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国际一流国家科学中心迈进
1月10日,国家发改委和科技部正式批复建设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合肥是继上海之后,国家正式批准建设的第二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这标志着我省成为代表国家参与全球科技竞争与合作的重要力量。记者从省发改委获悉,2017年是合肥国家科学中心全面启动建设之年,将着力建立组织架构、加快核心内容建设、制定推进措施,力争取得一些实实在在的成效。
聚焦重点领域,着力抢占科学研究制高点
——在信息、能源、健康、环境等交叉前
沿领域开展高水平研究,催生一批原创性、颠覆性技术
新建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等一批大科学装置,开展先进光源预研,共建大气立体探测与实验模拟装置预研,解决重大科学问题、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催生变革性技术……瞄准源头创新,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如火如荼,目前各大装置建设前期准备工作稳步推进。
省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建设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是推动安徽发展迈向更高水平的战略机遇,必须紧紧抓住。擦亮这一国家级的金字招牌,有助于叠加放大“全创改”“合芜蚌”战略平台效应,提升合肥和安徽在全国乃至全球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我省建设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总体思路是:依托合肥地区大科学装置集群,聚焦信息、能源、健康、环境等四大领域,开展多学科交叉研究,产生变革性技术,催生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基础平台、科学研究的制高点、经济发展的源动力、创新驱动发展先行区。到2020年,基本建成科学中心。 ”省发改委负责人说,在领域布局方面,将聚焦四大领域:一是信息领域,建设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争创量子信息国家实验室,建设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合肥中心和联合微电子中心。二是能源领域,建设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和分布式智慧能源创新中心。三是健康领域,建设离子医学中心与大基因中心。四是环境领域,开展大气环境立体探测实验装置的预研。
合肥拥有同步辐射、全超导托卡马克和稳态强磁场3个大科学装置,是全国除北京之外大科学装置最密集的地区。 “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是国家创新体系的基础平台,通过落子布局世界一流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将不断集聚国内外创新资源,汇聚培育全球顶尖研发机构和高水平研究团队,开展多学科交叉研究,催生一批原创性、颠覆性技术,引领安徽始终走在科技创新前列。 ”省经济信息中心预测处副处长阮华彪认为。
根据建设方案,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可以归纳为“两步走”:到2020年,基本建成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框架体系,基本建成自由开放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制度环境;到2030年,建成国际一流水平、面向国内外开放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聚焦重大任务,着力培育经济发展源动力
——加强四个层级建设,统筹基础研究、前沿高新技术、战略性工程技术,形成一批支撑创新发展的技术产业成果
冬去春来,“落子”高新区、总投资22.7亿元的离子医学中心项目正进行得有条不紊。据介绍,项目建设内容主要包括引进和自主研发质子治疗系统,全面开展超导回旋质子治疗系统国产化、产业化工作。目前,已成立合肥离子医学中心有限公司、合肥中科离子医学技术装备有限公司,分别负责引进质子治疗系统和自主研发质子治疗的具体运作。
“统筹推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重大创新平台建设,突出规划引领。将量子信息重大创新基地、超导核聚变中心、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合肥中心、联合微电子中心、离子医学中心、分布式智慧能源创新平台、大基因中心‘七大平台’建设,作为重要内容纳入合肥市‘十三五’规划。 ”合肥市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
去年以来,我省汇聚科技智力,打造创新高地,科技创新能力持续提升,“一号工程”量子信息重大创新基地工作有效展开,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由中国科技大学主导研制成功,世界首条量子保密通信网络“京沪干线”合肥—上海段率先开通,世界最薄0.15毫米信息显示触控玻璃实现量产,新增授权发明专利1.53万件、增长36.8%,区域创新能力连续5年居全国第9位、中部第1位。
“根据建设方案,主要任务首先是核心层,建设量子信息重大创新基地,新建一批大科学装置,提升现有大科学装置性能和开放度,开展多学科交叉前沿研究。其次是中间层,建设世界一流的创新型大学和研发机构,以及离子医学中心、联合微电子中心等一批产业创新中心。 ”省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说,第三是外围层,引领新兴产业高端发展,促进科学中心与“三重一创”互为支撑,构建涵盖“源头创新—技术开发—成果转化—新兴产业”的全链条式产业创新体系。第四个层级是组织实施大型科技行动计划,借助高度开放的协同创新网络,将核心层、中间层、外围层三个圈层紧密联系起来,开展跨学科、大协作、高强度的科技创新活动。
聚焦改革攻坚,着力打造创新驱动发展先行区
——既要成为科技创新的新高地,也要
成为制度创新的试验田,实现“两个轮子一起转”
勇立潮头“全创改”,力求突破抢先机。去年以来,全省上下坚持创新驱动发展,突出抓好“三重一创”,“全创改”工作全面铺开,制度创新红利持续释放。 “全创改”方案获得国务院批复,明确工作重点和责任分工,出台实施细则、配套文件和试点方案共53个。 76项创新改革任务全面展开,在落实高校院所创新自主权、加大企业创新、科技金融、人才发展机制等方面,形成了一批可喜的制度成果。
“根据建设方案,在体制机制方面,建立决策、协调、执行三级管理体制。整合国家、省市资源,合力推进建设。创新中心管理方式,构建规范高效的运行机制。创新开放合作机制,开展‘以我为主’的国际合作,加强引进外籍智力资源等。 ”省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是“全创改”重要任务,既要成为科技创新的新高地,也要成为制度创新的试验田,实现“两个轮子一起转”。
为推动更多创新成果从“实验室”走向“车间”,我省不断激发高校院所创新活力。一方面,深入推进安徽大学改革试点,探索建立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的国有资产估值和分类管理等机制,试点科技成果所有权确权,解决科技成果转化落地“最后一公里”问题。另一方面,加快推进新型研发机构市场化管理改革试点,推动中科大先研院、中科院合肥技术创新院等单位,建立企业化、市场化管理的运行机制,真正发挥从技术到产业转化的桥梁作用。
做好人才文章是关键。我省创新高层次人才团队引进机制,突出“高精尖缺”导向,以股权投资方式引进72个具有产业引领力、影响力的高层次人才团队。为进一步调动科技创新积极性,我省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政策落地的步伐,将科研人员科技成果转化收益比例由50%提高到70%,对领导干部享受成果转化收益做出了明确规定。
“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需要从国内外引进一批高层次人才,量身定制人才政策,制定特殊政策予以支持。新形势下,针对高层次人才出入境管理、薪酬待遇、编制管理、科研项目管理、生活配套服务等方面,加强政策的顶层设计和制度创新。 ”省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说,体制机制创新是科学中心建设的重要内容,要做好管理中心人权、财权、事权的制度设计,在财务制度、人才双聘、科研计划设置、创新网络建设等方面加强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