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已有两家进口商品直销中心 洋商品售价有望走低
位于经开区的合肥进口商品直销中心
位于经开区的合肥进口商品直销中心
市民正在购买进口食品
进口食品大多给人“高大上”的印象,超市进口货架标签就可见一斑。不过,这并未阻挡合肥市民对于进口食品的消费热情。相关部门统计显示,我省到岸进口食品数量呈现逐年递增态势。而记者了解到,随着各类进口商品经销商竞争加剧,以及关税下降等政策利好背景,未来进口食品也可能有“白菜价”。
市场
进口商品直销店“抢滩”合肥
就在一个月内,两家进口商品直销中心入驻合肥。5月1日,位于经开区的合肥进口商品直销中心开业, 1000平方米的卖场内,销售来自欧洲、美国、日本、韩国等全球多个国家1000多种进口商品。就在同一天,位于滨湖区的上海外高桥进口商品直销中心合肥店也开始试营业。这里销售面积达3500平方米,经营商品种类有12000多种。
开门迎客近一个月来,合肥进口商品直销中心不少商品频现脱销。“看朋友圈晒的阿根廷深海龙虾每斤才40元,周末去买已经没了。”合肥市民吴琳说。该中心店长李近龙告诉记者,由于卖场内进口食品、海产比传统商超普遍便宜20%左右,受到不少消费者青睐。而一些来自欧洲的葡萄酒,相比市场价格优惠近50%,也遭到抢购。“大多数消费者进店一次消费都在300元以上。”
上海外高桥进口商品直销中心合肥店的上官店长告诉记者,虽然该中心目前尚处在试营业阶段,但每天人气已经很不错了。除日用品卖得相对慢些,像海产、水果、奶制品等销售很快。
竞争
进口食品市场“火药味”渐浓
据了解,合肥这两家直销中心各有“来头”。其中,合肥进口商品直销中心为合肥经开区出口加工区打造,依托与宁波保税港的合作优势;外高桥进口商品直销中心,则由上海外高桥保税区一手打造。两者宣传的共同点为“直销模式”:通过与源头供应商建立采购关系,取得一手价格;通过不收取供应商相关进场费用,取得更好的价格;通过降低自身的毛利率,降低商品价格。
这样的价格优势对传统进口商品实体店形成“碾压”,进口食品市场“火药味”渐浓。据了解,近年来,合肥市场上的进口食品已达数千种,其销售主力为各大超市。从本土超市合家福、红府,到家乐福、麦德龙等外来品牌,均设有进口食品专区。而定位高端的北京华联BHG精品超市等,经营的进口食品品类更多。
从超市反馈来看,进口食品颇受消费者青睐,每年销售额都有一定增长。不过,记者注意到,超市经营的进口食品,往往经过经销商层层批发、加价,价格一般比境外高30%~50%,也普遍比直销中心价格高。对比之下,这些传统超市的进口食品经营确实比较“吃亏”。
不过,合肥一家超市负责人表示,大多数超市经营进口食品,多为丰富经营品类,提升超市档次,招徕人气。从利润率来看,进口食品虽然售价高,但净利润并不一定比国产食品高。
趋势
需求量增长推动“扎堆”布局
无论是直销店、还是传统商超,进口食品销售店“扎堆”布局,依靠的是国内进口食品需求总量速升的大背景。
有统计数据显示,中国进口食品需求总量以每年15%速度递增。预计到2018年,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进口食品消费国。届时,中国进口食品市场规模将高达4800亿元人民币。根据国内一家调查机构近期调查显示,绝大部分人会选择购买进口食品或将来可能购买;在消费能力上,每月花费100~300元的比例最高,达到32%。
安徽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统计也显示,我省到岸进口食品数量成逐年上升的趋势。今年前4个月,共检验进口食品(含化妆品)268批次,共计3.6万吨,货值3892万美元,同比去年分别上涨了1.13%、170.68%、147.58%,进口食品(化妆品)消费增势迅猛。
未来
进口食品也可能有“白菜价”
进口食品一向价格很高,但也有可能实现“白菜价”。这主要缘于关税和中间环节成本的下降。
据了解,进口商品关税下调将成为可能。4月28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确定对国内消费者需求大的部分国外日用消费品,于今年6月底前开展降低进口关税试点,逐步扩大降税商品范围。化妆品等大众消费品的消费税政策有望进行调整。届时,大众消费的进口商品身价将有所下降。
进口商品身价高,“加价”多在流通环节。合肥一位在商超从业多年的人士告诉记者,进口商品之所以加价多,是由于从进口到上柜台销售,中间环节太多:进口商、各级代理商、商场管理方等都要抽头,还要加上物流费用、营销费用等。
依托保税区的“前店后库”模式,以及跨境电商等发展,进口食品的经营模式正在发生改变,成本将大幅下降。届时,进口食品的高价格现象或许将大面积改变。
本报记者 胡霞利/文 王从启/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