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建立长效机制破解文明创建“老大难”问题
垃圾乱扔、摊点乱摆、车辆乱停、行人乱穿、小广告乱塞……这些一直都合肥市民在城市文明创建中反映的“老大难”问题。为了破解这些“老大难”问题,改变过去延袭的“一阵风”的突击模式,多年来,合肥市在建立精神文明建设方面进行探索,逐渐探索出一条城市文明创建的“合肥模式”。
合肥市成立了高规格的创建组织推动创建工作“一把手”工程、坚持城市文明程度指数双月测评、约谈创建工作推而不动的责任单位主要负责人、用“行走合肥”的工作作风深入一线督查创建难题……体制机制的保障为合肥创建工作注入了“一潭活水”,确保了创建工作的常态长效。
滨湖新区建设管理委员会主任宁波现场介绍徒步查找问题的线路(本网资料图)
“行走合肥”洞察街头巷尾的创建难题
9条行走线路,全长近40公里,平均每条线路约4公里,步行耗时1小时左右。从2014年4月1日开始,在每个工作日的中午,滨湖新区全体党员干部职工开展了“行走滨湖”集中调研活动。一边走,一边用手机、相机拍下现场图片,每人每次提出六个问题,并配上六张现场图片。
滨湖新区建设管委会副主任夏明军介绍,“行走滨湖”共计有400人次参加,查找出大大小小的问题238个,涉及市政管养、绿化管养、施工缺陷、规划设计、城市管理、社会事务管理等七大类问题。
随后,一场声势浩大的“行走合肥”活动在所有县(市)区、市直有关部门、乡镇街道如火如荼开展,广大党员干部将工作重心下沉到基层一线,采取包路、包片、包点等形式压实责任措施,每天徒步巡查,建立工作台账,解决了一批创建“老大难”问题。
包河区区长耿延强是“行走包河”的践行者之一,每天徒步沿着巢湖南路、周谷堆行走10公里,是他给自己设定的目标。在行走过程中,耿延强发现南淝河沿岸一些园林绿地、公共设施破败不堪,于是协调相关责任单位把两个公园重新建立起来,一个是元一柏庄公园,另一个是星河府小区的游园绿地,经过重新改造,如今这两处绿地公园成了辖区居民休闲健身的好去处。
与此同时,从去年11月21日开始,《合肥日报》、《合肥晚报》等12名市属媒体记者作为“文明创建特约监督员”,以“行走合肥”的作风,在随后22天的时间内兵分四路行走巡查在合肥的大街小巷,以记者独特的视角和敏锐的观察直击身边“脏乱差”,曝光城市“不文明”现象,形成《文明创建新闻督查快报》22期,共记录问题2296条,各责任单位根据问题记录,举一反三,全面排查梳理城市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对标创建、达标销号。
据了解,其中95%以上的问题在两天之内得到解决,真正把每个社区、每个小区、每个家庭、每位市民都发动起来,让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家喻户晓、深入人心,成为广大市民和社会各界的自觉行动,再次掀起文明创建工作新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