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新型工业战舰”风正帆满破浪行

02.09.2014  19:16

  工业兴则市兴,工业强则市强。在工业立市战略的统揽下,多年来合肥市工业增速在全国省会城市中一直名列前茅。实践证明,合肥在工业化方面取得的骄人成绩,得益于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全面贯彻和实施。

  “合肥实现‘新跨越、进十强’,必须坚定不移狠抓工业。”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吴存荣曾指出,当前合肥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加速推进阶段,必须加大力度发展工业经济,做大增量调结构,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现代产业基地建设。市长张庆军也曾强调,合肥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工业增长带动经济全面发展。

  今年以来,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和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合肥市坚持抓项目促投入,抓民营激活力,抓创新挖潜力,抓作风提效能,不断克服经济下行压力,工业经济总体保持稳中求进态势。前7个月,在全国26个省会城市中,合肥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总量及增速、工业投资总量纷纷实现“进十强”。

  新标杆新目标 描摹转型发展大格局

  投资总量和结构直接关系到今后一个时期工业经济的规模、结构和质量,决定工业经济的发展后劲。

  1~7月份,合肥完成工业投资总量突破千亿元大关,达1160.3亿元,同比增长16.9%,在省会城市中位列第三。

  值得一提的是,在千亿级的投资总量中,技术改造投资达到了766亿元,占工业投资的比重达66%,同比提升3.2个百分点。同向比较,技术改造投资的增速为28.1%,高于全市工业投资增幅11.2个百分点。“这表明我市今年工业企业现代化技术改造开局良好,投资项目中用于装备改善的比重在增加。”市经信委有关负责人介绍,合肥工业投资内涵式增长动力加大。

  项目投资兴旺,企业车间里的生产也开足了马力,工业经济保持平稳增长。前7个月,全市规上工业企业累计完成产值4798.3亿元,实现增加值1206.5亿元,同比增长13%。在省会城市中,工业增加值增速高居第2位,工业增加值总量冲入前十强。

  新体制新机制 激发转型发展大动力

  2012年7月11日,市政府办公厅正式印发《“十二五”期间合肥市节能预警调控方案》,根据节能目标实际完成情况与目标任务的差距,将全市节能预警级别设为Ⅰ级、Ⅱ级、Ш级,视紧急程度启动相应级别的预警调控方案。比如,当启动Ⅱ级预警时,工业方面的六大高耗能企业和产值贡献小、能耗增速过快的企业实行“开四停三”,因技术、安全原因不能停产的连续性生产企业,减少40%生产用电负荷。

  在全省率先推行能耗预警调控机制,是合肥狠抓节能降耗的具体举措之一。除此之外,合肥还坚决淘汰落后产能,推动企业搬迁转型。目前,化工企业已全部实现退城进园。今年以来,还组织实施“万千百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深入推进重点领域节能降耗。

  当前的合肥工业,结构调整的步伐越来越稳健。1~7月份,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分别完成产值1361.3亿元、2488.8亿元;实现增加值362.3亿元、625.3亿元,分别增长21.7%、17.8%,分别高于全市平均增幅8.7、4.8个百分点。六大高耗能产业完成产值819.6亿元,实现增加值199.7亿元,增长7.7%,低于全市平均增幅5.3个百分点。数据高低对比,反映出合肥的工业经济结构不断优化。

  效益是企业生存的价值和基础,也是衡量工业经济健康程度的“晴雨表”。上半年年报显示,全市规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170.5亿元,同比增长20.6%,增幅分别高于全国、全省9.2、4.5个百分点。37个工业行业中,有34个行业实现盈利。亏损额13.6亿元,同比下降6.5%。

  新平台新技术 催生产业持续大发展

  “下半年,一批重大工业项目将陆续竣工投产,将会给我市工业经济发展增添新的增长点。”市经信委有关负责人表示,为实现早投产、早见效,在推动重点工业项目方面,合肥始终不遗余力。仅今年以来,就积极促进惠科1000万台电视整机、深圳三利谱TFT偏光片开工建设;联想合肥基地、宝龙达笔记本等项目加快建设;鑫晟8.5代线、江淮汽车年产20万台发动机和15万台变速箱项目竣工投产。

  在工作机制上,市经信委被确立为召集单位,定期召开工业投资、经济运行、企业融资三个联席会议,根据需要及时加强工业运行、重点项目建设的调度,及时解决涉及企业发展、项目建设的问题,同时经常组织人员深入企业、做好水、电、气等要素保障,以“派单销号”方式,定期解决企业反映的问题,通过多种方式,加强工业运行调度,强化为企服务。

  同时,政府还注重从政策层面扶持产业发展。完善了新型工业化政策,创新出台了“1+3+5”政策扶持体系、企业技术改造实施意见;设立产业发展基金,通过“借转补”实现财政资金有偿使用,突出对十大重点产业、中小企业进行金融扶持、企业技术创新、节能改造等重点工作的支持。前7个月,合肥平板显示及电子信息和光伏产业增长迅猛,分别增长49.3%、74.5%,成为拉动工业增长的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