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奏响产业发展转型升级协奏曲

30.05.2016  19:59

作为全省领头羊、排头雁,作为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三大副中心之一和“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合肥坚持在发展中转型升级,在转型升级中竞进提质,实现在更高起点上转型发展,闯出发展新路径。

2015年,合肥市经济总量达5660.3亿元,比上年增长10.5%,增速超过南京、杭州同样定位为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的兄弟城市。

工业发展,快马加鞭。去年,合肥工业总产值超9300亿元,书写辉煌。与此同时,规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13.5%,六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占比16.6%。

在快速发展的同时,更好地实现了协调、绿色发展,而这正得益于产业升级和转型发展带来的能量释放。在激烈的城市竞争中,合肥树立了经济发展的品牌和特色,占据了产业发展的制高点。

调结构,新兴产业成发展新动能

刚刚闭幕的2016年北京车展,特为新能源汽车设立展区,这一变化充分说明发展新能源汽车已成为时代大势。与此同时,合肥本土车企江淮汽车推出了第六代纯电动汽车,并且发布了国内首款纯电动SUV——iEV6S,这款被誉为“中国最美纯电动汽车”的SUV还获得了习近平总书记的“点赞”。

点赞,是对合肥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充分肯定,其背后蕴含着合肥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独到眼光、执着坚守和不懈追求。

立足产业基础,合肥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汽车生产和推广在全国领跑;

敢于无中生有,一跃成为全国最大的新型平板产业基地;

坚持久久为功,大手笔布局生物产业,为后续发展积蓄力量……

一大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合肥扎根并蓬勃发展。

2015年,合肥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迎来高潮。新型显示、集成电路、智能语音和新能源汽车4个基地获批省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这一“身份”的变化,让新兴产业再获发展良机。据统计,2015年,合肥四大战新基地发展势头迅猛,平均增速超20%。今年一季度,四大战新基地规上工业企业完成产值191.45亿元,同比增长25.7%;增加值50.78亿元,增长21.3%,对全市工业增长贡献率达20.1%。

在四大基地的带动下,新兴产业突飞猛进,逐渐扛起发展大旗。今年一季度,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完成产值703.16亿元,占全市工业30.2%;增加值174.96亿元,增长12.7%,对全市工业增长贡献率为44.1%。新能源汽车和新能源产业增长最快,分别增长50.9%、39.1%。

转方式,创新驱动成发展主引擎

吃资源老本的传统行业日渐式微,依靠低成本要素和投资拉动难以为继。怎么办?必须转变方式。2015年9月,安徽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加快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动员大会,吹响转型发展“集结号”。

作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领头羊”和“三个排头兵”,合肥早已开启新引擎,以创新驱动引领新发展。

今年4月26日,在中科大先研院高新技术企业科技成果展上,由科大讯飞展出的“全学科扫描阅卷系统”夺人眼球。

依托这个系统,将试卷扫描进电脑,电脑便会自动打出分数。通过在智能语音领域长达15年的“深耕细作”,科大讯飞给机器装上了“耳朵”和“嘴巴”。在使机器实现“能听会说”之后,科大讯飞又在2014年启动“超脑计划”,向认知智能发起挑战。“全学科扫描阅卷系统”就是科大讯飞“超脑计划”阶段性成果之一。

创新驱动,使科大讯飞始终站在行业的“制高点”。同样依靠创新驱动,合肥在激烈的竞争中永葆发展活力。多层次的创新体系在合肥不断建立,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北大未名生物经济研究院、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合工大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合肥已成为众多知名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首选地”之一;企业技术中心层次不断完善,截至去年底,合肥市已拥有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374家,其中国家级34家、省级194家、市级146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总数继续在全国省会城市排第一。

当前,作为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的合肥,正面向全国、放眼全球,谋划打造一批具有强辐射力的创新平台——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全国性产业创新中心,规划建设国家量子中心、超导核聚变工程、空地一体化网络、国家级联合微电子中心、中俄超导质子研究中心、分布式智慧新能源集成创新平台等六大重大创新平台,为合肥跨越发展注入了源源动力,为“中国创造”提供技术支撑。

促升级,形成完整工业发展政策体系

发展,不可能会一帆风顺,必然面临各种难题和挑战。

今年前两个月,合肥市工业发展速度放缓,面临较大发展压力。面对不利形势,合肥市坚持“三位一体”运行调度机制,以工业经济联席会议制度为抓手,形成部门、县区、企业多级运行调节平台,努力实现稳增长。同时加强科学监测,建立全市重点监测企业机制,选定占全市工业总量60%的120户行业重点企业作为监测对象。通过生产量及用电量、库存、订单、产能发挥等先行指标关注企业生产经营状况,科学把握全市工业运行态势。

2015年年初,针对企业年关融资难问题,合肥市及时出台“帮扶十条”,设立4亿元“转贷基金”,解决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难题。

近年来,合肥围绕新型工业化、小微企业、产业升级、光伏语音产业发展等方面,相继出台一系列政策文件,形成了完整的工业发展政策体系,成为招商引资的“金字招牌”。

合肥还在全国率先立法,颁布民营经济发展条例,设立发行小微企业“大湖名城”、“初创贷”、“初创担”等金融产品,提高资金风险容忍度。目前合肥正在推动国家“双创示范城市”建设,3年示范期内,中央财政每年给予3亿元的奖励资金,市政府给予配套资金,从而撬动社会资本投入,全方位支持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王倩)