自己的创收方式。“有位贫困户,自己合伙入股后,还在绰庙开个水果店代卖我们的葡萄。他实现增收,我们也扩大销路。”
户贷社管“合作发展”——抵御风险
“根据《章程》规定,乙方以5万元扶贫小额贷款出资,入股甲方,成为甲方股东之一,用于新建村‘金菜地’二期项目建设……”
今年7月,香泉镇63岁的贫困户王文成在这样一份协议上摁下红手印。他是乙方。而协议中的甲方,是由该村集体于去年5月成立的时代农村农业服务专业合作社。
13份同样的协议,13个郑重的红色手印,揭开了新建村“村集体+合作社+贫困户”扶贫模式的序幕。
“金菜地”脱贫工程,是和县依托蔬菜特色产业优势,打造的“蔬菜扶贫”新模式。由于产业发展需要,该镇“金菜地”工程拟扩建40亩大棚蔬菜,作为二期项目。通过聚拢香泉镇13户贫困户,合作社投入65万元小额贷款资金,用于“金菜地”的蔬菜大棚建设和生产经营、水肥一体化建设等。贫困户成为合作社股东,参与项目收益分红,每户占股份约6%。同时,“金菜地”为入股贫困户优先提供工作岗位,帮助就近就业。
“合作社担任的角色,是负责‘金菜地’的种植、管理和销售。”新建村村委会主任姜晓华介绍。为保障入股贫困户的收益,确保“金菜地”的产值和收入,合作社还专门聘请2名专业技术人员和1名工作人员,负责生产种植和市场销售。
香泉镇扶贫办主任汤先锋坦言,贫困户以前想自主脱贫,没有一技之长,其实难在——难筹资金、难成规模、难有销路,也承担很大的资金风险。而现在“打包”给合作社,无疑解决这一难题。前期,合作社会派人做市场调研,知道哪些品种市场需求高、经济效益好;后期,也会有专门的人去打开销售渠道。
户贷社管“合营发展”——专业保障“如今不仅月月拿到400元预分红,在农场工作每天还有80元的收入,再加上低保和零工收入,我已经摘掉贫困户的‘帽子’。”正在郑蒲港新区官塘村生态农场里劳作的村民段万武喜笑颜开。贫困户哪来预分红?驻官塘村扶贫工作队副队长秦厚军介绍,官塘村采用户贷社管合营的模式,通过小额贷政策帮助贫困户参股石斛种植,并与当地同创公司协作合营,成立新的经营主体——马鞍山思源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专业从事石斛产业开发和生产。石斛种植园占地约20000㎡,发展种植铁皮石斛,但由于石斛的生长周期一般在3到4年,公司就采取预分红的形式保证贫困户的稳定收入。石斛种植园目前带动124户贫困户,实现家庭年增收5000元,村集体年增收65000元。这里种植的吊蔓温室大棚西瓜,糖分更多且分布均匀,质脆口感极佳。2017年夏季,仅4亩地的吊蔓西瓜就为村集体带来4.85万元的收入。他们在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的同时,带动贫困户增收脱贫。“贷款是否‘用得好’,要看贫困户能否得实惠。”县扶贫办负责人表示。金融扶贫“一自三合”模式,完善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让贫困户有了努力生活的劲头,更有了过上好日子的盼头。(郭彤彤 王智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